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A, h% z/ g4 X1 x
本教程主要面向有一定乐理基础的流行音乐家,要学习基础乐理知识,请参考李重光、斯伯索宾的音乐基本理论,要学习古典音乐的朋友,请阅读斯伯索宾、吴世锴、桑桐的和声学教程。当然,学习流行音乐的朋友,也可以用那些老前辈的教程,作为补充和参考。本教程为了适应流行音乐家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传统和声学的教学顺序,擅自进行了内容的增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些和声教材进行比较。 + v0 p& J. ^0 Z$ w+ f V3 W2 S3 h$ f
g# W0 `; G R6 S9 J' |- P9 H$ v3 y5 s7 w* C( S4 e9 T" O: v
西方音乐,是以和声为主体的音乐,和以旋律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恰恰相反,西方现代流行音乐,也继承了这一特征。要写好流行音乐,没有一定的和声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身边,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才华的音乐家,不是对和声一窍不通,就是一知半解,仅凭感觉作曲,不能说他们写不出好音乐,恰恰是总是差那么点儿,很好的旋律不知如何处理,或是和声语言不统一。有时就象上身穿了一件很漂亮的晚礼服上装,下身穿了条名牌牛仔裤,好衣服没配好。真为那前后别别扭扭的和声惋惜。还有些时候,在写旋律上吃尽了苦头,搜肠刮肚,烟屁满烟缸,也找不到灵感。殊不知,西方音乐的灵魂并不在旋律上,而是在和声中。
; K3 y' x4 X$ G$ v* M5 s- [8 w) \' e3 k: u1 ?- X+ t4 Q' d/ M7 g, {
9 W t- x! f' D8 A
在学院的时候,一次我和学弟学妹们争论,作曲究竟是技术重要还是灵感重要,有人提出,那些精通和声学的教授们,难道就一定是作曲大师吗?她问的非常好,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大师,仅仅熟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要能熟练而巧妙地运用理论,使理论和自己的作品混然天成;还要能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打破理论,而建立一种个人风格;此外,仅仅精通和声一门课也是不够的。因此,本教程介绍了很多“和声公式”,其实都是我个人的一些实践,和对听到的一些音乐的总结归纳,如果有哪位有好的“公式”,希望能互相交流。
6 f5 K' i( D- q
) @% ?* i# J( h! k1 w. A8 S, Q7 y8 j
% P3 e# X# C4 y8 h/ h Y$ m( }2 W 本教程中的例子大多是一些“恶俗”的西方流行歌曲及音乐,大家一定一听就知道是什么,少数大家可能不熟悉的,我有说明,这些作品,我都转成了C大调或a小调,以方便大家学习。再有就是鄙人的和声习题或拙作,怕大家见笑,不敢引用过多。如果哪个例子(除了我个人的作品),有高人认为和声配置不当,请给我发email
! b* D5 I# q3 M指正;如果有哪位朋友有更好的例子,也欢迎推荐,请指出,你的例子可以代替或补充第几节的第几个例子。鄙人文化水平不高,如果文章中有错别字,欢迎指正。 & A2 o: l! k; ?4 M1 v
3 ]2 D6 @ z/ a$ R- \3 C 我希望学习本教程的朋友,最好从第一节开始读,也许会发现原来漏掉的一些东西。对于每节后面的练习,即使你对那节的内容非常熟悉,我觉得做做也无妨,特别是移调练习,不仅仅是为了熟悉各个大小调(由于现代的MIDI技术,作曲家可以用C大调或a小调作曲,然后用一秒钟就移到任何一个更合适的调上,因此似乎没有必要熟悉所有的调),但是更重要的是后面关于转调的章节,只有熟悉了各调之后,才能熟练的进行转调。还是那句话,音乐最终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活”,这就要求音乐家对于技术的熟练程度不仅仅停留在“公式”上,而要真正掌握和声语言,驾驭它,而不是让它驾驭你,你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涌现灵感,有时甚至不知那灵感是来自技术,还是来自冥冥之中的一种默契。
