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K. |) p* {$ k 不同于威尔第的《奥赛罗》,罗西尼的《奥赛罗》属于冷门歌剧,平日极少上演。与威尔第的同名歌剧相比,罗西尼的三幕歌剧把重点放在了刻画罗德里戈和戴斯德蒙娜这对矛盾上,而不是威尔第笔下充满阳刚的奥赛罗和雅古。基于此,全剧中奥赛罗的戏份并不多,罗德里戈成为实际上的男主角,戴斯德蒙娜是女一号。罗西尼为两人写下了几段优美的咏叹调和二重唱,但因为缺乏像其他歌剧那样标志性的可以传唱的段落而一度失传。即使是在斯卡拉歌剧院,这部歌剧也有百多年的轮空期。因此此番迎来新版制作的首演,备受关注,首演场一票难求,观众席座无虚席。3 r5 @( a$ X. p, v
! X$ g* }5 l: z2 U$ E
与汤沐海搭配的导演同样迎来自己的斯卡拉首秀。大导演尤根-弗里姆为罗西尼的这部歌剧设计了相当简易的布景,舞台被三面高高悬起的白色塑料材料包围,中间放置着一张可以分离的长桌和许多椅子。不管是演员着装还是舞台布景都尽量虚化作品的时代特征,唯有合唱团在尾声之前都以欧洲中世纪的白色围领搭配黑色长衫亮相,寓意死神或者命运,旨在衬托。第三幕简单换景,撤下桌子,干冰蒸汽溢出后雾蒙蒙的舞台上铺满白沙,就像在马尔代夫的海滩一样,也在表示奥赛罗的出生地就在海边。戴斯德蒙娜躺在一艘刚朵拉上等待着奥赛罗的审判,竖琴独奏在一辆手推车上被慢慢地推出舞台,给人的感觉好像刚朵拉顺着水流在缓慢地飘过。奥赛罗自杀后,合唱团换成西装,意味着《奥赛罗》的悲剧穿越时空,无处不在。和弗里姆之前的制作一样,整个舞台画面优美,随手抓拍起来就是一张动人的剧照。充满意会和想象力的制作大量依赖高超的灯光设计来填补剧情转变,符合欧洲的歌剧制作主流风尚。但弗里姆的舞台有点把罗西尼变得像威尔第那般沉重。 7 w K$ |' D) Z t2 N3 T. M6 c( t* l+ Y7 c) {
指挥和导演之外,歌剧的台柱子无疑是演唱罗德里戈的秘鲁男高音胡安-蒂亚戈-弗洛莱兹和演唱戴斯德蒙娜的俄罗斯女高音奥尔加-贝瑞迪亚科。两位主角的一系列情感戏都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弗洛莱兹无愧为全球顶尖的罗西尼男高音,漂亮的声线和近乎完美的气息控制都让人拍案叫绝。贝瑞迪亚科稍微大号的声音并不是理想的罗西尼女高音类型,但靓丽的造型为她扳回一城。演唱奥赛罗的美国男高音格利高里-昆德有着杨-维克斯一般雄浑的音质,也把这部罗西尼歌剧拽入威尔第的审美。连同反派角色雅古,他们在第二幕最后的四重唱中尽情发挥,各自的声音清晰可辨而又不打架。汤沐海自始至终赋予了乐队有节制的控制感,在罗西尼招牌式的轻巧配器中尽量刻画出作品最后的悲剧色彩。无论是第三幕二重唱,还是序曲,乐队都赋予了歌唱家体贴的烘托,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虽然和威尔第的《奥赛罗》相比,罗西尼的同名歌剧弱化了戏剧性,但在人物刻画和心理转变方面更为人性化。汤沐海细腻的指挥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罗西尼音乐的魅力。也许可以这样说,罗德里戈、雅古和乐队才让这场演出变得有“罗西尼味”。0 e6 T$ \2 O6 P(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