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唱知识
6 V7 E- K3 y% x6 _. ]
- U& Q4 j# N& ]$ A许多人认为,任何一群人的歌唱都可称之为合唱团。这是不对的,这种偶然的歌曲演唱可称之为日常歌咏或群众歌咏活动。名副其实的歌唱团是一个应充分掌握那些必不可却的合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以表达作品中所蕴藏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合唱团是演唱者有组织的集体,其中必有几个声部的小组,每个小组至少三人。如女高音SOPRANO女低音AITO男高音TENORE男低音BASSO。常见的合唱有同声合唱(男声、女声、童声),混声合唱(男声与女声、童声与男女声),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二部、三部、四部等合唱、无伴奏合唱 ; J2 C, y' f% x, N b
# W+ O8 X1 `0 z3 }" }8 I ^
9 Z( a+ p8 S' e0 b$ u6 s0 O( N外国合唱音乐有它的历史,起码有500――700多年,从15世纪就有了。 # Y( x2 P: j* n E0 Q% l% j
1、古希腊戏剧时期, , u, W' I5 D* \2 k
2、文艺复兴200年,15―17世纪
+ @( p+ T/ ]8 e# x8 u! D3、巴洛克时期150年17―18世纪中叶
}& B' g* m, m$ a4 F4、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到19世纪最大发展期 2 \8 p6 i( a0 b( r. G
5、浪漫主义时期100多年19到20初
. x. ^2 E: m) S* _6 j9 C6、现代派时期。 R- L2 w- b' x7 m1 D' N8 N
中国地区与外国不同,有些是民间故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偶然性的多声部组合音乐,大部分都是合唱音乐雏形,有支声复调,与音乐的汪洋大海比起来,还显得不够丰富。但作为研究很有价值。中国合唱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是第一期。第二期是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李淑同的《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年,中国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 2 F$ X/ M) K Z! d- }
第四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50―60年代是辉煌期,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优秀作品。
$ Z) l: Z* V* @: ^6 U最近20 年中国合唱有很大发展突破,田青的《云南风情》、谭盾的《蜀道行》、陆在一的《祖国母亲》等等大量合唱作品,但受市场经济的约束,有些不能在国内发表而只能在国外发表。 / k7 V9 @5 U1 z7 G, e
国内的合唱观念还有偏差,在乐队与合唱的关系上,有如音乐航船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建立合唱队无论在才力,人力上都比乐队容易,但合唱比乐队难训练 。合唱应该避免歌星式的表演形式,而应强调共性。 ; b Q* | r( n+ ^1 B J6 ]0 Y2 ?
) L! h- `0 J, B$ z- y- O$ D合唱声部为4: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4个声部。但每个声部又分第一和第二声部,第一、第二、又可各分两个三个、四个声部,这样一共可有16个声部。
! |/ U8 c$ M: R, ]人声分声部一般把声音轻巧型放在第一声部,有厚度的、大号的、戏剧性的声音放到第二声部,并且相临声部间要有音色的过度,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 X9 d$ b" P; N3 L. M
/ C& E- e8 ?! n" @& r( G" c# G/ k6 J' H7 M9 U3 q
合唱讲究音色,混声与童声要求一样。但人在生理上是有不同发育期的。一般而言,童声可分雏声期、童声期、变声期。成人一般就不再分期了。
% V- K/ E2 J* t8 u: e童声训练中,要注意使儿童会用假声唱高八度,即掌握真声与假声两种方法。变声期时,不可使用禁声唱法,因为在生活中他们也不可能也用禁声方法说话,而得法的训练可以缩短变声期,可以使儿童在变声期后唱得很高。 9 `; ]2 t8 u/ t
