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龙拓 发表于 2014-9-29 16:49:10

原创随笔:诗歌与书法创作浅谈之二

原创随笔:诗歌与书法创作浅谈之二

图文:海边龙拓

早在诗歌起源之前,恐怕只有歌没有诗,后来可能是吟咏需要,歌开始向诗转变,能咏能歌,能读能唱。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亦歌亦诗。唐诗没有曲牌的束缚,让歌者更容易表达情感但唐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收紧,让音律规范、收编。宋词本身就是歌词,曲名决定词名。她比唐诗更加规范。宋词不仅仅更加注重音律、音阶,也已经明显表露出数学的美学概念。通过数学美而规范音乐美。奇数、偶数变幻、排列组合的变幻,都有节奏性,出现缓慢、急促、松弛、紧张。之后便有了元曲,元曲通过长长的唱词,更深入表现人类心理活动,挖掘内心深处的意识美。打破人心日常的惯性,让你欲罢不能,不由自己。之后便有了歌剧、京剧、越剧等戏曲。其实戏曲就是中国的歌剧。戏剧引入了对白,像《西厢记》、《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戏剧的冲突、情节、故事、悬疑冲淡了歌曲的情感表述,人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忽略了歌曲,也就忽略了诗歌。当诗歌演变成戏曲、歌剧,诗歌就已经开始迷失。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
自从有了白话诗,诗慢慢与歌分离。诗就是诗,歌就是歌。诗越来越不能唱,甚或越来越不能吟。诗与生活已远远背离,成空中楼阁,与世隔绝。诗歌衰落是必然,普通人已经看不懂,成诗人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镜子。由于诗歌越来越脱离生活本身,越来越抽象,诗歌消亡只是时间早晚。歌与诗同样背道而驰而那么的异曲同工。歌几乎都不是诗,完全失去诗情画意,歌成了唱作念打工具,几乎成说。其实连说都不是,说都说不清楚。因为歌已经成为人们唱出来的鼓点,为人们跳跳蹦蹦疯狂表现肢体语言加油的吼声。由于歌逐渐脱离诗词的影子,更加接地气,所以更加泛滥。鸟叔的《江南 STYIE》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其实也就是“虽然看起来贤淑,但该玩的时候玩的女人,只要到这个时候就会立马开窍的女人。虽然遮住但是比若隐若现还要性感的女人,那种令人充满快感的女人”。歌曲的疯狂是因为歌曲说出了所有男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歌手凭借一首歌可以红一辈子。但没那个诗人可以登上水立方或鸟巢的舞台去朗诵诗,像汪峰演唱会那样拥六万观众,一起疯,一起抓狂,一起春天里,一起北京北京,一起怒放的生命。当今诗人任何一个酒吧就很足以,因为她本身太小众,小到没拥泵。诗人咏唱只能瞬间,然后让位给永远的乐队,不管黑豹还是白狼。
请看当下最著名诗人木心的《恋史》:“木屋夜而爱 而狂风 涛声 酣眠早茶午餐 晚酒鸥鸣不已 云飘移 呵欠…………”真不好唱,不好歌,一点不煽情,不需要高潮或低潮。不能说诗人没情欲,海边,风里,木屋,睡眠,都发生着爱,有关恋爱的情史。诗人的思想是分裂了吗?越分裂就越是诗?越支离破碎词句越诗吗?
诗歌已不需要思想,不需要去说明什么,解释什么,暴露什么,讽刺什么。诗歌就是断裂,譬如海边一分钟草就新诗:“电脑脚盆 茶几。 天地还真玄黄。 叮咚 泥土 去吧。所以 过去 优土。 玩具 筵席苹果。宇宙这样洪荒。你要么,在床上。我不要,床底下。”狗屁不通才是作品。头发不长不是歌手,胡子不长不是诗人。可是,诗人都在瑟瑟,饥一顿饱一顿。而歌手渐渐的肚子大了起来,可他并不是贪官。他只是衣带渐宽。
诗人多是短命鬼,因为天不容他!因为诗人你忘了世界上有亿亿万万和你一样的人,忘了黑暗,忘了曙光。世界离你已经非常遥远,你的眼睛没有了月亮,也没有太阳。诗人太过于自我,自我到他就是太阳。自我到要毁灭月亮,毁灭自己。像海子,像王小波。可是,歌手忙着点钞票,四周是保镖,好像赵薇,好像臧天嗍,可是,臧天嗍已经沉思了。歌手因为是歌手,他需要唱,需要吼出来。歌曲的震撼力是给你听的。当下人们已经麻木了。当下人们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挤压到窄窄空间,挤压到上衣口袋里。人们就剩下手机,且必须4G.世界多么小啊小到方寸之间,小到只有一个巴掌。歌手是物质的。诗人是精神的,几乎是神经的。从古至今,穷困潦倒的都是诗人,真是悲哀。那么,酒足饭饱的就不是诗人,那李白是吗?!辛弃疾、李煜、白居易、杜甫、李清照、屈原。太多的诗人都是穷困潦倒之人,流离颠簸之人。那么,当今已经没有诗人了。那么,周云蓬还是诗人吗?如果他还需要流浪。那么,汪峰还是歌者吗?如果章峰恋真有一个说辞。其实,那英应该休息,我天天呼唤田震。花儿请你不要就这样凋谢,感情请你不要这么吝啬。我心,如刀割。
此刻,已经不需要太多话。有谁深知你心?有谁包容你身?


