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创作中的“领”与“悟”〕 N. [( ~5 r. q. L, C9 N
龙沙雪 ! [( j1 f- }& @% v( {2 b/ s- Z# O- y; {1 i) P* Q; k
歌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经过无数歌词作家的努力,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文类与科学体系。为了传承和繁荣歌词创作,音乐院校开设了音乐文学专业,刊物开辟了歌词理论和技法的专栏,这些举措无疑都是在教授和传播歌词技巧。凡是学习歌词创作的人几乎都受过这种师传、书传、词传的过程。可见歌词创作是要学习的,是不能否认向别人学习的。当然,这种学习有的是系统的,有的是零碎的,有的是通过别人的一次或者几次改词的过程,通过别人的一次或者几次的讲解的过程才能学习到的。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写歌词无需老师也不用别人指导,只靠“悟性”。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确实搞创作的人要有“悟性”,“悟性”是指一个人的聪明与天质,“悟性”代表一个人对一种事物的感悟程度。我们学习写歌词确实有个“悟”性的问题。7 b$ ^! x# _) G; m! B) {
" Q$ w; U! ^8 C) i$ Y; U说到“悟性”我们大概谁也比不上孙悟空,这个猴子的“悟性”可是独一无二的了。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他是在被他的那个不知名的师傅在头上打了一戒尺,才开始有了“悟性”。由此我就想到这个“悟”字前面那个“领”字,也就因为有了那个“领”字,方能成为一个词——“领悟”。 9 }' E' ~6 w q9 ?) d. r " P q' w0 f% i' Q6 _: |( C不能否认,有的作者“悟”性很强,能够在别人的言谈中,在别人的歌词作品中“悟”到一些东西,写起来从个别形态上也蛮像那么回事。但是,“悟”,不是万能的,“悟”,绝不能代替学习,也不可能“悟”,到歌词的全部特征和深刻的内涵。因为歌词有自己的科学体系,不学习,靠“悟”,是悟不出有多少种类、有什么曲格、词格。 % e6 [! d2 m( C' ?8 I ! r. U% q+ |7 w9 `$ W: N听到别人的言谈、阅读别人的作品,让人修改过歌词,这本身已经是有意无意的被师授,被“领”过,哪怕是一句或者一字,不是有“一字之师”之说么?!可见,我们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是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前人的成果就是师传,这个传就是“领”,加上自己聪明的天质和敏锐的文思-----“悟”,也就全面了。因此“领”和“悟”应该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分开来认识和解释。7 L* y; C' {: |/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