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77|回复: 2

[作曲技巧] 变奏曲和协奏曲

[复制链接]

186

积分

5

听众

9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186
ananliu 发表于 2012-9-22 07: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要分析一下变奏曲式(Variation-form);还有一些关于协奏曲(Concerto)的说明,虽然后者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事实上并非乐曲形式,不过这方式也有它专门采用的某些形式。
2 z: s0 M) u& r4 J5 y' c1 e( k8 w4 j. ]# |1 ?4 v
我们可以用问答方式去说明变奏曲式,这样也许更容易了解。主题和这跟随而来的变奏,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呢?我们当然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不然它们何必叫变奏呢?可是在哪些方面,在哪种限度之内,它们是相同的呢?# i+ \4 ]0 n/ F# O
, V! e; ]3 m7 f& Y9 X1 `8 D
对于这些问题有几种答复:
6 S+ X3 H7 _, g! o9 R- V2 ^8 Q" P7 i2 s4 m, b5 \2 n
(1)主题的旋律可能保持原来实际的形状,这时伴奏的和声在变化着,而在织体上予以改换——如迪利尼斯(Delirs)在《布瑞格集市》(Brigg Fair)中的变奏。
8 m8 z& R, ?- p0 p- A( A! ~! B/ B. ~: |9 w0 q- m6 I
(2)主题的旋律可能只是转移到低音部或内声部,如在布拉姆斯的《舒曼主题的变奏》第一和第三变奏(作品第9号)。8 e/ X; Z- W: ]

! w8 ?, @5 v% q1 p* J2 U3 ^( j(3)主题可能被加以华彩和装饰,如舒伯特常常使用的——例如“D小调弦乐四重奏”慢乐章的第一个变奏。
* I2 x3 H1 O( X$ F2 {+ `
$ ~6 S% w/ ~4 x* j! [(4)主题一些有特性的音型和节奏,可能用来作为一种有独立性的变奏,在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保持着此面目,此时基础的和声结构则始终保持着原来的形式。这类方法被采用极为普遍。
- |9 K* q6 l1 m% c& S$ |4 Q) @  V* ~9 V3 w# _8 e; J6 H3 B
(5)有时音型并不是从主题中取出,和声与结构的轮廓只有一些必要的关系。不过这种和声的重现常是局限于最重要的进行,静止,与烘托之处,很少是一个和弦一个和弦的结合。  r; B  {5 z/ h% [9 B' B+ d
* B: J! |4 a& E$ F& J. b8 v0 y
(6)主题在开始时可能用对位手法处理——或者是一种赋格手法,或者是自由式的模仿,这称之为“赋伽托”(Fugato)。, W- {1 U* G; N* A
; u6 r. b: h8 T
(7)变换调式(小调变大调),同时或有时用上述所有的或任何方法配合使用。
6 w9 m- u3 n! f. x7 d/ ?4 U, q$ |: c; c1 D3 c7 P# J
在把握这种形式,最基本的是作曲者应对于听者的感受加以注意与适当处理,要忠实地根据主题和声与构造的轮廓,同时又要时时提示出主题本体。在欣赏一篇制作精巧的变奏曲时,是很易于令人陷于迷惑的,原因是在变奏时作曲者没有能自始至终一直都在记忆着主题。布拉姆斯在这方面极为严谨:“韩德尔的套曲”是一篇特出的变奏曲的典范——有极端丰富的手法和极端强烈的对比,同时又很精确地忠实于主题旋律与和声本身的轮廓。另外一方面,巴哈在《哥登伯路》中和舒曼《练习交响乐》中,有时由于他们的意想所使,离开了常规,全然把听者给忘记了。在音乐中,《哥登柏格》一曲是世界奇异事物之一——它不能认作是变奏曲。1 W1 x1 a+ {! ^( m5 ^1 z# b
3 V9 e) m9 c9 S0 t" D/ r7 L
变奏曲式有一种特殊的变化是需要予以说明的——即所谓“在一个基础上的变奏”。这种变奏明显的特点是保持着一个简单短句,将它放在低音部一次再一次地重复,每次重复,或每一对重复,形成上方声部新变奏的基础。这种变奏是用自身保持方式——那就是说,它们在基础主题上安置和声,但并没有一分将它引伸的意味。因此这基础是一种高度严谨结构的类型,这方式如能精巧地去把握,实在是非常动人的。做这工作并不容易,因为每次重复时的“联合”(joins)常会产生一种过度强烈静止性的和声效果,因此这种联合的继续,很容易有衰弱现象,除非作曲者是很确实地把握着了它。
8 `) B9 u9 q& n* }- m3 X. u+ _1 B: C: o8 m) n
这类基础特殊的类型是“察康内”(Chaconne)和“帕沙卡格里亚”(Passacaglia)。这两个名词多少是有点被含混地使用着。它们严格地说都是三拍子,它们主要分别是帕沙卡格里亚基础是平坦朴素,而在察康内则和声化。布拉姆斯《E小调交响乐》终曲是一个杰出的大规模的察康内,虽然作曲者自己并未标明。据说这篇作品在初次发表时曾遭受到批评家们很大的伤害。# W: V  @/ n' u$ j% x

