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赴重庆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
以音乐为媒开启梦想之路,2011年中国交响乐团在重庆南岸区成立了“国家艺术院团基层文化联系点”。5年间,艺术家让农民们奏响了乐器,为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近80名盲童组建了扬帆管乐团,并成为国内唯一一支视障未成年人专业管乐演奏团队。
从田间地头到艺术殿堂,农民兄弟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着音乐的种子;盲童们用双手触摸乐器,用耳朵聆听,用心灵体会音乐的点滴。他们用音乐描绘着“生命的色彩”。
对于艺术家而言,将更多普通人的音乐梦想照进现实,才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义。
从田间地头到艺术殿堂
小领结、白手套、黑色乐手服,他们彬彬有礼地走上台,风度翩翩……1月15日,一场农民管乐队与中国交响乐团的“PK”赛正在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的文化广场上举行。与中国交响乐团同台演奏的北斗村农民管乐队,把《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名曲演奏得豪迈有力、充满激情,艺术家们纷纷竖起大拇指、频频点头。
2011年,国交开始在重庆市南岸区北斗村开展文化帮扶,为村民捐赠了乐器,组建起一支农民管乐队,并连续5年派艺术家分批次对村民们进行辅导。
5年的时间里,在艺术家们的耐心指导下,村民们从简谱学起,逐步学指法、练用气、对节拍,队员们相互鼓励,坚持多练。如今,他们已能演奏十几首歌曲,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北斗村农民管乐队的表演让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感慨不已,“国交走南闯北,到世界各国,都是在专业、考究的音乐厅表演,今天在这个简陋的场所演出,也是一次接地气的活动。5年来,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也让艺术家们更接地气,得到不少创作灵感。”
“PK”赛结束后,艺术家们也从艺术殿堂走到田间地头:“先挖土,再插海椒苗子……”中国交响乐团40多人戴着大草帽、穿着胶皮靴,有模有样地在田间耕作。
“他们教我们如何实现梦想”
“一、二、三,起!”1月16日,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排练厅内一次次响起准备口令。一般而言,指挥的手势便是传递给乐团的指令,然而这支乐团却是例外。每一曲开始,国交乐队副队长周宏都得发出这样的口令,因为他面对的是35位盲童。
长号、短号、圆号、单簧管……孩子们端坐椅上,听着指挥的口令,照着心中的乐谱吹奏起来。整齐划一的程度,一听便知经过了长期训练。
“曲谱《征服天堂》一共有160多个小节,孩子们都是在老师的示范演奏下,一小节一小节硬记下来的。”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周远琦说,“老师是他们的眼睛,这些孩子只能靠听和摸,再通过辅导老师口传心授记住每一个乐句、背下每一个乐章。这种学习难度是我们正常人无法想象的。”
排练另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周宏通过在草原上呼唤爸爸妈妈的故事情节,启发孩子们吹奏时情感的表达。而指挥家邵恩则亲切地给孩子们讲解这两首乐曲的处理方式,立竿见影地帮助孩子们增强了各声部间的配合与全曲的精确度。“当激昂的旋律吹响时,我的眼泪忍不住了。对一支乐队而言,只靠听觉来排练,难度可见一斑。与其说是我们在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不如说是他们在教我们如何实现梦想。”邵恩感慨地说。
“我们种下的种子已开花结果”
1月17日,北斗农民管乐队、扬帆管乐队与中国交响乐团在重庆南岸区礼堂里的联袂演出,令人震撼。
扬帆管乐团的孩子们手牵手,一个紧挨一个缓慢走上舞台,独立演奏《征服天堂》,各个声部配合默契,时而低沉凝重,时而欢快悠扬。音乐结束时,安静的观众席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长达十几分钟。
“虽然我们看不清脚下的道路,但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不会停下;看不到火红的太阳,但我们心中仍然充满光明;看不到未来的样子,但未来的大门已经为我们敞开。”在中国交响乐团舒缓的乐声中,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五年级学生视障小女孩裴梓杉深情的讲述,让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听了他们的演奏,你就会明白,人生没有不能逾越的坎儿,更没有无法逾越的寒冬。”关峡激动地说,“5年来,我们种下的种子已开花结果。”
“送”是输血式的文化下乡,能解基层文化需求的暂时之渴;“种”是造血式的文化自产,能从根本上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5年来,中国交响乐团把“送”与“种”结合起来,已在重庆市南岸区培养了许多文艺的“种子”。
词作家王晓岭感动地即兴创作了一首歌词:“在这微寒的冬日,你们洒下一片金红色的阳光。当《征服天堂》的乐声响起,让我们在遥远的北京祝福你们,祝福你们的梦想插上音乐的翅膀,扬帆远航!”
( T* R0 d3 B) Y' Z9 n9 j$ M9 R" Z1 R. H' u& G2 I* t/ f6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