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在中国历史上,古琴被推崇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只为诉说心曲、难寻知音的古琴走的本已是小众路线,那么,你可曾知道比操琴更加高冷的斫琴又是怎样的一种技艺呢?由于历来斫琴师的斫琴技艺秘不外传,随着手工斫琴师日渐稀少,传统的手工斫制技艺用“行将消失”四字来形容并不过分。7 H6 E% q4 p3 _' H" O
5 Y: h. y" l r% l% N0 h+ F, _
在非遗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人李一凡一道,概览这门玄妙的技艺。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必须的!6 p+ [% A7 ]6 A% n3 g% s- b: k
z% q$ ?& g7 M3 ~3 | 善斫者必善弹7 Z; @- Q. O# R7 P
! ] J+ {2 w1 x, c) T7 d/ f+ ^) f# y 空灵凄婉的低诉,匀润古劲的音色,在脑海里盘旋不绝。睁开眼睛,琴弦上正在流转着《平沙落雁》,李一凡就沉浸在琴台前,轻抚慢挑。琴音泠泠,听者深陷其韵不能自拔。如果你不是亲眼所见,恐怕很难想象这般广博的音韵竟是从这最古老的丝弦乐器发出的。一方老木,究竟是如何化身为天籁发声体?
& L6 W9 d& ^1 [" o5 F3 m
9 I: ]* b! t+ Q+ S l: {# t: J 穿过弯弯曲曲的小路,绕过门口垒成墙垛的老木头,就来到了虁音堂斫琴工坊。小院里正在悠闲烤着太阳的“灰胎们”整齐地站成了一排,遥相呼应的是对面还未正型的“腔体们”。树荫下面,正在抛光的古琴已经粗见雏形。一块块不起眼的上百年老木,经过李一凡的“点化”,竟能涅槃成一张张四德兼备的古琴。不禁惊叹,这可真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啊!
5 x3 d& g0 t% X* n/ v( D5 f
) G$ Y3 N, h: R6 | “斫,砍削之意。”据史料记载,唐代以前并没有专业斫琴师,琴人多是通晓斫法,自斫自弹。或者从根本上说,斫琴和奏琴本就是一个“行当”。如果单从技术层面而言,演奏的技艺水平不到位,也许就发现不了乐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善斫者必善弹,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琴人。* t* Y4 S) [7 B& T2 t: \/ o5 A1 W
+ V4 L/ r* j, W4 L
李一凡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斫琴是一种工艺的“技术实践”,操琴是一种音乐的“艺术实践”。千百年来,操弄的琴家参与斫琴,斫琴的艺师参与操弄,恰恰是达到了“体用相须”、“知行合一”的境界。+ c. I1 T! Y7 z8 D& W" p& Y8 m7 n
* V' `9 h. i% X/ H" ]5 N% H+ q* P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人的身份连续几年在省艺术中心举办个人古琴演奏会的,非李一凡莫属。能操善斫,听起来似乎是件美事,可谁听到了他手上老茧所诉说的艰辛?
* H# ?% M4 N$ ?: |3 ?
% J3 E; d7 C* I 听一声琴 倾一生情
( {! t0 f2 A7 F: a( w# E5 S( Z: p
: W$ Z, Y P1 r! r. y 李一凡第一次接触古琴是在一个朋友那里,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还不知道这是“古琴”的他,被这空灵清远的韵律牢牢抓住了心。于是乎,他一头扎了进去。随着古琴演奏水平的飞升,他发现在乐器店买来的古琴,“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粗制的古琴无法发出古书中那奇古匀润的音色”。
; b9 I, v5 P6 i
& {2 h) D2 K5 V. y+ N- C% M) ] 可在当时的河南乃至全国范围内,人们对于刚刚复苏的古琴都还处在懵懂期,囊中羞涩的他,想找一把符合心理预期的好琴,很难。左思右想,抱着“不如自己试试看”的想法,李一凡开始尝试自己斫琴。
& u! {6 z* D+ |, M; U8 D+ G, [: X8 ^& W+ _ f5 ?$ x- z; e# ^
回想自己做第一张琴时的情景,“别说有人手把手地教了,连个可以请教的老师都没有”,李一凡只好先尝试着比葫芦画瓢地将外形打造出来,凭借对古琴的理解和扎实的音乐功底,每一道工序都反复琢磨,把握着分寸间的尺度。但事与愿违,耗费大把时间和心血斫出的第一张琴,根本没法弹。
9 _2 H: T* c; u% `0 ~$ t% v6 f" B. x! ~
于是,他试着静下心来,从“老琴”中去悟。( f& F% I7 h& W0 t