9 }; V$ W7 r- L9 ~1 F2 L协奏曲
/ P  B2 z; t8 K* x8 F9 p9 _: l  `- D7 S9 s. v
协奏曲的起源是纯粹从实际活动中所产生的。在早期管弦乐队音乐中,演奏者们的演奏水平是十分优劣不齐的,协奏曲就是为了要改善这不齐整的现象,而运用“全(tutti)”即全乐队演奏的乐句和小组的个别演奏引起对比作用,同时这小组技巧“好的演奏者们”,也可以因此而显示他们的表现力量。这所谓“好的演奏者”的技巧要求,并不是象现代那样的精炼的演奏性质,程度也不似现代那样高,含意并不十分精确明显。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要求有更详细的分工,偶然从“全体”转换成“单一”(Soli)以产生音色显著的对比,但独奏乐器却常是和“全体”乐器属于同一类族。这方式直到今天仍然有人采用。例如艾尔加(Elgar)的为弦乐队和弦乐四重奏的曲子《引乐和快板》,威廉姆斯(Vau-ghan Williams)《汤姆士·桃里斯一个主题的幻想曲》都是独奏的弦乐四重奏和全体或部分的弦乐器形成对比的。
, ], z# X2 `7 z6 F8 \! O( E  B$ ]8 g" ?+ x
所以,我们决不要以为协奏曲在早期是一种表现个别人物表演能力的演奏方式,如像它后来改变了的那样,有些早期协奏曲确实是为单一乐器——如巴哈的提琴协奏曲,大键琴(Clavire)协奏曲。常常它是一种所谓“Concerto Grosso”(大协奏曲)的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全体”(tutti)是和一小组形成对比,而不是一件个别乐器。时常它甚至只是单独为这小组而写,并没有“全体”的对比:这样的曲子如巴哈《G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写给三个小提琴、三个中音提琴、三个大提琴,和一个低音提琴的。* k/ K" u# z  Y" v4 p- [4 j' m

% e0 p# I; l( m* H/ X$ I这类作品通常所采用的乐曲形式是奏鸣曲。不过我们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奏鸣曲和后来变化了的奏鸣曲是相差很大的,那是一个使用相当广泛的术语,常常是和我们应该称之为组曲的形式极为接近。因此,对确定一些那种乐曲形式的演奏规则是不可能的。试去想象一篇老式的组曲或奏鸣曲其中一些乐句由独奏者或一小组选择出来的演奏者去演奏、有时变换由全体演奏者去演奏,你便可以对于早期协奏曲得到一个清楚的观念。这乃是不对个别作品作详细分析所可能得到的解释。
7 I7 J4 [! r' S6 U% E, S' W3 v9 P0 L# a, r% @& L$ Y
后来的协奏曲(它的形式实际是由莫扎特奠定的)是一种和以前的协奏曲全不相同的事情。更确实地说它是一种华丽的、讲演奏技巧的乐曲。通常是写给单一的演奏者,它形式的设计是用严格的古典交响乐形式,只是仅用三个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一章取消了。不过对于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仍然很难精确地解释这形式是如何变换去适合它的媒介物;有时是由独奏乐器单独演奏,有时则是全体;有时独奏乐器又和一部分或全体乐器一同演奏。这样不同的组合与变换方法详细情形在每一篇个别作品中均有不同;但它形式主要轮廓——回旋曲、模范曲、或其他的——一般地说却不是含混不清或难于认明的。
: m+ o' Y( L, w7 J2 D7 s
8 g# y4 D- j0 s7 u在开始的乐章往往有一列引序乐调,这是没有什么值得说明的。“现示部分”最初是由全体演奏。普通是在某种限度内缩短了,一般都在主调上。在这最初的现示还没有完全奏完时,独奏者加入进来;现示于是由全体重复,独奏者也同时参与。当然这一次常是转调,并且对比的调也引导出来了,完全如一篇交响乐的现示部分。在这以后发展和重现的方式一如一般的交响乐,独奏者参与演奏或多或少是连续的。* d& p1 {: Z8 t2 d

