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刘禹锡《乌衣巷》感赋
本帖最后由 诗耕 于 2014-11-13 18:43 编辑王谢堂前春燕归,辗转不见旧门楣。
指点江山空锦绣,笑看帝王化尘灰。
风流总被风吹去,兴衰终须再轮回。
任尔当时炙手热,讵奈物是人已非。
2008.9.18.匆匆草拟,未及核正平仄。2014.11.10.录旧作于深圳狭蜗居。
附注:“风流”若用“毁誉”替代,在对仗上可能更为工整,然总觉意境稍逊,姑存之。
{:1_1:}{:1_1:}{:1_1:}{:1_1:}{:1_1:}{:1_1:} 当意境与格律相犯时我注重意境。拜读了,问好诗耕老师!{:1_1:} 铁昆仑 发表于 2014-11-13 17:00
当意境与格律相犯时我注重意境。拜读了,问好诗耕老师!
谢谢先生点评。拙作皆率性为之,并未顾及平仄,故暂不宜称其为格律诗。待有暇再行核正。即颂祯祺!{:1_1:} 漫步云端 发表于 2014-11-13 16:13
谢谢云端的鲜花!久疏音问,遥握问好{:1_1:}{:1_1:}! 诗耕 发表于 2014-11-13 19:10
谢谢先生点评。拙作皆率性为之,并未顾及平仄,故暂不宜称其为格律诗。待有暇再行核正。即颂祯祺!{:1_1: ...
诗耕老师过谦了,能率性为之即为真性情。再次拜读! 用风流一词是必须的,会显得更有内在气势,和兴衰成为对应{:1_1:}{:1_1:}{:1_1:} 天使鸟人 发表于 2014-11-14 16:23
用风流一词是必须的,会显得更有内在气势,和兴衰成为对应
英雄所见略同,殷谢天使点评。仓促未及斟酌,留待来日完成。{:1_3:}{:1_3:} 来捧场和学习,可以看出老师古文功底深厚啊,扩大了原诗的意境,并有新意,支持。 童心不老 发表于 2014-11-14 17:48
来捧场和学习,可以看出老师古文功底深厚啊,扩大了原诗的意境,并有新意,支持。
欢迎老师来捧场,谬赞委实不敢当。只愿做个老学生,补短须取人之长。问好! 大气磅礴,欣赏,拜读! 乡音共鸣 发表于 2014-11-14 18:36
大气磅礴,欣赏,拜读!
鄙言浅陋,尚须提高,好友错爱了。谨谢! 诗耕老师这首和刘禹锡的原作风格不同,刘禹锡原作含蓄,似浅实深。诗耕老师这一首风格大变,有指点江山,粪土万年侯的味道。风流确比毁誉在意境上要好的多,我对对仗研究不深,不敢乱说。不过有没有比他们更合适的词呢? 本帖最后由 马志勇 于 2014-11-17 10:37 编辑
另“当时”一词似乎和整首诗不太符合,当时一词大多用在现代诗歌里,不知学生说的对不对。 马志勇 发表于 2014-11-17 10:33
诗耕老师这首和刘禹锡的原作风格不同,刘禹锡原作含蓄,似浅实深。诗耕老师这一首风格大变,有指点江山,粪 ...
志勇好!久疏音问,时时在念。我写这首诗,仅是在重读“乌衣巷”时有感而发,仓促拟就,谈不上有什么深意。待稍有余暇,再细斟酌,应当会有更加合适的词语,只是一时思滞,想不起来了,呵呵。遥问金安! 本帖最后由 诗耕 于 2014-11-17 12:57 编辑
马志勇 发表于 2014-11-17 10:35
另“当时”一词似乎和整首诗不太符合,当时一词大多用在现代诗歌里,不知学生说的对不对。关于“当时”一词,不仅仅是用在现代诗歌里,古人早就用过了哦。譬如:唐代李商隐写的《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宋代晏几道的“临江仙”词云: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还有清代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以上几例,还仅就诗词而言,如果再列举古文中的例句,用到“当时”一词者,则不胜枚举矣!余不赘言,即颂近祺!此复。
马志勇 发表于 2014-11-17 10:35
另“当时”一词似乎和整首诗不太符合,当时一词大多用在现代诗歌里,不知学生说的对不对。
志勇弟的认真及求索精神,愚兄极为感佩!常迫使我不断地格物致知,不断地促我于反复思考中获益。得诤友如是,夫复何求!
{:1_1:}{:1_1:}{:1_3:}{:1_3:} 我个人理解,平仄体现是一种音乐的美,唐宋期间,诗词多数都是入乐的,声调的抑扬顿挫更适合传唱。可惜,现在连歌曲里对这个都不是很注重了。
另外,若要押平仄,还要押古仄,现代的语音变化很大,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字,若按照古平仄写起来,那真要多花一番功夫了,对作者的要求太高,与现在的生活状态也离得远,多数文化人还不懂古仄,写了也有很多人看不明白,反而认为平仄句中失替。
呵呵,真要按照唐朝的样子写律诗,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规矩太多,就是带着脚镣跳舞了。不过,这也折射出现代教育的失败,重读经典时,有许多语音的识别连语文教师都念不准了,特别是入声字。文化已经呈现出断层的征兆了。 白桦 发表于 2014-11-17 18:43
我个人理解,平仄体现是一种音乐的美,唐宋期间,诗词多数都是入乐的,声调的抑扬顿挫更适合传唱。可惜,现 ...
赞同白桦老师的观点!现代人写诗就应该以清新自然为主,最起码得能让人看明白,至于那些高深莫测的只适合放到学院里研究。古人的那些传唱千古的佳作都是以平易为主调,这点在学生的语文教材上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若一味的去仿古我觉得不妥。一点浅见,问好诸位老师! 看了诗耕老师的回复我才知道原来在古诗词中早已用过当时一词,是学生懂的少,多谢诗耕老师谆谆教诲,以后还请诗耕老师对学生多家教诲。另词网马书科的ID密码丢了,登陆不上歌词网,他托我向您和无影七琴流水在唱新浪一飞等老师问好,祝各位老师万事如意,多创佳作{:1_1:}{:1_1:}{:1_1:}{:1_1:}{:1_1:}{:1_1:}{:1_1:} 白桦 发表于 2014-11-17 18:43
我个人理解,平仄体现是一种音乐的美,唐宋期间,诗词多数都是入乐的,声调的抑扬顿挫更适合传唱。可惜,现 ...
白桦老师的点评鞭辟入里。近体诗对格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初学者犹易“犯忌”。故我写这类诗时,必先有感而发,然后草拟姑存,以防忘却。在尚未核正格律(即诗、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格,通俗来讲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韵。)前,断不敢妄称律诗。仅暂命诗题,将所思行诸文字,聊以抒情而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