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ycgc 发表于 2014-11-25 10:18:41

大陆、港台歌词创作比较

受港台歌词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陆歌词的创作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传统的创作模式被打破,风格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语言的运用也日趋灵活多变。两者在发展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相对而言,大陆歌词在总体上要优于港台歌词。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分析。
    一、大陆歌词的思想性普遍高于港台歌词
    歌词无疑从来都表达着一种思想,表达着词人和他所属的阶级或社会群体的思想。歌词对思想的表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亦非人为制造的光环。它或者表现为词人直抒胸臆的呼唤,或者借助于象征隐喻手法曲折暗示,或者蕴含于典型化的形象塑造之中。词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见解----善恶标准、是非标准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从思想性这个角度上讲,大陆歌词优于、高于港台歌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差异。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文艺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执行的是“弘扬主旋律”的方针政策。所以在价值观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在审美观上坚持社会主义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反对一切以丑为美,低级趣味的倾向。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难忘今宵》、《走进新时代》等歌词总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揭示时代、社会的重大特征而独树一帜。《学习雷锋好榜样》、《你是这样的人》、《公仆赞》等歌词不但给我们塑造了像雷锋、周恩来、孔繁森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而且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小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好大一棵树》等歌词教育我们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大陆歌词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是起很大作用的。
    港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思想文化领域方面体现的当然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港台许多歌词不能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宣扬一种“过把瘾就死”的玩世纵欲哲学,缺乏对生活的前瞻和信心,看不到人生的光彩,这是一种文明精神的贫血症。歌词《快乐似神仙》中写道:“爱真假难辨/情怎么考验/最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爱不必缠绵/情不求永远/不怕心上人会移情别恋。”这是对爱情的不负责任,是对爱情的亵读。《游戏人间》、《潇洒走一回》、《笑红尘》、《得意地笑》等歌词宣扬的则是游戏人间,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思想。孤独、寂寞、惆怅、迷惑、伤心、无奈成为港台歌词的情感基调,始终缺乏一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向往,看不到生活中的阳光与微笑,像歌词《爱一回伤一回》、《把悲伤留给自己》、《像雾像雨又像风》等等。这类歌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健康成长具有极坏的负面效应。
    诚然,大陆歌词的主流是好的,但仍然有一小部分歌词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及商品大潮的冲击,偏离了社会主义的航向,炮制了一些俗不可耐的精神垃圾。这些歌词不仅不能给人以美感,而且是误人子弟,败坏社会风气。
    对于港台歌词,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也应该实事求是地作客观评价,它们当中有一部分也是好的、思想性是高的、积极的,但不多。《水手》歌颂的是一种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路》、《真心英雄》抒发的是相同的情感。《中国人》、《我的中国心》、《我们拥有一个名字中国》诉说的是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牵手》、《念恩情》、《沉默的母亲》表达了子女对父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以及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星星点灯》呼吁每个人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地球。总之,人们在歌唱亲情、友情,一切美好事物方面都是心心相通的。