9 E  H8 K0 W5 n8 j6 z; ^% P- T这样处理现示部分的方法是莫扎特和他同时代的作曲家最乐于遵守采用,同样贝多芬和后来的布拉姆士对这处理方法采用得也很多。在贝多芬时代以后,这种惯例便不大为人们所重视;例如孟德尔松便高兴在协奏曲一开始便让独奏者将主题奏出。8 k  t$ ~5 X' v3 q. }
9 A5 \) x4 ?" C6 t  g
有些人或者会想到,协奏曲的范畴里声乐曲也有和器乐曲类似的形式,似乎应该给予若干说明。这里将它们省略去的理由是,因为声乐的形式全然是依靠着歌词来决定,而歌词的形式的弹性和变化又过大,难于作一般的分析。虽然有许多声乐作品就大体上说并没有依赖着歌词的形式作为它们的形式。有些伟大的弥撒曲和半经文作品也只是用片段的歌词作为基础乐句,连续地在乐章中使用,一次再一次地通过它所属的那个乐章被歌唱着。这种乐章精确的构造是和同类型的器乐乐章相同的——扩大三部形式、赋格、或其他。研究这类作品如巴哈的《B小调弥撒》(Bminor Mass),布拉姆斯的《日耳曼安魂乐》(German Raequiem)或德伏夏克的《圣、马太》(stabat Mater)可以对这情形得到更明确的了解。' y3 B! z- m, P

6 x/ p* r4 X. f3 T在结束这节以前,有一点要向读者提醒。乐曲的形式它本身是一种活的、有机的、有生命的东西、一种有生命的美和组织,严格的说是不能分析的。我们可以解剖人体内脏骨骼任何一部分,但是我们却不能在解剖中找出它的思想情感?音乐也是如此;仅仅分析决不能告诉我们它究竟是什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许多主题的出没与交替是必须当它声响传送出来到达耳鼓时,方能切实感到它的完整和深刻。那是贝多芬的秘密,我们可以去解剖它,但不一定会真正了解它。音乐构造的解剖只不过是指出乐曲真实形式的骨骼模型,正如同建筑物中心的骨架。上面的尝试便是这种解剖研究的纲领。这种研究,对于作曲者和演奏者是非常必要,而对于欣赏音乐的听者也可以作为进入理解音乐艺术之门的常识。有许多听者不关心于音乐思想的方式,他们是被动地投降于一切外在形态,他们欣赏音乐主要是凭籍或依赖于一种空洞的幻想。这种听者也许是多数的,但另外却也有不少听者,音乐对于他们是或者可能是较诸只用模糊感官享受更进一步的活动。对于他们,这种分析将能帮助他们多少对音乐的生理学能获得一些认识,这也就是以上几节说明主要的目的。
! q. x) D: y( I* G% _5 P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积分

5

听众

9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186
 楼主| ananliu 发表于 2012-9-22 07: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二& |; u( m) Y3 }' B1 {

