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Z5 _+ b/ a* ]5 Y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还记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说明在北宋时已出现了马尾胡琴。自元代开始胡琴的名字就已普遍应用,而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普遍被用于各种戏曲伴奏,民间乐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近百年来,二胡的演奏更是进入了兴盛时代,逐步成了江南丝竹等民间乐队中的主奏乐器。% @' b5 h4 K7 V' `, @- N, v
+ B8 y, R. S( s% v 20世纪初,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先生对二胡的演奏开始了从一个把位到三个把位的演奏探索。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胆的创新,他所创作的二胡练习曲和10首二胡独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扩大到四个、五个把位,创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并吸收了西洋弦乐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从此,二胡摆脱了原来仅处于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韵味的独奏乐器。在刘天华先生等一批音乐家的努力下,二胡艺术在30年代开始登上了高等学校的大雅之堂,可以这样说,刘天华先生开创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新纪元。在这以后,出现了华彦钧(阿炳)、刘北茂、蒋风之、陈振铎、陈永禄、陆修棠、孙文明等一大批民族民间二胡演奏家。他们的作品如《二泉映月》(华彦钧)、《小花鼓》(刘北茂)、《怀乡曲》(陆修棠)、《流波曲》(孙文明)等均是脍炙人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乐曲,他们的演奏更是为人民群众所欢迎。 ! v' C5 o0 P2 D" P" T u+ r& G8 m' u G: }/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五六十年代在张韶、张锐、王已、项祖英、鲁日融等一批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的努力下有培养出了新一代的二胡演奏高手,闵惠芬、王国潼、肖白墉等一批演奏家是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代表;专业二胡作曲家的出现为二胡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60年代刘文金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曾经轰动整个民乐界,而20世纪80年代刘文金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和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出现对二胡的演奏技术更是作了许多创新。正是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下,二胡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才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