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而就中国的音乐与文学而言,两者自各自萌生之初就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混生体,可以说,很少有一个国家的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能如中国的诗、乐这般关系密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文学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乐。此外,由于中国语言所特有的丰富的调值变化,而使得各地域风格迥异的口头语言与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堪称最为高度综合的艺术门类——戏曲,更是集诗、乐、舞、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的综合艺术形式。6 C; g7 M5 } y+ T* l
7 X# f4 t) b3 M3 U, e4 V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艺术审美实践中,面对这诸多传统艺术之间的这种高度综合性,也就自然相对应地集中、突出地发展了这种通感(联觉)的能力,惯长于运用通感来调动了多种感官同时运动并积淀着审美经验,进行能动的创造来强化审美感受,使得各门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使得审美中的感受更为贯通、广博、丰富、深入。; I, b. d7 N. S# ]3 S' m' @
- I" ]0 A% B+ f$ }5 @ 再次,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对中国人的艺术通感心理的发展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对于“君子”完满人格历程的完成,孔子提出的“成与乐”、“游于艺”的主张,这也成为孔子乐教的核心内容。
" z5 `& Z% b: c' ]; g( G
4 m' f% O7 T/ M0 n, C 其中,“成于乐”是指通过“乐”的陶冶来完成一个君子的修身养性与人格塑造,在内心修养和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从而获得人性的必要条件,造就成一个完全的人。而孔子这里所说的“乐”内容则包含的十分广泛:“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称之为乐,但它以音乐为代表,是毫无疑问的。”这样,对于“成于乐”的理解就并不是仅仅通过一门学科化的音乐课程的教育来进行,而是通过“成于乐” 是通过一个“乐(le)感文化”之中广泛的、综合的乐来对教育者实施全面素质的培养。所达到的自由愉快感,是直接地与内在心灵规律相关,“乐者,乐也”在孔子这里也获得了全人格塑造的自觉意识的含义。这种快乐本身成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和人格的最终实现。
2 V3 Q7 O" m, E: Q
3 o5 ^& K9 w1 c: n: n) ^ “游于艺”——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游刃有余地自由嬉戏以达到审美的自由感,体现出的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也是表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实现中应获得多面发展和身心自由的要求。同样,这里的“艺”也并不仅仅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而是指礼、乐、书、数、射、御,即所谓的“六艺”。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虽不等于后世所说的艺术,但已经包含了当时和后世所说的艺术的全部内容。9 v; M; S) L b
! ^2 s" t3 `. }. ^& e9 @
正是在孔子“成于乐”、“游于艺”的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下,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在完整人格的塑造过程中,都希望通过“乐”(一个广义的、高度融合的、综合的“乐”)来修身养性。从而,琴、棋、书、画就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必备的基本艺术素养,音乐处首位,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所以养性怡情。”在中国、特别是古代,集“多绝”于一身的颇有其人,极为普遍。先秦的诸子百家多是通晓多种“乐”与“六艺”的综合艺术家,且都不乏有博大音乐美学思想家;汉代的司马相如、蔡邕同时以擅长古琴著称;宋人姜夔、苏轼、唐朝的白居易、韩愈、既是大诗人、又是大音乐家;魏晋时的“竹林七贤”个个都是多才多艺;明人朱载堉不但是大音乐家、以律学成就闻名于世,还精通数学、天文、历法乃至舞蹈艺术;这些古代的先贤们都很好地实现了“游于艺”——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游刃有余地自由嬉戏,而实现这种“游于艺”的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要求审美主体能够对听觉艺术以外的各种它觉艺术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必须要具有较为全面的艺术修养与学科的综合能力,必须要具有异常发达的通感能力。所以,中国人经常会借助发达的通感在音乐之外寻拾诸种意象来表现音乐的情感效果和华美境界,这已成为中国人阐释音乐乃至艺术思维的一种定式,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完整人格的培养过程中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自觉塑造。( b& _+ H3 c6 u d
$ `, A: ~, ^- v2 \, B" G, D
正如当代著名作曲家汪立三在实现他“游于艺”的审美理想,在创作钢琴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的《书法与琴韵》时,在该曲前所附的文字中所言:“我想登上另一个山头去回顾,去瞻望。那荡漾的是线条吗?那沉吟的是音响吗?正如在古老的中国艺术里,我看见上下求索的灵魂,升华的灵魂”。
& a. a8 F* _5 K, N: o. I6 s1 O& F$ J; l, Q( n
作者:施咏,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