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0|回复: 1

[直播视频连接] 震撼的史诗 多彩的画卷——军旅乐坛的抗战之声

[复制链接]
anxin 发表于 2015-8-28 13: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办的大型交响场景演唱会《血肉筑长城》成功演出了。

  全景式的民族抗战历史 演出以序曲为开端。《义勇军进行曲》和《松花江上》刚柔相济的音调营造着凝重的气氛,管弦乐情绪层层高涨,合唱的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进入了音乐的高潮,随着昔日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惨烈时刻的“穿越”,为人们依次打开了四个乐章的特定情境:

    第一乐章“不屈山河”。合唱首先在无伴奏的环境下进入,随即在追忆往事的竖琴和忧郁的双簧管陪伴下,舞台天幕展现了我国东北大平原的景象。女高音张妮、男高音张英席分饰的关外流亡者从合唱队中缓缓走出,在忧思苦闷的伴唱交互中,一曲《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宣泄着失去家园的愤懑之情。场景转换,在万里长城的残垣断壁前,女中音钟丽燕饰演的成年女性在合唱的陪衬下唱起了《长城谣》(潘孑农词 刘雪庵曲),娓娓而来却又蕴含惆怅的旋律倾诉着“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日子里的心声,人们翘首以待,希翼着“新的长城万里长”。音乐性质陡然一变,男高音王传越演绎了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 贺绿汀曲),他饰演的一位壮年男士激愤地叙述了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在叙述、愁思、感叹和独白中,独唱与合唱相交融,发出了“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的呐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条幅凌空高悬,通俗歌手白雪扮作上街宣传的女学生唱起了《毕业歌》(田汉词 聂耳曲),在朝气蓬勃的旋律中,合唱随即发出了“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号召。歌起歌落,一呼百应,《救亡进行曲》(周钢鸣词 孙慎曲)展现了“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步伐矫健、继往开来的场面。肃穆的乐声响起,《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 冼星海曲)展开了壮阔的画面。在回声般的音响呼应里,有象征民族精神巍峨的群山景象,继而是亲人的谆谆嘱托,更有意志坚强的抗敌勇士的自述。在斩钉截铁的誓言之后,“红日照遍了东方”和“照遍了东方”的各三次重复——宣告着全民族抗战的即将兴起,结束了这个自悲愤、忧伤转而奋起的戏剧性乐章。

    第二乐章“抗日先锋”。舞台后景展现了黄河的滚滚波涛,“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的抗日军民威武身姿构成了合唱的前景。在乐队的快速音型中,《保卫黄河》(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的声浪张弛相间、跌宕有致,人民战争风起云涌的景象开启了这个动感的乐章。孙学翔领唱“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威风凛凛,前呼后拥,展示了中国军队早期抗战的英武形象。在轻捷有力的节奏中,诞生于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的《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自远而来,神出鬼没、机动灵活,时隐时现。“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向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歌词洋溢着悠然自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令人想到了我军自红军时期以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精湛的游击传统。在令人感悟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术精髓之后,歌声渐行远去——留下的是听众无穷的遐思和会心的掌声。 以电视剧《赵尚志》同名插曲再创作的无伴奏合唱《嫂子颂》(李文岐词 张千一曲),心态虔敬,意境悠远,罕见的东北“抗联”生活音韵萦绕在广袤的林海雪原中。杨九红在伴唱下演唱了《大平原》(瞿琮词 赵季平曲),民风浓郁的旋律昭示着以大平原人民为代表的不屈的民族精神。一组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由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六团战士参加演唱,展现了全民参战的生动画面——同名电影的插曲《地道战》(傅庚辰词曲)先声夺人,张海庆领唱的电影《地雷战》插曲《造地雷》(柳其辉词 李桐树、李延生曲)紧随其后。“地道战,嗨!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民兵都是英雄汉,不怕艰苦不怕难。没有铁雷造石雷呀,没有炸药自己碾呀。满山石头开了花,炸的鬼子心胆寒。”在热火朝天的气氛和淳朴而豪爽的歌声中,体验人民群众的聪颖和智慧,令人想到毛泽东主席“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名言。悠扬的乐声欣然而起,天幕上出现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凤凰岭窑洞内挥笔疾书的影像,吴静纵情高唱电影《地道战》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战士合唱队也随声附和,他们纵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指路明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及其人民战争思想。在列车飞奔的节奏中,“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火车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通俗歌手蔡国庆生动地演绎了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栩栩如生的战斗描述之后,歌曲进入了抒情的段落,经过战斗场面的再度描述,憧憬胜利的歌声意味深长地结束了这个乐章。

