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思考
[摘要] 中学的音乐素质教育观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形态,但是它却从宏观方面干预和指导着人的音乐素质教育实践、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参与效应。这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音乐素质教育观,就会产生相应的素质教育行为和方式。但是作为国情不同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以促使我们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关键词] 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教育哲学
前言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成绩,无论是大纲和教材的建设,还是其他地区先进教学方法的引进;无论是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还是教学设备的更新充实,都在各自的起点上,迈开了前进的步伐。
但是,我们也必须不容乐观地指出,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要求衡量,我们国家的国民音乐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如果要加强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就必须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并进行教学改革和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是相当必要的,同时,呼吁全社会来重视和支持我们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也是比可少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以促使我们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就如何加强我们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
作为人类社会现象之一的教育来说,是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通过教育实践,不仅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前进,也发展了人类的自身。这种自身发展不仅包括健全的体魄和完整的精神思维,而且也包括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诸如智力结构、伦理道德结构和审美能力等。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素质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培养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文化现象,积淀着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的历史文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功能——通过音乐的素质教育,揭示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本质,并以审美感受的特殊方式,实现人类的自身塑造,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进入趋于完美、和谐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中学的音乐素质教育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活动,是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参与音乐素质教育活动者不仅仅是"中学生",而且还是"社会人"。人与自然、与社会种种血缘交往关系的存在,产生了表达思想感情的音乐,也萌发了支配音乐素质教育行为的思想意识,其总体的观念形态就是音乐素质教育观。
作为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不是理论家书斋的发明,而是人类音乐素质教育实践的产物。这种"艺术教育观的确立取决于对音乐的认识,包括对音乐的价值、音乐的社会功能、培养何种音乐人才等的看法,这方面一般涉足于哲学、美学、社会学的问题,在历史上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观点也因人而异。"②如我国西周时期,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③"广博易良,乐教也。"④的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古希腊柏拉图关于"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⑤和"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⑥的观点,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音乐素质教育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是属于一定时代的历史产物,它既有继承基因,又有衍变成分;它既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又要受音乐思潮的影响。因此,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的构成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正确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的形成,首先必须依靠科学世界观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就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本身来讲,其范畴是十分广泛的。例如,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本质的看法(本质论)和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价值的认识(认识论)以及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的确立和表述(目的论、方法论)等。一般来说,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属于基本的观念,是概括而抽象的精神产物,具有强烈的哲理性。当这些观念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时,就具备了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学科品格。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虽然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形态,但是它却从宏观方面干预和指导着人的音乐素质教育实践、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参与效应。这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音乐素质教育观,就会产生相应的素质教育行为和方式。因此,国内外的许多音乐素质教育学理论,都十分重视音乐素质教育的研究,注意音乐素质教育观的表述。例如,日本滨野政雄的《新版音乐素质教育学概论》一书,就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音乐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等基本原理;美国的贝尼特•雷默在他的专著《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更加明确地阐述了他以绝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观为基础的音乐教育观。
上述论点有不少可以供我们借鉴,但是由于缺乏共同的哲学基础,也就是共同的信仰,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去吸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我们中学音乐素质教育事业的是马列主义,其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哲学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以辨证法为核心,坚持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以正确揭示音乐素质教育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历次颁发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都明确地表述了音乐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音乐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等。例如,提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素质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⑦一些有关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论著,也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音乐素质教育的某些原理。尽管它们尚未全部进入实施阶段,但是却蕴含着一定的哲学内涵,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在1989年发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年——200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一阐述以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总纲,指明了包括音乐在内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任务和目标。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的基本指导思想。毫无疑问,这是科学教育观的一种体现,应该成为指导我们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原则。
