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歌赛取消原生态组,我认为,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退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在两会上谈到青歌赛的话题时,语气十分激动。
7 L6 \- ~! T, S
4 h, Y, b, e p/ Q* h 2013年初,停办一年的第十五届青歌赛重新开张。“空了一年,大家都想是不是会闪亮登场,但细则让大家十分惊讶。”全国政协委员、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阿拉泰说。此次青歌赛取消了引人关注的原生态及合唱组别,回归到以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分组;而规定的曲目也让声乐界委员大呼“看不懂”。
# O8 t; R8 d/ M& I" |0 p) u1 ]$ U3 R% W3 N M' p+ [( N5 o5 y
2006年的青歌赛上,原生态唱法首次以独立组别登上舞台,此后几届均有原生态组别,节目发掘了李怀秀、李怀德、“撒叶儿嗬”组合等优秀原生态歌手,蒙古族的呼麦、侗族的大歌、彝族的小调、苗族踩鼓、八桂山歌,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了解到中国还有这么多好看好听的民族民间音乐,极大推动了原生态文化走近大众,因而每每成为大赛亮点。阿拉泰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有了青歌赛等电视节目的宣传,就开始重视传统的艺术形式了。
. T4 C) q) \! }. M- R3 R+ y# ]3 W ~5 m6 Z6 W3 ~5 s
而对此次的“变数”,央视方面的解释是,原生态唱法资源不可再生,经过几年的展示,基本已经展现了绝大部分的原生态形式,加上其他电视节目也有原生态的展现平台,所以此次取消了这一组别。9 j9 _7 R3 @5 \
% w/ z9 t9 ~5 w5 A* m# ~ l& b/ @$ p- W+ {
“这个解释的意思就是:原生态很好,所以我们不要。”田青说。全国政协委员、女高音歌唱家李素华感叹:“原本是很好的体验,现在各省在选送歌手上都有点无所适从。”
I# w" ]0 J6 v" _" y4 s2 z7 c4 I0 G) q: J( o5 X0 S, `
连续多年举办的原生态组别,以众多山野乡间走来的歌手的纯朴歌声感染了无数观众,“这些原生态歌曲,深留着历史和祖先的音乐痕迹,很多乐器、唱法都令人耳目一新。”田青认为,在电视上呈现原生态,好看、好听,吸引大众,原生态组别的建立也深得民心,“它将原有的三种唱法的旧格局打破,大家开始认识到,我们的文化不能是一个丢失了根的文化,不能中断了我们民族传统的传承。”9 v7 b9 a" {) e+ ? F# O* w. t
$ X7 y6 H+ S3 Y \
而经过几年的发展,电视舞台上表现的原生态唱法的一些趋向,也引起音乐界争议。如纯朴歌声逐渐被绚丽的舞台包装所掩盖——蒙古族民歌中加入过多表演,侗族大歌里开始有非传统的和声……田青认为,电视舞台上的竞争,导致演唱变形的趋势有所增加。
, L& ^/ H( f% P+ Q/ W2 g% S: h/ q F9 L; I) y7 ~0 G
但在委员们看来,这并不是取消原生态的理由。全国政协委员、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担忧的是原生态歌手“被迫”进入民族唱法之后将要面对的尴尬:“民族唱法的曲目,还是以汉族歌曲为主,少数民族的不是很多;而且,曲库是要抽签选择的,这对选手而言不公平——比如一个原生态歌手抽到《西部放歌》这样技巧性高、一般男高音都驾驭不了的曲目,怎么办?”, f. H8 P, n1 x
% R' e0 Z, W0 ?' B6 k" o
金铁霖所言“曲库是不太专业的人出的”的观点,引发阿拉泰的共鸣:“规定曲目不应是随随便便两三个人就可以定的,应更科学和客观。在第一轮是经典曲目的比赛,对原生态歌手而言就有很大的难度,第一轮的高门槛会淘汰很多原生态歌手:比如蒙古族长调和民族唱法,你如何把握标准?唱长调的,你让他怎么去唱《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国家级的节目,不要出这样的洋相。”
: |! {+ r( `7 k% t3 D" O5 H
3 F6 ?5 T4 ~, ~) t* A- n# C2 b7 K 在委员们看来,作为央视的电视音乐比赛,不能等同于纯娱乐节目,而应重视电视台的舆论引导和教育功能,应有专业水准,并且对声乐发展有导向作用。“当前我们的民族艺术面临被全面娱乐化淹没的危险,年轻人的心越来越沉不下来,电视节目不能秉着‘你喜欢看啥我就演啥’的娱乐至死的精神,而应对中国文化、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所提升。”阿拉泰说。! ]0 ~0 x+ D! p' D
. e: b: Z3 X' R)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