    第三乐章“圣地之光”。黄土高原阳光灿烂,吴娜的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迎来了中央红军,高亢的旋律与欢快的节奏正反交合,情似火,歌如潮,犹如军民共同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在陕北的落地生根举行了奠基礼。版画风格的宝塔山图景下一片繁忙,吴靖苹、泽旺多吉以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张寒晖填词)引领着热情的劳动场面,劳动号子经反复后更为宽广有力,一时人声鼎沸,热火朝天。情正浓,歌正酣,丝竹乐器婉转的演奏把舞台转向新的画面。画面显示,在排排窑洞前,妇女们摇着纺车纺线,王丽达一身勤劳的农妇打扮上场,以歌曲《南泥湾》(贺敬之词 马可曲)向劳动英雄们致敬,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自己军队的爱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军政建设奠定了基础。号声响起,《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凯丰词 吕骥曲)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为代表的延安院校培养了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随着《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 冼星海曲)朝气蓬勃而又此起彼伏的歌声,人们展望了抗战曲折而必胜的前程,目送子弟兵走向抗日的前方。宝塔山下,晚霞余晖,夜色初萌,王宏伟面对此情此景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地引吭高歌,一曲《延安颂》(莫耶词 郑律成曲)盛赞这万古流芳的革命圣地,感悟这庄严雄伟的古城所养育的历史新时代。

    第四乐章“铁血担当”。我军两大主力的军歌——《八路军军歌》深沉有力,《新四军军歌》气势昂扬。两歌回顾了光荣的奋斗历史,展现了艰苦卓绝、功勋卓著的现实斗争,向世人宣示了建军的宗旨和奋斗的方向,它们担负着人民的嘱托,担当着民族的希望。思绪万千的管弦乐导引人们“穿越”的“轮回”,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女高音雷佳演唱了新作《燃烧的记忆》(赵大鸣词 赵麟曲)。在合唱的呼唤之后,深情的叙述和激情的表白,激励着铁血军魂代代相传。号角长鸣,劲旅催征,大屏幕展现了我军现代化军演的场面,男高音阎维文演唱了新作《壮行》(屈塬词 印青曲),豪迈而又不失苍劲的旋律和奋进的节奏表达了新一代军人传承英雄本色和强军、兴军建设的壮志雄心。海陆空军和武警将士三呼“向前!向前!向前!”经过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再度唱响,歌曲雄浑有力转而慷慨激昂,排山倒海的乐句定格了所向披靡的大军形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全场观众与我们的军旅合唱队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演出在全体到场者激动不已的情绪中结束,人们久久回味着这令人震撼的历史诗篇。

  特色鲜明的演绎风格 通过全体策划创演艺术家的倾心打造,这场演出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立意清晰 分章明确。交响音乐——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结构作为严肃音乐的经典体裁形式,长于在艺术手法(首先是调性和速度)的对比中以不同的视角集中表现高度统一的内容,自问世两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也是近年以来,在我军的歌舞艺术演出中经常借鉴体裁结构形式,亦即本场演出冠以“交响”称谓的由来。

  这场演出以四个乐章的形式作为统一内容的载体:充满戏剧张力的第一乐章以慢速起步,间或进行曲速度并以慢——快——慢的穿插结束,表现了“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危亡之际救亡运动的兴起;充满动感的第二乐章以快速起步、间或慢速并以快速收尾,表现了从卢沟桥事变经历抗战初期及至抗战相持阶段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年代;色彩纷呈、抒情为主的第三乐章以慢——快——慢——快——慢的穿插,反映了我党我军划时代的根据地建设;终结性的第四乐章以快——慢——快的布局,表现了人民军队铁血军魂的承继。各章内容与交响套曲的载体相互兼容、相得益彰,犹如一部中国人民抗战的史诗,按顺序集中概括回顾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全民族抵御外侵的历史事实,表现了旨在发扬抗战精神,突出了我军以史为鉴、卫国强军的核心立意。

  精心选曲 工于创意。1957年,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曾收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历史歌曲2200多首,并选定997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分四集予以出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科教文卫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主编(向延生执行)的《中国抗日战争歌曲集》从上述歌曲中又精选了283首,并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前述作品加上全国解放以来反映抗日战争的歌曲创作,即为本场演出策划和创作者围绕确定的核心立意进行选曲范围。

