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q) O) U# m, h3 Q0 X这是一封从高墙里“寄”给本报的信,还附带着五本118首原创歌词。6 X/ }. m; w4 @0 \
21日,60多岁的纪妈妈将装有这些宝贝的厚厚的文件袋送到本报,含泪说:“儿子嘱咐我,一定让记者看看!”
) i9 z# j6 \% I i' H 狱中服刑人员让妈妈交给本报一封信
) {2 h! _- ^1 F9 t& d; W6 k 纪妈妈对于儿子犯的错,起初有些难以启齿,随后才缓缓讲了出来。
. I# g( m0 B4 E& ~, z; N6 O 2003年,儿子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现在辽宁省第一监狱服刑。$ [ w# V+ P* ?' J/ f
纪妈妈说:“儿子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初中文化,是我这当妈的太溺爱,才让孩子犯错。”5 N$ I1 ]* M0 @8 a4 c
1月11日,是家属的探监日。纪妈妈和老伴去监狱探望儿子时,得到一个好消息--儿子被减刑了,这已经是第二次减刑。
4 M6 h2 ~+ C1 K5 F$ ]) j7 H- o 纪妈妈说,儿子今年40岁,是监狱改造让他改过自新,这让她感到特别欣慰。1 b- c* `" o" Q: g3 E1 L
一个最明显的改变是,儿子刚进监狱时,一年也不给家里写一封信。这几年来,给家里写的信越来越多。每逢母亲节、父亲节都会收到儿子的信。从信的字里行间,纪妈妈感受到儿子的变化,知道自己错了、知道心疼爸妈了……: k$ T$ _" }0 w/ w; l' G2 @
“他爸看儿子的信,能哭一宿。”纪妈妈说着说着,老泪纵横。
: i: D" T/ Z# K* F, Y1 Q) G 这次探监,儿子交给纪妈妈五大本用信纸装订的“原创歌本”和一封写给“华商晨报”及一个叫“古品”的人的信。
& M' w5 N- R' R2 t, t# O6 ~ 本报报道让高墙里的他有了创作勇气; A+ a) P' q; u
记者打开档案袋,看见厚厚的五本原创歌词,分为:希望版、爱情版、爱国版、思乡版。5 u' `: p- W+ t" R6 J# C7 ?
每篇文章后面都会署上一个名字--学子,这是纪妈妈的儿子给自己取的“笔名”。5 ^: p6 b' R2 N+ t0 ?
此外,档案袋里还有一封写给本报和《爱在沈阳》创作者古品的一封信。
" B% k# ]( |! K5 m: o9 l& o 信中说:
; H5 ~+ m6 ^0 N1 {+ n 我在监狱里有机会看到《华商晨报》。一篇《爱在沈阳》激发了我的思乡之情,看完古品创作的歌词后,我感觉到沈阳家乡多么可爱,多么可亲。& K$ S3 w4 M- {: I: Z) {1 O, s0 z
我特别想家,想念爸妈……7 |0 W1 J! m+ [! Y2 ~
我在铁窗下生活,经常梦中见到亲人,我渴望能见到妈妈,帮她抚平脸上的皱纹,摘掉爸爸头上的白发,给家人一个拥抱……4 @5 a, t* x3 j0 }" z
我现在喜欢写些东西,看到《华商晨报》,看到古品的创作,让我有了继续创作的勇气,很希望能与古品交流沟通…… R8 a5 d& ?% v4 x7 D& N1 Z: y
21日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古品。本报记者与古品将在下个月的探监日去看望“学子”。
6 O5 U* i5 W; ?4 ~1 @0 U 在辽宁省第一监狱5监区狱警的眼里,学子的表现是很棒的。
* P e* Z, T0 V# b6 Q 负责学子的狱警向记者介绍,学子在监狱服刑期间表现很好,其他狱友都在闲聊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他伏案写字看书的身影。他写的文章还经常在监狱的内部报刊上发表,很多狱友看了他的文章,都看到了乐观、坚强和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