5 h1 }; P# g" Y7 AMidiBoy和声教程(一) " n5 j8 X* }1 f# j2 k
NOTE:本教程面向有一定乐理及和声基础者,如果您对该方面不甚了解,请先阅读其他书籍。
3 Q  }) R$ u; L( P# w& ?/ V. j7 F% S6 b& p6 a: h
                        序
1 u# ]& Q( U/ Q. K# g; Y- G" p1 }+ m6 n5 g) m, Q- s
本教程的目标是教授为歌曲配和弦,分析流行音乐中和弦的使用及规律。作曲是无法教授的,但配和弦是可以教授的,而且它会对你的作曲有很大帮助。事实上,真正的作曲应当是和弦与旋律一起写出的。(REMEMBER)任何一首歌曲如果采用不同的和弦,即使旋律一样,听起来感受绝不一样。本教程主要针对流行音乐,(其实流行乐中的许多手法完全是古典的)采用字母标记和弦手法,比较直观。学过电子琴或吉他的朋友门可能会感到比较亲切。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正题了,如果您对音乐实在不太了解,可能会感到有一个真空带,后面的课程是面向有一定基础的朋友的。有的东西是一言难尽的,只有靠各位努力了。
! m' y' U8 [9 \" m. A: u& ]) V
9 v+ I  G8 ~( n' X6 y                          第一章 和弦新论
4 _$ u% I% C8 H3 v4 x0 p, H' A! n: O& B: T5 t4 F
传统和声学把所有的和弦都归为三度关系来解释,并且力求和声进行的完美和规范。但是现代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音乐的和声已经高度复杂化和自由化,三度叠置虽然仍是和弦构成的基本原则,但已不是重要的解释手段。这年头可以这样说:把几个音合在一起发音就构成和弦。和声的进行是否规范属于次要问题,平行五,八度的错误基本上不予考虑。唯一的准则是:听起来是否舒服,到位。爵士音乐中复杂的加音和弦几乎使你分不清和弦的功能性,布鲁斯和弦同名大小调搅和在一起,莫名其妙的模进进行很难用经典的和声理论来解释。我们现在就进入现代和弦的奇妙世界。
0 d- z( E! d8 A" h
, ?& E# g# S* ~, [! a% T' u/ [( t                         第二章 和弦标记
/ o# u- e) V* Z& o7 {$ W
" s0 ?, N0 s4 ?; E5 F- u5 b本教程采用字母和弦标记法来表示和弦。这是流行音乐中通用的标记法,把它和级数标记法结合使用会感到很方便,能使你很透彻地领悟到不同调的和弦的相互微妙的关系,好象你的脑子里就有一张和弦表。下面我们就来熟悉这个标记法。) B% T: U. V1 I# r. d' l
; |( w1 z! N) G+ |3 Q
1。大三和弦:根音与三音是大三度,三音与五音是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来表示,如DO,MI,SOL和弦用C表示,FA,LA,DO和弦用F表示,降MI,SOL,降SI就用Eb表示,升FA,升LA,升DOL用F#表示。
4 D) J& a4 ]9 o5 {& e+ r: {* S5 U8 z. }! a  m; y: S7 j0 D
2。小三和弦:根音与三音是小三度,三音与五音是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小写m表示,如RE,FA,LA和弦用Dm表示,MI,SOL,SI和弦用Em表示,降MI,降SOL,降SI用Ebm表示。* P. Z2 w& H9 G2 L' t
3 Y, b" ^7 l/ Y
3。增三和弦: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都是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aug或加一个“+”。如DO,MI,升SOL和弦表示为Caug或C+,FA,LA,升DO和弦表示为Faug或F+。7 p3 h5 y  E( F

1 w/ ~! ^2 S$ N& w4。减三和弦: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都是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dim或一个“-”。如RE,FA,降LA,表示为Ddim或D-,升DO,MI,SOL表示为#Cdim或#C-。
% `0 m2 _8 j) L, z0 h# L! \- K9 @2 q5 w3 R
5。大小七和弦:在大三和弦基础上再加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7”即可,如SOL,SI,RE,FA和弦用G7表示,LA,S升DOL,MI,SOL用A7表示。
8 t: b. \5 O! @: Z; @+ D' ]
4 S5 y+ v, {0 {# m6。大大七和弦:在大三和弦基础上再加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aj7表示,如DO,MI,SOL,SI和弦表示为Cmaj7,降SI,RE,FA,LA和弦表示为Bbmaj7.
! H+ U; c  }# J% V: a7 r
) H4 y8 s: s' B8 I( `7。小小七和弦:在小三和弦基础上再加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7”表示。如LA,DO,MI,SOL和弦表示为Am7,RE,FA,LA,DO和弦表示为Dm7.$ d# ?8 _4 w! i; i5 M

