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创作系列讲座(01) 李广平的现代歌词论 李广平,著名音乐制作人、词作家、音乐文化和音乐活动的企划、评论、推广专家。广东韶关人。1986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星海音乐学院任教。现为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广东白金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主要作品为《你在他乡还好吗》(李进演唱)、《潮湿的心》(甘苹演唱)、《相信远方》(张莹演唱)、《保重朋友》(徐宁演唱)等三百余首歌曲;另外还发表过十余万字的乐评文章,编、著出版书籍等等。 第一讲 词的特征 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的产生,同时也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如此奇妙,它综合了文学与音乐的精华,通过旋律与文字同时感染打动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俘虏,徜徉在歌曲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那么,除去旋律这个基本“建筑材料”以外,歌词是一种什么艺术品种呢? 一、歌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我们在众多的关于歌曲创作与鉴赏的书籍中曾做过专门的研究与调查,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许多关于歌曲或歌词创作的书或论文,却连最基本的概念:即歌词到底应作何介定?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其科学性的定义应是怎样的?就连最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及《辞海》等皆无歌词辞条。在现代流行歌曲日益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五彩纷呈的文化景观时,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令人沮丧的发现。随着现代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歌词的独立审美价值愈益显得举足轻重。一句好的歌词,完全可以成为一定时期内当代社会精神价值和国人文化心态及生存状态的概括性写照。如《血染的风采》、《一无所有》、《黄土高坡》、《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等歌曲的歌词,就因其内涵的丰厚与深刻,在老中青少四代人中皆受到普遍欢迎。所以,在全面描述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他作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歌词进行概括一下,即我们认为,歌词首先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独特的结构形态的艺术表达形式。歌词,是和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艺术体裁,篇幅较短,易于流传;歌词的文学性语言必须能概括地表达歌曲的意境与氛围,与音乐旋律的内涵、结构、节奏、音调、韵律吻合,再加上配器精美的伴奏,共同创造一个丰富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审美世界。 二、流行歌曲歌词的特征 在确定了歌词自足的艺术地位之后,我们开始阐述通俗歌曲歌词的特征: ① 亲切感:(即人情味) 我们认为,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受到流行歌曲的性质所决定和制约的,它具有流传广泛,宜于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所欢迎的特点。所以,我们认为,亲切感即富于人情味应该是流行歌词所具备的第一个特质。 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首先具有了家庭文化的性质。近年来,由于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对流行歌曲的播放率大为提高,由于录音机与盒式录音带及CD唱片的普遍化,由于歌星的职业化,由于流行歌曲创作、制作、销售的一体化与系统化,流行歌曲开始走千家万户,与成千上万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灵对话。所以,我们认为,在旋律打动人的基础上,流行歌曲的歌词应坚决排斥说教与装腔作势,作者必须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用文学化或生活化了的具备文学意味的语言,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的交流。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歌曲的感染,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洗礼。灵魂的震撼与激荡,甚或仅仅是一次欣悦的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审美之旅,一次对世俗社会的审美观照与反思。 亲切感作为通俗歌词的基础性特质,它的获得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途径:首先是演唱的“倾诉”即“你我对应”的表达手法,拉近了歌者与听者的交流距离,使两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如《血染的风采》(陈哲词苏越曲):“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这首歌词,采用的是概括性的你(人民)我(战士)的对应手法,倾诉的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生与死,爱与荣誉,个人与祖国,时代与人生,最后上升为一种超越时代、社会、个人之间的大爱,成为祖国和她的儿女的永恒的颂歌。这样的歌曲,怎么不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歌曲呢?怎能不会进入千家万户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家庭文化组成中的重要话题呢?其次,亲切感与人情味的获得,在于词作者还善于寻找那些使人感到亲切的表现对象,能够引起听众的向往,勾起听众的回忆,使听众在一种亲切温馨的氛围中陶醉。例如,流传全国使广大青少年风靡一时的通俗歌曲《秋千》(陈小奇词张全复曲》就是通过“秋千”这一极富童年意味,使人回忆引人遐想的审美对象作为歌曲的咏唱对象,再加上旋律的活泼与跳跃,配器中哨子和掌声的运用,营造出一幅夏日秋千飘荡童真可爱的图画:“树上有个童话在摇呀摇,树上有段记忆它飘呀飘,树上有个秋千在睡午觉,树上有个知了在叫呀叫。尽情地摇,尽情地笑,秋千上的岁月在拥抱。尽情地摇,尽情地笑,秋千上的夏日在燃烧!“谁说流行歌曲中没有美丽的童谣儿歌?这首歌曲就是一个明证。
5 I( T6 X/ l8 m- s- B
$ q% Y; k+ R8 D( y' `4 a, v% C* n3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