    二、大陆歌词的题材比港台歌词广博
    大陆歌词的题材非常广博,几乎包括了整个世界整个生活。世间的一草一木,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入歌。这一方面源于歌词创作队伍的日益庞大,不仅有老一辈的著名词人,而且也有中年人、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他们的构成也十分庞杂,有工人、农民、军人、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等。他们都有各自熟悉的世界与生活,这就为歌词领域的拓宽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源于歌词创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积累生活、挖掘生活、学习生活,善于用心去发现和体验生活,从多角度、多方位诠释和演绎生活,创作一个又一个新颖的题材。
    《祖国颂》、《我们是黄河、泰山》等歌词颂扬的是伟大的祖国,歌唱的是壮丽的山河;《春天的故事》、《英雄赞歌》等歌词描绘的是领袖和英雄的丰功伟绩;《小白扬》、《说句心里话》等歌词表白的是军旅战士“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品质;《爱的奉献》、《红梅赞》、《小草》等歌词讴歌的是美好的道德和情操;《长大后,我成了你》说的是教师,《同桌的你》讲的是大中学生,《夕阳红》谈的是老年人,《下岗宣言》写的是下岗工人,《让我们荡起双桨》涉及的是少年儿童等等,这一切都喻示着歌词的表现范围、涉及领域在不断扩展,过去没有反映过的或很少反映过的题材都在一一突破,逐渐延伸。
    大陆新时期的歌词同样在歌唱永恒的爱情,但是爱情的主题、模式、风格与以前有了更多的转变,它向许多新的领域开拓,向更深的、更广的层次进军,比原来更贴近时代,贴近青年人。
    港台歌词的题材相对狭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创作队伍的日益贫乏。纵观港台歌词的作者,见到的一直是这几个老面孔,而且年龄层次也很有限,主要集中在二三十岁到四五十岁之间。他们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不可能十分丰富、那么完美、如此深刻,这就严重影响了歌词创作的选材。同时就构成来讲,主要是专业作者,缺乏广泛性,许多作者兼作词、作曲于一身,是吃这一碗饭的。他们整年在音乐圈子里转,而很少甚至不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熟悉生活。二是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的影响。许多音像公司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迎合市场,让词曲作者创作适合当代人心理的歌曲,这就严重制约了歌词题材的拓展。
    爱情题材是港台歌词最主要的题材。大中学生、社会青年是港台歌曲最忠实的听众和最大的买主,他们正处于一个恋爱的年代,而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正是爱情的主旋律。他们要渲泄自己压抑的情感,而爱情歌曲正好迎合了他们的思想,两者的合拍,营造出港台歌词的表面繁荣。但是,港台歌词最大的缺憾就是内容的苍白、庸俗化。男女之爱是一种虚情假爱,是一种畸形之爱。不是你爱我,就是我恨你;不是你负我,就是我负你;不是你伤心,就是我流泪,千篇一律的恩怨情仇,无病呻吟的陈词滥调,最终使绝大部分港台歌曲昙花一现,成为过往云烟。
    港台歌词过多的强调“自我”,排斥感情的普遍性。事实上,歌词要反映社会主流心理,要反映大众的心声,而不是“私人化”心语的独白。港台歌词以“我”为中心展开心路历程,只重个人情感的渲泄,忽视社会的道德标准,不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关注人生、关注现实。这是一种“小我”式的渲泄,而不是一种“大我”式的表白。
    三、大陆歌词的语法比港台歌词相对规范,语言也较通顺
    近几年来,由于受港台歌词的影响,大陆也出现了一些文理不通、语法混乱的歌词,但毕竟这是少数,主流仍是好的。
    歌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最起码要具有文学品格,要讲究立意谋篇,讲究语法修辞,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和生活逻辑。大陆歌词的许多创作者注重对人生的体验,对生活的体察,注重对文学语言的掌握,对文学素养的积累,注重句意与音乐句法的统一。他们做到使每一行歌词句子完整、语言通顺、语法规范、比喻得体、言简意明,让每一首歌词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是对歌词的负责,更是对语言的负责。乔羽、晓光、张藜、晨枫、瞿琮、王健等词作家的每一首歌词都能经得起语言语法的推敲,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其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精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词刊》、《歌词月报》等一些刊物在净化歌词语言,提高歌词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方面在于这些刊物发表了许多对歌词用语不规范提出的批评文章,另一方面在于这些刊物对词不达意、句不达义、不知所云的作品的封杀。但有一点我们必经注意,文化主管部门应对各音像公司推出的歌曲歌词把好质量关,凡是在歌词方面造成恶劣影响的一律不准上市。