  本场演出共采用了歌曲24首,原创歌曲22首,新创歌曲2首,另有作为晚会序曲的新创管弦乐曲一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精选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期间被称为“救亡歌曲”的作品6首,选择了从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抗战歌曲”12首,选择了全国解放直至当今反映抗战的歌曲6首(含影视歌曲5首),另有一首解放后加工整理,反映土地革命时期史实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品选择范围广阔,既包括了表现我党我军“敌后战场”的作品,也包括了反映“正面战场”的《大刀进行曲》,还包括了当时出自“大后方”的《嘉陵江上》和反映“沦陷区”斗争的《嫂子颂》。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属于战争年代广泛传唱,解放后反复出版、反复广播,即传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广大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可见选曲之精良。

  根据“交响性”体裁和现实主义题材表现的需要,演出中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保卫黄河》等以及新创作品和无伴奏作品外,大部分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并编写了新的序奏,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对原作的改编,更因其精心创意调动了观众的听觉关注。

  在作品的改编中,一部分歌曲如《地道战》《地雷战》《造地雷》《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到敌人后方去》《延安颂》等保持了原作的基本结构,亲切、自然。《游击队歌》采用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歌唱性“副旋律”和意味深长的“舒缓式”结束,《军民大生产》也采用了前述音乐舞蹈史诗中放慢拍子、拉开节奏的劳动号子处理,《南泥湾》也仿照这一处理做了气息宽广的结束,使得作品更有当年的韵味和鲜明的时代感。再有就是《救亡进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和《新四军军歌》都吸收复调音乐手法如轮唱式的“卡农”等构成了丰富的音响层次,增设了强有力的结束句,在保持作品原貌的基础上凸显了激进的情态和高昂的士气。

0 ^& y+ H+ p  [( s4 _2 I( D1 Z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nxin 发表于 2015-8-28 13: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表现最突出的是《嘉陵江上》和无伴奏合唱《嫂子》。当《嘉陵江上》唱到“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的“羊”时,合唱第一次发出了陪衬性的哀鸣之音;当唱到“江水每夜呜咽的流过”,合唱“滞后”的歌词和呜咽般的律动加以情绪渲染,并积累音响逐渐推出“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的激愤表白。在歌词的四次“回去”的“誓言”之后,每次都有合唱斩钉截铁的强调,一直到了“放到我生长的地方”,合唱的结束句构成了全曲的最高潮。陪衬,渲染和强调充分发挥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M0 {. ~8 E3 M6 j
& I! C8 [/ t  c/ v7 k
  改编过的《嫂子》在保持原作结构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无伴奏合唱的表现手段,调动了人声的“配器”功能。作品无论是在呼唤似的首尾部分,还是叙述般的中间部分,都采用了对位化的和声织体,在宽敞、静谧的“音场”中,时而深沉、时而壮阔的音响如回声环绕在深山老林,表达了对“嫂子”深切的崇敬,堪称东方民族的“圣咏”。
6 D( o  [8 d# C9 l
# _' `+ Z( A) c5 E  演出中对一些歌曲还进行了更动结构的改编,首先是采用重复的手法。如《长城谣》增加前端的反复为独唱的进入铺垫情绪,后段又加入了结束句强调了人们的希望;《大刀进行曲》重复时两次拉宽歌曲的节奏,“冲啊”的呼声重复强化了奋勇杀敌的气势。进一步的改编,就是采用转调手法,如《毕业歌》以不同的调性适应通俗领唱与合唱不同的音域,如同柳暗花明又一村,情绪更上一层楼——进入新调的新鲜感又发挥了音乐展开的作用。
7 n. {$ J: |, E) i$ J+ W, F0 W! X1 Y: l. k. Q; x& @1 V/ L" O
  作为冠名“交响”的演出作品,需要对音乐主题作多种手段的综合性发展。一个乐章的开端常常需要音乐具有展开性思维,如《松花江上》新创了一个合唱的“序奏”,朦胧的人声混响把人们引入了广阔的视野。随后,独唱的陈述中不时地加入伴唱,强调写景之后的陈情,此后以“九一八”的呼喊悲情更为浓烈。在流浪生活的叙述部分,进行了近年极为少见的男女高音分声部重唱的尝试,增加了情绪展开的层次,再一次唤起了人们对这一手法的期望。结束句对爹娘的呼喊加入了合唱,原乐句做了小节数成倍的扩充,形成了激动的高潮,为这一个戏剧性的乐章提供了极富张力的开局。再如《八路军军歌》的主题初次陈述之后,立即将首句“铁流两万五千里,直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的两节分别在不同音高上数次展开(称为“模进”,意为模仿式反复进行)形成了一个宽广的高潮,中段的快速活跃音调再行进入,恰似展开了激战的场面。这种展开性写法作为一个乐章的开端,也极大地形成了音乐继续发展的动力。
/ U4 F8 a: h! Q5 F. u
. @* o/ T1 W' z0 b  交响性作品的尾声需要在反复强调基本音乐形象的同时,形成快速的情感螺旋式上升,以满足人们听觉的归属感。第一乐章的《在太行山上》在结束句中将“红日照遍了东方”和“照遍了东方”各自模进了三次,为人们预示了抗日战争即将全面展开的壮丽远景。为保持快板乐章的结局,《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更是大刀阔斧地改变了原作的结构。歌曲舍去开端,从表现英勇杀敌的描述开始,而后再进入抒情(但保持快速)的部分。当这一结构重复时,抒情部分改用宽广的结束,既满足了这一乐章的结束感,又完成了内容所要表现的对胜利的憧憬。由此可见,如上的精心创意在整体“交响性”的设计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v( N8 m& u- V