5 Y. S0 p/ T2 o0 J J9 U什么样的歌唱才是良好的歌唱呢? 8 m1 n. m; ^) J. i y5 {5 Z
歌唱是气、声、字、腔、情组成的。气、声、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无论是独唱、齐唱还是合唱都要有第一,正确的姿势;第二,正确的呼吸支持;第三,良好的起声;第四,准确的母音状态;第五,圆润的音色(不是明亮,或大嗓门)。第六,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第七,清晰的语言;第八,准确的感情表述。
% O1 A# a2 g: Z5 T) m$ m, M) l4 Z) _$ m2 {4 V
1 a/ a& r7 v+ N4 N
整个歌唱过程应处于兴奋状态,它能带来好音色,以及好的感情表述。休息太多容易松弛。 7 M( g/ L8 v9 w- K
7 ]1 a8 A3 K+ c. i% n, x: R6 o
: z1 K K" M6 h4 s5 s
真正的演唱并不是唱一系列的母音,于是存在声音与字的结合,不同字组合成词,不同词组合成句,字的不同母音状态使音色发生变化。 不同母音的发音和共鸣部位是不同的,但都要以起声作为基础。
. ?2 Z" U- N" S$ u6 @% F2 }+ j6 Z% `$ [2 L- {
在歌唱过程中,气起着重要作用:气与声、气与字、气与腔、气与情等都是息息相关的。歌唱就是要解决好这些气与字、字与声等等的对立统一关系。
# `- m1 d2 j$ F+ z3 K起声(即气与声带撞击的瞬间),起声的关键是找到气与声的正确比例。
! p' a- P$ o7 s v7 }* m发音有点,线随点延,短音是长音的基础。 # [, q2 ?7 @5 ^* q$ m X
& w* s& O, O! g% C- @/ c
$ v1 a3 E6 f( a4 K# e字正腔圆是目的,不是手段,许多歌唱者重声不重字,不懂各种语言的发音特点. 1 G8 [4 G' j% ?
- e ~7 O) A* H
, K" u& ~, E5 w5 W5 I2 e呼吸的重要性:"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国外有歌唱家夸张为"歌唱的技巧就是呼吸的技巧"。不能指望声乐指导提高合唱队水平,因为合唱强调共性,作为合唱指挥要有选择地吸收适用于合唱的声乐技术。
. w; T% J! i4 J D u- R& J. g; w6 a; |
6 @+ A' O, ~. A1 ?* m呼吸训练要解决的问题: ; K$ g! z" v U' K7 q$ \
1、吸气量
8 z9 _1 @, |1 k5 u% t( J首先要打破气吸得越多越好,越深越好的观念,应在自然呼吸基础上适当加深,适当加大,以需要为准。 # T* i. |$ g) W/ X
c' [: ]- M9 W) a5 p2、控制机能:主要指吸气后的保持和控制 6 V9 R, _/ F8 f2 E8 @6 R
不应对立生活与歌唱中的呼吸,歌唱时的呼吸与平时生活的呼吸差别在于生活中的呼吸是下意识的,而歌唱中是有意识的,并且主要不同点在吐气,歌唱时的吐气是有控制的。 , b' X7 ~1 X4 c, C
3 ^$ \. P' f& O自然吸气、吐气:呼与吸的时间基本一致。在歌唱中的呼和吸并不都是一样长,但是吸气后的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6秒钟,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 . y3 Q; Y" J) x( z
: F% m# a9 b. s2 B
$ N* w4 E- W6 {& L+ d9 ]5 ?# d
合唱发声训练最基本的要求:齐、准、合 8 @/ k, v) U- W# \5 Z7 D v
1、正确良好的起声(即气与声带撞击的瞬间),起声有硬(急)起声(attack)、软起声(soft)、缓起声等几种情况。 ; }& j1 [6 o+ t5 ~* U2 Q1 m; r
2、正确良好的基音
5 p3 m V6 D" q1 u2 D V6 [3、正确良好的扩大
8 [ h1 Q& v4 ^. L# \/ ?0 l( n+ e硬起声(吸气后稍加停顿再发音)
% T) M- k$ r+ W/ N开始练习不要带音乐,不要用乐音,合唱队员以最低、短、轻的音发声,即基音,牙齿不要咬住,要求声音有颗粒状,有弹性,要能听到气与声带的撞击声。 " Z3 H* @+ ] M4 s; d. y
: Q1 M0 N$ p5 P合唱发声训练最基本的要求:齐、准、合 3 P8 q+ }& Y( r9 X6 B4 l& i* ]; K
1、正确良好的起声(即气与声带撞击的瞬间),起声有硬(急)起声(attack)、软起声(soft)、缓起声等几种情况。 * p# _9 S$ g h1 S; X( l2 r
2、正确良好的基音
9 [6 W5 ^" x9 u) y; h9 c' E. [4 R0 b3、正确良好的扩大 4 p( T' O+ ?; Q5 l
6 [, B! O n5 x& {* Z! S5 w X+ ?