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作品

浙江大学教授曾宓作品
海边临字

海边龙拓 发表于 2014-9-29 16:49:31

感谢许茹芸《如果云知道》,感谢《暗香》“当花瓣离开花朵 ,暗香残留 ”美轮美奂的歌声虽然是歌但更是诗。类似好歌可能越来越离我远去。《老鼠爱大米》、《小苹果》那样抓耳挠腮的歌占据舞台,昙花一现。《文森特》百转千回,《梦醒时分》让人不想清醒。但是,意境美、感情美,非常自我、与世无争的感觉被边缘。空气美、直白美,白开水那样的所谓美充斥舞台。我相信,终有一天,有诗有意的歌会重新回到舞台。诗歌不会就如此消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好诗,会重新回到我们的视觉。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诗与书从来相伴左右。诗家多书家,譬如苏轼。上句对联即出自苏轼《三槐堂铭并序》。书法自古至今走过一条与诗歌极为相似的变化路数。书法格式自甲骨文始,一直以内敛为主体,钟鼎文、石鼓文取圆润、转势,八分、汉隶取扁势。魏碑斜势,唐楷方势。楷书的笔势从唐朝延续至今。在这些主流字体背后,是草书大行其道。从西汉开始章草、行草直到初唐狂草。草书打破各种字体的格式。打破内敛的笔划,成为书家天马行空,感情宣泄的利器。书法的审美取向从个体美发展到整体美。主流书法的任何一个字都可以随意抽出来看。抽出来单个欣赏。而追求发散的草书则不行。草书讲究笔势、气势,一气呵成,不可断裂。笔划长短、字迹大小、水墨浓淡随心而去。如果你单单挑出一个草书中的字,不仅看不懂,也无美可言。因你打断了草书的气场,打断了书家的思维。

草书是天书,来无影去无踪。不协调、不对称、不规则。用今天的话说叫很不靠谱。你说,自然界有哪棵树,枝叶相同?没有!山顶上有那朵花是一样的?也没有!草书如是。草书所有笔划都在变化中完成,没一笔相同。但草书气势字字相通。草书最接近诗歌的审美。感觉美,但你不知道美在哪。似懂非懂,似明非明,半梦半醒。这时,诗歌与书法都在创造着一种朦胧美、意境美、意识美。语言很难表达你内心感受。是清澈的山水之美,又是乱云飞渡之美,什么都不是,可什么都在其中。即便汉隶、魏碑、楷书也有朦胧美。但没草书那么明显,那么张扬个性。主流字体的朦胧美表现在细微变化中。线条的细微变化间接隐含着书家思绪。你不知道他想什么,你能感觉到。

书法与诗歌都有非常多不确定性。不可知性。这些不确定性,不可知性打破了诗者、书者与听者、读者的界限,产生互动的交流。静体的心与动体的心开始对话,开始交流。书法的不可知性体现在线条变化,本来都这样,就应该这样。可是,突然有一笔那样了,就没这样!读者奇怪了,警觉起来,双方产生互动。读者感觉是:你怎么会这样?你不应该这样!可,书者说,我就想这样。接受他的读者欲罢不能,不接受者骂声不断。骂着、乐着都被震撼。

诗歌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是大量使用疑问句,使用假设句。请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是做错了什么,我的真情难道说你不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如何才能找到我的梦,有一天有一个她真心爱我。”—歌词:“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林志颖演唱。

“如果云知道 ,想你的夜慢慢熬,每个思念过一秒,每次呼喊过一秒,只觉得生命不停燃烧。如果云知道 ,逃不开纠缠的牢,每当心痛过一秒,每回哭醒过一秒,只剩下心在乞讨。”歌词:“如果云知道。”许茹芸演唱。类似句式在宋词、唐诗中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提问、设问、反问、疑问:为什么?怎么了?你说?为何?假如、真如、是不是?可以吗?但更多的是如果!如果云知道,如果你知道。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赋予书法和诗歌不一样的美。在你身上看见我影子,在你心里找到共鸣。由于是提问,由于是假设,由于是打破了宁静,那么一切皆有可能。人们的思绪飞向丛林,飞向大海,飞向彼岸。歌声远没结束,线条还没停止,人们就已热泪盈眶。温暖着、激荡着、感动着。精神为之一震。之后,回过味,才知,那是幻境,是我向往、梦的境界。现实恢复平静,恢复平常。人们吊起来的口味又吞咽下去了,那只好该干啥干啥。

书法与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朦胧,像龙井,像西湖,像漓江水。诗歌与书法最高情怀是被云雾笼罩。欲说还休,隔着一层,心在煎熬,情在呻吟,就像你轻轻的来,又轻轻的去。可是我怎么办?爱说不出口,那层窗户纸谁能为我去捅破?

痛苦的夜,没有你。风起,雨起,浪起,雷声骤起。谁在呵护你?谁还惦记你?即便千千万万思绪,你知否?只有我唯一。风起,云起,有我在左右,保护着深爱的你。

未完,待续。

海边于北京青年湖畔
2014年9月13日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随笔:诗歌与书法创作浅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