$ m& Y8 ~0 E) E* p  形式多样 雅俗兼顾。这场演出中,音乐作品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有经过整理的的民间歌曲如《军民大生产》等;有群众性的创作歌曲,含民谣风的创作如《长城谣》,抒情风的《大平原》,进行曲风的如《毕业歌》,其中也包括了标识性校歌、军歌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八路军军歌》等;也有艺术歌曲如《嘉陵江上》,以及具有艺术歌曲风格的《松花江上》《延安颂》等;另外,还有电影歌曲(插曲)的联唱。从合唱体裁来考察,这里有群众性合唱曲如《到敌人后方去》等;艺术性合唱如《游击队歌》,含无伴奏合唱如《嫂子颂》;更有在这里经过加工后近似交响性合唱的作品如《在太行山上》《八路军军歌》等。2 R# @0 t3 U6 x6 r1 s, ]7 b

3 j& h( \/ I2 C: t1 Z  作品的演唱形式较为丰富,除王宏伟的男声独唱以外,其他的女声独唱如杨九红、吴静、王丽达都带有合唱队的伴唱。由于独唱所占比重的不同,还有“女声独唱与合唱”如吴娜、雷佳,“男声独唱与合唱”如阎维文等。合唱的形式种类有:混声合唱如《保卫黄河》、混声无伴奏合唱《嫂子》、男女声领唱如《军民大生产》以及男女声分别领唱如《嘉陵江上》《长城谣》等。另外,最具群众性的演唱形式——齐唱如《地道战》和《义勇军进行曲》也包括其中。* j' w: D. U7 @4 I9 o: b0 ~
( `' w3 h* c, H# |5 ]
  作品的演唱风格既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也有青年观众喜欢的流行风格,还有不断为群众所接受的高雅的美声风格。不同风格的交织是这场演出的特点之一:白雪与合唱队,孙学翔与合唱队都是流行风格与美声合唱队结合的有益尝试;张海庆与战士合唱队协同的《地雷战》更成为专业歌唱家与群众音乐形式相结合的新颖“看点”。$ X7 F" |$ M2 c7 |7 }# K- @