zgycgc 发表于 2014-11-25 10:19:00

港台歌词的语法相对混乱。一首首文理不通、含意不清、不合语法、不合逻辑、晦涩难懂的歌词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命运是你刻在我手掌”、“不爱的错爱的曾爱的伤爱的永远无情”、“怎可变真发生/是缘份/事情是你未为意/请看真”这些逻辑混乱、闪烁其词、匪夷所思、不伦不类的歌词着重抒写自我的瞬间感受,抒写自我的下意识、潜意识,其表现手法更是随心所欲、信笔胡来。这根本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倒退。语法结构虽然是动态的,但却具有严格的约定俗成的章法。“同怪字面,生句子,没意思地硬连起来”(鲁迅语),以这种方式“做”出的歌词只能是文字垃圾。北京大学中文系朱德熙教授称得上是语言大师了,可是当他面对“海的心上躺着贝,贝的心中含着泪”这句歌词时,只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因为他“一点儿也不懂!”试想,一首胡比乱喻、语法混乱的歌词,甚至令大学中文系教授都听不懂的歌词,有何文学价值可言!
    这里还顺便提及一点,香港的歌词文言色彩较浓,这是有别于大陆和台湾歌词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香港的歌词多为填词,歌曲创作是先有曲调,然后填词,这就难免以词就曲,甚至是舍词就曲了。“冷暖那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重寻梦境何处求”,这些歌词打破了传统歌词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介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间。从语言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作品是很难成为佳作、精品的。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不能后退的。文言文在当代歌词中的运用实际上与语言发展的大潮流是相违背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倒退。
    四、大陆歌词多作坊式作品,港台歌词多商业化作品。
    大陆歌词从运作方式上讲多为手工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作品。创作者把歌词看作是一种严肃的文学,看作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他们用一双眼、一颗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一份真情写出人生、写出世界;他们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注重立意的创新、语言的锤炼、结构的建筑、意蕴的融合;他们将歌词当成是一件艺术品去欣赏、去玩味,将歌词创作当成是事业去追求;他们用一支锐利的笔对歌词进行精雕细刻,力求每一件作品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大陆绝大多数词人是不愿意歌词成为浮躁的廉价的东西的,根本不希望看到文化的东西被当作纯粹的商品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然后出售。他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创作的歌词究竟能得多少稿费,而是能不能发表,在哪种刊物上发表。只要能发表,他们是不计较有没有稿酬的。他们的愿望是这些作品能为越来越多的大众所喜欢,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精神上的满足是最大的收获。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一种对艺术执著专一、笃诚不渝的追求意识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一旦歌词创作成为某些人谋生的手段,词坛的辉煌也只能是海市蜃楼了。
    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早已成为港台歌词创作的主流。在艺术与金钱之间,后者已占绝对主要地位。只要能赚钱,艺术是可以作出退步、作出妥协的。许多词人屈从于商业原则,不断为各阶属听众量身定制作品。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的心态是复杂的,是瞬息万变的,又是共性的。只有创作出符合各阶层听众心理的歌曲,才能赢得市场。一个歌手一种声音。这种流水线式的操作,最终导致歌词创作的千篇一律,一种枯燥,一种乏味,一种浅薄,一种庸俗。歌词模仿太多,少了一点思考,于是也就埋没了个性,走进了死胡同。
    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港台歌词只能是一种快餐文化。无疑,歌词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有其特殊的标准,但作为艺术,它给人的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愉乐,更应是一种心理上的享受。通俗不等于庸俗。人们需要流行歌曲,但需要的是切入时代脉博、反映大众心声、蕴含文学品味的作品,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歌词作品不等同于商品,它不应失去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仅仅一味地追逐金钱而去媚俗,歌词就会失去它的价值和生命力,成为文字垃圾。

(注:此文在2001年第一期<<语文学刊>>上发表)

冰砚 发表于 2014-12-5 01:12:21

同意观点作为现代歌词我力求能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文化精髓潜移默化蕴含其中   润物细无声不知道能不能够努力吧

柠世 发表于 2014-12-5 21:06:55

这种主题观点非常赞同,朝着这个目标才能写出点时代性的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陆、港台歌词创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