8 e1 Q, a+ ?# Q, J; |; m) t0 C; v0 C$ J4 V' W+ x4 _/ A# s9 F, f
# z2 `6 [* e$ Q7 `$ s5 ^
如果哪些章节中的内容没有讲清楚,或者希望进一步探讨的朋友,也请给我email。
- Y$ d6 T2 m0 V
; [, s7 v8 Z1 p( E; W' [0 D 好了,祝大家在这里能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and have fun. 5 m( H6 L) t5 p) F: ~/ r
1 ]( g5 ^$ L- I l5 l( @ 第一章 自然音体系中的和弦 # [; ^$ {3 {8 j' ]
{% g1 G9 s( A8 S) ?2 F
9 D- N) Y) y3 m( X! _8 ~
( n4 f: t9 b- i8 b大小三和弦、大小调中的主、属、下属和弦 $ q4 b7 g; S. ^# r) P
* |. R! m T' V$ Y% U
增减三和弦和大调中的副三和弦 ; e/ O: d( ^9 \; S4 \( z. o
) T$ Z" R- [0 v7 T
小调中的副三和弦及关系大小调、同名大小调之间的关系 6 [+ b9 k* F: O4 ]* |
9 |+ _# G5 r. G r& i旋律小调及和声、和旋律大调;和弦的转位 8 ^/ j: T( Q3 Z+ Y- a0 a2 k
0 }" ?5 L; |4 `0 s1 s$ i和弦的开放排列,重复音及四部和声 / _& T, B J, H5 a! o/ ^4 U& I0 h
# _. l* j9 Z1 j. z和弦外音 * v" Z/ i4 f+ G! q! z C. e& o9 E
0 Y4 q0 x( f' P4 d; z5 O6 J
传统和声中的四种七和弦 6 _* j& r; X: D& F9 D$ O* L
! k* h5 w& Q* o# q+ ]& r大小调中的其它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十三和弦 ! \! A+ u7 V% @% K8 l+ |3 D
3 B, ?5 s* v# }7 j) }) B附加音和弦 {0 n, B4 }. G. z# g. _" ^ n6 G
{9 x: I5 p7 \) K第二章 离调与转调
1 }+ \2 v& p* c& y+ Y$ ^1 t- j
! L* G, d* b9 B( P8 X平行大小调之间的离调和转调;下属的属和弦
, Z7 W3 P" G! ?- P% w- Z6 [7 n! W! p& ^ n$ k8 l
重属和弦和下属的属和弦
+ p/ ~+ O8 Y" m3 J: K) w6 l4 w n
* d$ i. U4 }. M其它音级上的属和弦
4 ]+ x& y' X% P4 @0 v: y+ U
$ E5 L; W @- _- w9 Q逐渐转调法
# f A/ W2 \& x
( }$ C3 E1 Y, F; p' }2 {! J. @突然转调法 6 H% {0 W, \( c" Q5 G5 c9 j9 ~
6 H8 p3 l- Y. p$ p# {; v
第三章 变音和弦 5 p* i- X, W' @8 G& D6 G! E8 m. d
7 [, R' P* w6 u! d0 p
第三章前言及传统的下属和声组变和弦 # K5 e% p; \8 |+ u5 C5 K. S ~
9 F$ j4 A" |3 _% K+ I七种中世纪调式 ! \: a. Q s! v' E
" M9 }; H7 Z/ r6 J4 t
基于调式体系的和弦及利用变和弦的突然换调
- F W J6 ]+ |6 @4 Y6 w2 W. { g/ {% M9 r5 D
属和声组的变和弦,及一些不常用的但很有效果的变和弦
0 @; z3 L+ k4 i% q- f' _
3 D0 j$ W$ p3 T: R
6 y1 \5 S( ]5 }3 T:02: :02: :02: :02: :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