f2 l; e( q$ Y/ [5 k) m1 O& w硬起声 * L& \# ]# r# q: C
9 {, c3 r2 f x
吸气后稍加停顿再发音,开始练习不要带音乐,不要用乐音,合唱队员以最低、短、轻的音发声,即基音,牙齿不要咬住,要求声音有颗粒状,有弹性,要能听到气与声带的撞击声。
+ @- w* b1 A1 F( I% F' Z+ |# P7 s8 p* N% \, t
软起声 % {% {* A% X% _4 J& x1 U
8 G" ]$ x. c+ F' Q& E0 o
比硬气声较深的吸气量,发音时要保持一种吸气状态,不是松驰而是控制,发音前有气保持,吸气要足,无重音。 软起声的价值在于音乐作品中的大量歌唱性旋律 。 8 ]& p8 E0 k, C0 d! f
& y& Z3 Y. O* V6 c: f4 i, `
一、关于弱声 唱法训练
9 g! {/ H) P% e A9 k人声的各个共鸣区是可以调整的,这不同于乐器,要使各个共鸣区的发声平衡且有圆滑的过度,用弱声唱法训练。弱声唱法必须从中声区开始,然后逐步向两端扩展。弱声唱法最好先用u 和 u母音唱。i母音易阻住通道。做到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
5 i8 \8 d' V) y& ^; U! M+ |
4 t3 p9 p% `4 I: u7 E: G9 H7 ~, i5 p6 I+ n* M4 B) C
二、哼鸣唱法训练 : ' H) V1 o/ }) x! y I
可以建立一种混合共鸣区,它是造成合唱色彩变化的手段。要求:1、牙不要咬紧,2、力度不要太强,3、不要穿鼻而过 舌根放平,牙齿不咬,嘴唇放松,声音从鼻腔发出。音量不强,音过眉心。 $ D! \( t8 v; v( Z! v& `9 S7 q* K
哼鸣唱法可以建立混声及头声之感,声气平衡,肌肉放松。关于调节变化:共鸣器官的调节在口咽腔,并不要有"换声区"的感觉。而要作到舌根放平、提软口盖、喉头向下。口腔内利用母音变化,唱高想低、唱低想高、唱跳想连,唱连想跳。
. f5 G0 H* k) [) J4 [7 v( O) `
: Y5 U! Q0 W' P W! Y
6 j/ r3 _$ Q. {% K# K) Z6 ~
- z) Q4 Q3 ?2 o9 a8 [0 N& f扩展音域的训练 & f. x1 m! X# H# s5 g$ {
用一个八度站稳后适当向上延伸,类似管乐器超吹,延伸后的小音符要有弹性。Mi-Ya中Mi用假声,带出的Ya就可以是组合声,有利于变声期学生。 & p6 ?- j1 X: ^7 M8 J
6 [3 s3 ~0 D, @9 m
. ]5 H2 h/ R3 D: n
几种基本唱法
3 n9 N( D; W4 k; N$ t3 A8 b8 r! j1 v
一、连音唱法(基础是跳音唱法)
) @" t# ~) X a7 p适合用级进方式,且不用重音。 # ^( U' O, L f) L& k6 D( @" Y
二、跳音唱法(是连音唱法的基础) , E3 y% Q( A9 T' k' u F* F& j; B/ E! D
要求轻巧灵活,起声要用急起的硬起声,声音要颗粒状, 9 W% P/ N4 N7 `1 x% [+ x9 j
三、加强音唱法(是跳音的加深) ( Y- E* Z5 W$ w2 ^* L
一定要以弱声唱法做基础才能得到加强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