: x4 K) D5 i8 q, d+ c) [ 那时的互联网尚不发达,李一凡骑着车跑遍了郑州大大小小的每一个书店,终于从出土的古琴实物图录和大量琴书著录中查出,斫琴技艺早在汉唐以前就达到了精湛的程度。当时,对轻、松、脆、滑的岁古良材,生漆、灰胎以至丝紽制弦等材料的功能有了敏锐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各种材料之间的优化组合、配置方面也创造出了卓越的成绩。这一发现,给予他很大启发,他开始了第二次斫琴计划。这一次,他制作了一批三张琴,每把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改动,直至成型,再分别感受哪一张琴的效果最出彩。做出的琴,请名家弹,提意见。很快,又有了第二批,第三批……2 y1 D& I' z- u0 C1 V7 T: M5 _. x6 c
: n3 E @4 [4 j$ @
2003年,他创办了自己的斫琴工作室“夔音堂”。他笑着说:“夔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家,夔音,乃对古琴音色的至高追求。”" K& t" ^ q( r7 j. b5 [
; q$ f9 p/ E$ ` c+ H K 然而在演奏和制作古琴正渐入佳境的时候,李一凡却开始不“安分”了。一心向琴的他辞去了当时安逸稳定的工作,放弃了在河南古琴界刚刚聚拢的光环,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文光先生。“为了能让老师指点一下我制琴的不足之处,我每周都是抱着几张琴,挤在去北京的长途大巴上度过的”,李一凡回忆道。“但也正是在求学的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灵活掌控斫琴和操琴间的一气呵成、融会贯通,不断改进的同时,我对古琴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更为广袤的境界。做出的琴也得到导师和许多名家的认可。”
8 N5 P V6 l/ v0 g0 i6 h9 R+ F- }7 a$ u* z
斫琴即育琴琴品即人品
7 g; t/ U5 A! w9 f7 Q. I% O- ]& Q8 S/ }- I; ~; J6 ^
“夔音堂斫”,是李一凡亲斫琴的印记。他说,每一把夔音堂的琴,都是经历至少两年之久方能成型。李一凡从选琴开始,挖槽腹、合板、修边等一道道繁复费时的工序都由他亲自完成,上了灰胎后,晾晒、推漆、褪光再出光,周而复始百十遍工序,一把古琴的漂亮模样才算初现端倪。“那时候每天都泡在工坊里磨,磨过了多少春秋,琴光了,我却糙了”。3 X. f1 w1 {# i* I6 W( Y9 ?0 L
' {/ F" Z; I! a) {" f
当问到为什么不用机器代替手工时,李一凡笑道,“这里的每一块老木都是我的心头好,怎能随便对待?时间较短的新木水性太重,共振不好,还容易变形干裂,根本不能制琴。只有两三百年以上的老木头才能用来斫琴。可是,现在这样的老木头越来越难收,经常开着车下乡连转两三天都收不到一根合适的,所以,每一把琴都来之不易,都值得用心对待。”8 v% g( p3 x; b! I0 T
. q5 }4 U M( s3 q0 d 随着对古琴美学及琴史的深入研究,李一凡也开始尝试着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实现自我。现在除了常用的老杉木、老桐木等材质,他也开始尝试用老金丝楠木、老紫檀木等材质制琴。“比如正在褪光的这张紫檀百纳·万壑松式,就是先将紫檀木制成贴合琴形的木块,再根据不同的坡度弧度一片一片地调整,最后镶嵌进去。由于紫檀颜色较深,徵位也选择了绿松石点缀。”李一凡指着眼前的一把古琴为我耐心讲解。" }0 e9 o" \8 i/ R. {# |
. @- K, J8 v4 ?8 m' I& d) v 十年磨一琴。现在李一凡所制作的古琴无论是外形、弧度,抑或共振、过弦手感都已经成熟了许多。低音浑厚饱满,高音清亮圆润,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在业界,认可度非常高,上海、杭州、北京等一线城市也是供不应求。
3 s' \/ u5 a# B( Y: q8 ]$ i R6 V- s+ j9 K( z2 ? W
近年来古琴渐兴,自从贵为“非遗”更是“斫琴热”四起,难免鱼龙混杂多有惟利是图者,选材不良且无严格时效处理,再加上合成材料的涂饰,甚至射钉枪参与装配也不乏其事。2 L h' V/ `1 ~- d
1 G* l2 v- {9 t; P. F0 C 李一凡认为,“做一张好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手工做琴的人越来越少,肯用心的更是少之又少。做古琴先要‘正心’,方能‘正音’。妙音是浑然天成的,斫琴应在遵循的同时,学会融合自己的思想,才能找到你心中的‘灵乐’。”0 Z1 W; L! t2 v3 G7 u
! @9 J m8 ~, x" l 人物档案
% |( V& V3 j8 z% Y1 S! H( c& g7 G1 b# c: t# h+ ^5 g" n
李一凡,中国青年古琴演奏家,斫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情有独钟。师从于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文光先生。现任郑州市古琴艺术协会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人。中国古琴学会河南艺术中心主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