|
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近年来一直备受推崇,这是一篇“至性”的美文。从1999年人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专科)篇目,到2001年作为“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课文,说明其内在思想价值正在被人们所发现,也说明它在正在形成的当代人文价值观念中逐渐凸现其重要地位。
" r# z2 K# Z" _' t 过去十多年中,人们多为史铁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小说创作成就所感奋,赞叹他作为一个残疾人,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以非凡的努力,碰撞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摇着轮椅,走上了一条文学创作的成功之路。但对他的这篇代表作《我与地坛》的理解,却似乎停留在相对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当我们今天重读这篇散文时,内心所涌动着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冷静思考,所力求探究的,是其中一些体现哲理思辨和人文价值的深层意义。《我与地坛》是作者以往十年创作思想的艺术性总结,概括了他残疾后十五年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可以这么说,理解了《我与地坛》,也就真正理解了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全部意义。 , c5 _& v7 ~$ |' Y) P, Y. w
《我与地坛》是一篇中篇散文,作品内容共分七节,以第一、二节最重要,为其纲领性的核心。高一语文新教材中选作课文的,正是这两部分。从课文内容上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在这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殊环境中对生命、生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母亲博大深挚、毫不张扬的爱,以及作者对早逝的母亲痛彻心脾的思念。在一般人看来,作品的主旨似乎是很明确的:一是要关心残疾人的痛苦。由此生发到“珍爱生命,珍爱健康”的思考,进而倡导青年要顽强开辟一条成功之路。二是教育子女要通过自身设想、自省感悟,更加深刻地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这是目前语文 + }, I$ p4 d5 Y' m T+ R( X
教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但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作者是站在一个更高的思想视点上,以一种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无间隔解析,阐释了这样一条真理:一种正确的认识生命、理解生活、把握命运的人生观的形成,和博大无私、深厚无穷的母爱之间,有着必然和永恒的因果联系!而课文的两部分内容,又从“我”和母亲两个不同角度,在结构上形成了互为说明、互为映衬的浑然整体,从而鲜明有力地凸现了作者这一创作主旨。
* D" w: ?- ~6 S8 _* }. [1 W, w+ p! U* n( l, J- ~& H, O
" V1 `5 y8 | ]. n/ x( i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