8 n7 U! I7 P0 |* l/ z& `- G8。小大七和弦:在小三和弦基础上再加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M7表示,如DO,降MI,SOL,SI和弦表示为CmM7,LA,DO,MI,升SOL表示为AmM7.
, }; c- {0 w0 b7 s# b4 [  T+ j* H* i1 a
9。减七和弦:在减三和弦的基础上再加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dim7表示,如SI,RE,FA,降LA和弦表示为Bdim7,LA,DO,降MI,降SOL表示为Adim7.5 ^9 x4 v  h( X, B
& v  o+ S0 u! R, V. }# z% h
10。半减七和弦:在减三和弦的基础上再加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7-5表示,如SI,RE,FA,LA和弦表示为Bm7-5,升FA,LA,DO,ME和弦表示为#Fm7-5.( M) M) T/ A1 h( c/ n2 U6 G0 a
8 \+ b( Z* O5 ~* t/ e! U9 Z
11。加音和弦:它是指在一个以三度关系为基础的和弦上加上其它音,如加入六度音,九度音,四度音等,标记法为将这个加音的度数写于原和弦的右边,如DO,MI,SOL,LA和弦可标为C6,(LA是基于C和弦的加音),FA,LA,DO,SOL和弦可标为F9。但要注意的是,加四音和弦的写法有规定,要写sus4,并且要省去原和弦的三音,否则三音和四度音一起响会很尖锐。如DO,FA,SOL和弦标记为Csus4.(C和弦省三音加四度音)。加音以6,9,4度为多数。另外,有更复杂的理论把加音与多音和弦分开来,如FA,LA,DO,SOL和弦应标为Fadd9,而标为F9会被认为是FA,LA,DO,MI,SOL和弦。不过这只是理论而已,一般情况下用简单的加音标记法就可以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
) z( W1 @  Z" Q1 C! O8 \) n. i* k2 j
# T2 @8 L9 m9 j! Q( m" y12。指定和弦根音:就是在演奏该和弦是,不弹它本身的根音而根据标记弹奏。如C/G,表示演奏该和弦时把G音置于最低音。Dm/G表示演奏Dm时把G音置于最低音。也可以用On*表示同样意思,如F9OnD,实际演奏的是RE,FA,LA,DO,SOL。很明显,这种标记法可以用来表示和弦的转位。
; O! q3 o3 s8 S4 i3 z
6 e' i* [- S& a0 \3 a2 D    ' q' b* @: l( M/ V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积分

