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践耳:老而犹顽,真无忌惮- T6 f9 K6 j1 w v: F7 D9 u
8 t8 h6 P$ E/ H# n& M$ q
走近朱践耳
# I4 O& l5 t, I/ a8 U* m/ G% `' g) p x. s! a- a" t- {+ i
第一次走进先生在上海的家,屋子不大,简朴而温馨,桌上还放了一盘特地为我们准备的大白兔奶糖。今年已九十四岁高寿的朱老,年高德劭,面容清癯,静静地倚在沙发边上,从容而谦和。他总是笑呵呵的样子,让老伴不时给我们递上几颗“大白兔”。# \* z" a& j- V! K
/ d0 f4 \" E; J7 X8 \7 A 当我们的耳畔再次响起朱老创作过那么多的恢弘之音,总是忍不住想象并为之深深叹服——这看似清瘦的身躯竟迸发出烈焰般的灼灼激情与能量!! D+ p# v- r; `
2 m t3 e$ X# S% q7 U
朱践耳
; ]( [# S) v6 w W7 [0 D9 j0 T8 {; v x7 b& a4 X) t$ l( C
朱践耳,原名荣实,字朴臣,1922年生人,祖籍系安徽省泾县人氏。他的童年,从家道中落开始。三岁丧父,幼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十三岁丧母,与家中兄妹靠微薄遗产相依为命。
! o& U" E8 a8 ?/ X, R; `+ O2 |6 @# Y! [7 ]: ?# p9 b
“音乐魔盒”, O Q# _/ {: [, h
6 q; p' j- ^! E& \2 { 朱荣实(朱践耳原名)从小身子羸弱,初中即患严重气管炎,高中时甚至出现大口吐血,在休学半年之后才顺利毕业。直到十八岁,仍然疾病缠身,他不得不在家息养五年之久。在这段郁闷期里,朱荣实向朋友借来了一台小小的收音机。
+ @! U7 I- n$ w4 D' I% @, l
3 Y8 `# L# n9 b$ U 那时候的上海,正处于日寇占领的“孤岛时期”,英美电台遭到停播,但是依然保留着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苏联广播电台。这台小小的收音机简直就是朱荣实的“音乐魔盒”,里面网罗了从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民族乐派,直到现代的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等大师之作。& Q8 ]6 M' Z& `/ c
# ?6 I6 \6 X2 [1 c% T! _
他从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得到鼓舞,为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感到惊叹;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发现新奇;为斯特拉文斯基的当代作品《春之祭》《火鸟》沉醉其中……每到周日,电台还会播出整套的西洋歌剧、芭蕾舞剧的音乐等等。这一切美妙的声响都让这个病榻上的年轻人心生欢喜:“不由遐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写出动人心扉的大交响曲。”4 ]) q$ z) e' x8 m2 [
* [' v f, S- T m+ W* ] 尽管早年命途多舛,老天终究为他打开了一扇音乐之窗。从窗户透射进来的,不止是缓解病痛的精神药剂,更是氤氲梦想的万丈光芒。直到今日,他依然很感怀那段痛苦又甜蜜的病榻时光。
$ F) c1 i4 B0 \/ g6 ?3 p3 ^: X, W
“践耳之路”
" E' `# q. f4 a0 I6 \5 s1 ~0 n; l& e; a: Y5 k2 F7 E8 A* ~. v
从少年时代开始,体弱而志坚的朱荣实就十分喜爱聂耳的救亡歌曲和艺术歌曲,并将其奉为“偶像”。另一方面,他一直对家里给起的名“荣实”和字“朴臣”中充满封建意味感到不满。1943年,决意自己改名“践耳”:“其中的‘践’字,含义有二:一是决心步聂耳之后尘,走革命音乐之路;二是想实现聂耳未能完成的志愿,也要去苏联留学,也要写交响乐。”
8 W- z2 Y$ [; W0 I4 _
r9 T3 n( k7 N' n 1945年,成为朱践耳的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日军投降之际,朱践耳参军,但因体质太差,被前线部队拒绝了。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留在苏中军区文工团。当时的文工团有一架德国和莱厂出品的手风琴,无人会奏,这把手风琴就成了朱践耳手中最有力的“枪杆”——为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做伴奏。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军队缴获了一批铜管乐器“战利品”,由此成立了一支军乐队,由朱践耳担任队长兼指挥。就这样,作为一名文艺战士,他在革命熔炉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c5 i* @" s: x3 }6 ]. ?! L3 m
8 |: R+ b( ~2 W0 q( X( f1 m
令人惊奇的是,就在这样条件艰苦、热火朝天的战地生活里,本来体弱多病的朱践耳不仅没有倒下,反而竟然逐渐强壮康健起来,活力充沛。他说:“是革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8 }+ T% w# d- [- d: e7 E6 a
1 f! Q3 ?2 r1 C ^; d$ F 在这里,他写了大量讴歌革命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歌曲《打得好》和民族器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广为流传,成为他的代表作。朱践耳开始攒起一点小名气,但他深知自己并非“天才型”作曲家,仅靠自学与实践,很快将面临音乐生涯的 “瓶颈”。他渴盼有高人能为他指点迷津,更希望像聂耳那样抛下功名、出国求学。* N- Y) b( J+ L( G) a: a6 L
7 U% `, M4 T6 ? }/ Z
“异乡有悟”9 G9 I# G( R& L2 c
2 p' R" v* C, ~& Z/ d
在16岁那年,朱践耳经友人介绍,向当时正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专的高年级学生钱仁康学习和声,但是学得很是吃力。他回忆道:“两个月后,我实在学不下去了,只得自动辍学。”
, K# x1 P6 N }' O( ?, ~) E: _
( N# ~ y( }+ k4 O: I 虽然后来他未能如愿考上上海国立音专的作曲专业,但是依然不肯放弃。: R1 j( z" [6 t5 U
" H+ k, u4 d6 R0 f# p; V
他遵行《孔子家语》的教诲“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潜心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1954年,机遇终于降临。国家拟选派第三批优秀音乐人才赴前苏联留学,经全国推荐、考核和严格政审,朱践耳脱颖而出。1955年夏,刚过而立之年的朱践耳跨进了心心念念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他主动申请要求从读研究生降格为读本科——“那时我已 33 岁了,又是个“土八路”,从未上过专业院校,怎能当研究生呢?我就给文化部打报告,请求改为大学生,终获批准。这才有可能踏踏实实学了五年的作曲专业。”# {6 F ~2 d1 h% B/ S
, t$ a0 L1 j2 z2 E$ ~: H 在1955至1960年这五年的匆匆留学时光,朱践耳在浩如烟海的音乐典籍中专心致志,磨砺技巧,广泛涉猎,拓宽视野,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最后将把追求目标锁定在音乐艺术中的尖端领域。( ]4 E' B8 b% D5 d/ s' J2 t
2 X; ~3 R+ O4 f 大一时,朱践耳就写了六首钢琴小品,其中两首被收录进苏联出版的《中国钢琴曲集》;大二大三期间,他开始写钢琴曲、弦乐合奏,包括舞曲、夜曲、回旋曲等等,在作品中赋予自己的个性;到了大四,朱践耳写下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作为向祖国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由此一鸣惊人。这部在校习作不仅被苏联国家广播电台选中并收购,同年还由苏联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录音,作为永久性库藏曲目,并且广受国际乐坛青睐,传播到德国、日本、挪威和香港的各大乐团。而朱践耳的毕业作品,选用了《长征》等五首毛泽东诗词配乐写歌,组成了五个乐章的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