/ k2 M" ~) T$ [# I1 w+ U  作曲家张千一说过,总政歌舞团要“上得了艺术殿堂,下得了基层边防”,这台演出从作品体裁到演出形式都满足了雅俗共赏的需求。$ J8 I3 b: S2 c0 w& m$ t& u
( n& j+ V4 H% e- u
  人才济济 阵容整齐。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随着部队老一代歌唱家陆续载入光荣史册,新一代具有普通一兵本色的新人正在成长。且不说已成为歌舞团独唱“顶梁柱”的阎维文、雷佳,不说演艺已近炉火纯青的吴娜、王丽达、蔡国庆,也不说正在发展中的张妮、张英席、张海庆,仅说泽旺多吉、王传越、王宏伟,就可以洞悉军旅歌唱艺术未来发展的前景。
8 U! i& M$ d  T* C) v2 k0 Y
- ?6 v+ L" `+ J8 [9 S  ]) J  泽旺多吉作为部队的藏族男歌手,在部队领导和老一代艺术家的关怀和培养下,不仅掌握了本民族特色歌曲的演唱,还进一步扩大了演唱风格的范围。以《军民大生产》的演唱为例,不仅气息与共鸣通透,语词的逻辑重音合理,而且劳动号子的风格掌握准确,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歌手还能把“西哩哩哩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这样绕口令似的衬词易如反掌般地唱出,实在令人惬意。泽旺多吉为人朴质、好学,观众对他寄予了新的希望。
4 B! V  ~6 F* e6 k' P( B. @4 T% W+ e+ ^: n' J; K/ R
  总政歌剧团的王传越,刚刚于2015年7月1日在莫斯科获得堪称“音乐界奥林匹克”的第15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声乐组银奖,作为美声男高音,他不仅有良好的声音和身姿容貌等外形条件,也有刻苦钻研的演唱技艺。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汉语吐词发音清晰准确,这超越了许多美声学子,极大地拉近了外来唱法与观众的“距离”。在《松花江上》这首内容夹叙夹议,宣叙与咏唱相交织,即说白与歌唱交互出现的作品里,他吸收西方歌剧咏叹调的处理方式强调了戏剧性的表现张力,使这首歌在第一乐章总体内容“从悲伤到反抗”转换的关键部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观众说,在这场抗战歌曲演出中,他的表现不负众望。
; H" F3 \& f8 V. C& m' w5 d% N* K2 B& Q  ~4 i  }, @
  作为一位出自边防部队演出队,并经过院校深造的艺术人才,王宏伟正步入资深歌唱家的行列,目前还担任着合唱队长的职务。在这场演出中,他在担纲“合唱统筹”之际还担任了全场惟一的一首没有伴唱的独唱歌曲。他演唱的《延安颂》,气息稳定,各音区共鸣通畅统一;在从容不迫的作品处理中,从景物描写的叙述,到触景生情的感叹,再从有条不紊的抗战形势展望直到倾情的颂扬,步步推向情感的巅峰……最后的唱词“灿烂辉煌”之“煌”改用高出三度的音演唱,不仅展示了他艺术生涯中屡“战”不凡的功力,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品内容所需的一个时代的“辉煌”。/ ~) M' l. c6 f1 m
8 \( u8 b/ h) j. L; c2 ^
  声乐演出中担任节目最多的是合唱队。合唱队自命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9年以来,经过多方面的演出实践,演唱水平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在李玉宁和李成等指挥的培育下,他们不仅擅长威武雄壮的军歌和庄严肃穆的颂歌,也能涉猎广泛的群众性合唱曲,能够把握表现细致入微的艺术性合唱,也能够演绎动态范围宽广的交响性合唱,还能胜任充满戏剧张力的作品。在无伴奏合唱《嫂子》中观众感受了合唱队丰富的音响色调,在《松花江上》又使观众体验到了他们强弱相间、丰富的力度层次,在《保卫黄河》中更使大家饱览了吐字发音的快速反应能力,《嘉陵江上》也展示了他们戏剧性表现的潜能,而《在太行山上》和《八路军军歌》则集中体现了这支合唱队卓越的综合表现力。! Y- K. O: i- ]' @

6 G3 E8 {7 G7 I9 Y% f1 @" S  军旅艺术,主要来自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战斗生活,军旅音乐不仅需要独唱、独奏艺术家等“孤胆英雄”,更需要崇尚“大合唱队”、“大交响乐队”“集团军冲锋”式的群体艺术。除了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独唱演员以外,这场演出有120人的合唱队登台演唱,有一支大型的双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和一个民族乐器小组参加演出,他们的首席演奏者由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家陈立新担任。这一强大的演出阵容,展现了军旅生活的集体英雄主义风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 D- M% |1 p7 [) s
* U- H3 ^: _8 Q4 x1 B9 W9 p7 p0 R  这场演出,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全民族抗战史实呈献了一部令人震撼的史诗,军旅文艺队伍精彩的内容演绎又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多彩的画卷,人们无不为欣赏到这台军旅乐坛的抗战音乐会感到荣幸。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16 05:33 , Processed in 0.11221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