5

听众

9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186
 楼主| ananliu 发表于 2012-9-22 07: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midi知识:关于GM、GS和XG!作者:白勺! r8 y" X. {, ~( m/ J% a8 j
  记得挺长时间以前,曾有位朋友当众问我GM与FM有什么区别,我的回答是--当场晕倒!这都是哪儿跟哪呀?!FM是一种声音合成技术,而GM则是一种音色排列方式,两种东西虽然都有一个“M”但是涵义和用途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5 H  B; c( Z' `  B" X( T
  好在现在的电脑玩家们都“进步”多了,他们不再问这种问者发愣,答者发呆的初级 问题,而是钻研起GM、GS和XG之间的关系这种深奥的学问来了。嗯,要想用一两句话把事儿说清楚,还真不大容易…… 0 B1 P2 c. y$ _1 ?1 h2 O
  早期的MIDI设备除了都能接受MIDI信号之外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在音色排列的方式上更是“随心所欲”的。也就是说您在这台琴上制作完成的音乐拿到另一台不同型号的琴上播放时会变得面目全非,小提琴可能会变成小号,长笛可能会变成吉他,钢琴可能会变成大鼓……这对于专业音乐人士的工作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必竟他们制作一次灌成唱片也就完事儿了,但是对于音乐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多媒体的发展却极为不利--连声都发不对,还有什么可玩的?
0 N  Y) m! v( n5 Z% i  于是著名的日本ROLAND公司于1990年制定出它称之为GS的标准。GS标准是在ROLAND的早期产品MT-32和CM-32/64的基础之上,规定了MIDI设备的最大同时发音数不得少于24个、鼓镲等打击乐器作为一组单独排列、128种乐器音色有统一的排列方式等。在这几项规定中,最重要的就是这128种音色的统一排列方式。有了这种排列方式,只要是在支持GS标准的设备上制作的音乐,拿到任何一台支持同样标准的设备上都能正常播放。 / ?7 G. w7 K- H5 W
  除以上规定之外,GS标准还有“音色编辑”功能的规定,也就是说,您可以在制作的MIDI乐曲中包含对所用音色进行变化的信息。而且,GS标准规定在通用的128种音色之上,每种音色都可再叠加若干种音色,如在第一号大钢琴音色之上,可以再叠加“触键较重的大钢琴”、“触键较轻的大钢琴”、“音色明亮的大钢琴”、“音色暗淡的大钢琴”等各种钢琴音色,使128种GS音色每种都变成一个音色库,极大地丰富了MIDI乐曲的表现力。GS标准的制定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它使得全世界的电子乐器有了一个“全方位接触”的机会。可是,也许是由于这个标准真的是过于复杂,更可能是由于众多的MIDI设备制造商不愿意形成ROLAND的独霸世界标准的局面,总之最后世界各国的MIDI设备制造商并没有全盘接受这个标准,而是将之稍作改变,泡制出了一个GM标准。
3 O$ z! w8 t/ Z' G$ K# G0 s. F  GM标准的全称应该是“通用MIDI标准系统第一级”(General MIDI system Level1),这个标准制定于1991年,在GS标准基础上,主要规定了音色排列、同时发音数和鼓组的键位,而把GS标准中重要的音色编辑和音色选择部分去掉了。GM的音色排列方式基本上沿袭了GS标准,只是在名称上进行了无关痛痒的修改,如把GS的Piano 1改名为Acoustic Grand Piano等。 5 x/ ^) x: @2 a' ]6 S5 A
  GM乐器音色和鼓组的的具体排列方式请参见“GM音色表”。GM乐器音色的中文部分为试译,有若干名称找不出合适的中文译名只好暂时空缺,如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发现笔者译得不妥的地方,欢迎指教。 ! t. \; |9 k& t9 R
  虽然GM标准不如GS那样功能强大,但是它毕竟是世界第一种通用的MIDI乐器排列 的标准,而且正因为它将ROLAND GS标准作了简化,也使得更多的MIDI设备厂商可以制造符合此标准的MIDI设备。所以GM标准刚一制定,就得到了MIDI厂商,尤其是多媒体设备厂商的热烈响应,真可谓“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此后,GM的旋风席卷全球,各大MIDI厂商的设备纷纷被敲上GM的标制,MIDI设备之间实现了比以往更深层次的交流,为多媒体时代的真正到来作好了准备。 7 @" {) r# J9 W0 n, p( {1 ^
  那么,难到那个“出生”比GM早、本事比GM大的GS老兄就真的对GM俯首称臣了吗?闹闹闹闹闹,大家可千万不要这么以为!由于制定GS标准的ROLAND的公司在电脑音乐界是少有的“大腕儿”,MIDI设备的产销量都非常之大,再加上GS本身除“能GM所能”之外还“能GM所不能”,所以GS设备受到了那些对GM的简单功能十分不满的音乐家和高级发烧友的青睐。尤其是最近微软又宣布了对GS的全面支持,这GS标准可是如日中天,大有“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之势,好戏还在后头呢! % h( H& S/ o; Q/ ~( l8 a
  到这里,有的朋友大概又要着急了:这一章的标题是“GM、GS与XG”,可是您絮絮叨叨地说半天GS和GM,那XG算是哪根葱?从哪儿冒出来的?它又凭什么跟这两个业界标准叫板?您要是不说清楚,我要警告您跑题!……… 别介别介,我说还不成吗? 9 r" P0 x! w; d5 y$ G% D, m
  凡是注意YAMAHA产品的MIDI玩家大概都不难发现,YAMAHA是一家最“善变”的公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家伙每次推出的音源规格都不一样,今天这个声音,明天那个动静。如它的TG100和TG300,同为TG系列音源,又都是兼容GM标准,可是它们的发音方式竟然完全不同!这种情况要是发生在不同厂商的产品之产还情有可原,可是竟然发生在同一厂家的同一系列的音源上!士可忍孰不可忍! 5 p7 p9 a- I2 S9 Y) s
  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吧,YAMAHA于1994年9月提出了自己的音源标准--XG。
' O1 [$ d: O* F) g, p, z  XG同样在兼容GM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扩展,如加入了“音色编辑”的功能,使得作曲家可以在MIDI乐曲中实时地改变乐器的音色;还加入了“音色选择”功能,在每一个X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0-24 13:18 , Processed in 0.12072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