当然,具体到每个人来说,正确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不是靠行政指令就能产生的,而必须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通过长期音乐及其素质教育实践才能逐渐形成。由于每个参与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者的出身经历、社会环境、文化教养、思想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即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素质教育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存在的。例如,以前有一段时期关于流行歌曲是否可以进入课堂的争论,实质上就是反映了两种不同音乐审美观和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对立;再如中学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还是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双基教学")为核心问题的争论,也充分表明了对普通音乐素质教育性质看法的分歧。
为了中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实践能够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以科学的音乐素质教育观来规范我们的教育行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在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中,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一方面,人能动地认识世界,解决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矛盾。这种能动作用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一致,也就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解决作为主体人的主观意图、目的和客观现实的矛盾。这种能动作用,使主观目的得以实现,也就是主体的客体化、对象化。由此可见,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获得从事音乐及其素质教育活动的本质力量。这种能动性包括了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这种螺旋式前进的规律,从而最终实现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伟大目标。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它难以获得自身应有的价值。因此,来自实践的认识应该及时转化为理论,逐渐完善多科学、多层次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理论的构建,这对于提高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实践的品质,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这种多科学、多层次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理论结构是一座金字塔的话,那么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哲学则就是处于金字塔塔尖顶部的智慧结晶。
以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改革为标志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成绩令人瞩目。但是,在成绩的背后似乎使人感到:我们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改革尚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对于改革的指导思想未能进行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我国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明确改革的内容和目标,赋予改革实践以科学理论的武装,更显得薄弱和贫乏。 由于我们忽视了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因此,现有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理论研讨大多停留在教学方法论证等应用理论和教育生理、心理等实证理论层次,缺乏深邃的哲理性的开拓,缺少高瞻远瞩的宏观调控。尽管有不少理论成果有着不容置疑的指导实践价值,但是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总枢纽工程",便不能给中学音乐教学改革实践带来一定的局限性,甚至盲目性。特别是当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就更难免要左右摇摆,以至迷失方向。例如,面对流行歌曲充斥的音乐文化市场,不少学校在音乐课堂中教唱了一些内容不健康、或者不宜给少年演唱的流行歌曲;再如,在民族虚无主义、超民族化等观念影响下,中学的民歌、民乐教材受到排斥,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教育遭受严重的冲击。当然,我们决不能把这些教学上的失误归结为音乐教育改革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中学教育改革的实践,如果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树立了科学的音乐素质教育观,那么上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以,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改革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那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旧观念,把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任务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进行。千万不要以为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改革仅仅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改进一下教学的方法、充实一些教学设备就可以完成任务的。
当然,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不是简单的政治是非观,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美学、教育、音乐以及其它艺术观念的综合、渗透和吸收。作为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哲学核心内容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观,始终存在着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化和理论上不断完善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对自身音乐素质教育观的科学总结,就是音乐素质教育哲学的构建。为了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哲学的建设,就需要在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实践宏观指导的同时,也完成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并能够予以综合归纳、系统、完善,使之上升到理论的品位。
由于我们在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匮乏,因此在参与一些重要课题应用时,就不能以雄厚扎实的理论依据,进行完善而令人信服的阐述和论证。例如,如何从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论述美育的重要价值、意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都停留在比较浅的描述层次,虽然也有些精彩的定性分析。但缺少像德育、智育研究中那种实证和思辩紧密结合的深层理论开拓。也正因为我们缺乏全面深入的美育理论研究成果,所以,到目前为止,社会上流传的种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一时还难以澄清。虽然"取消论"(取消美育)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市场,但是"代替论"(德育、智育、体育可以代替美育)、"包含论"(德育、智育、体育包含了美育)都还有一定的影响,以至于美育的重要地位尚未能形成全社会广泛而持久的共识。具体表现在有关中学素质教育方针政策的表述上,尚缺乏美育的稳定地位,存在着时有时无,若明若暗的模棱两可态度。
这方面值得深思的问题,仍然是我们不善于以哲学的头脑来分析和认识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多年来,我们强调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审美属性,把中学音乐素质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诠释,这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育虽然包含在艺术哲学的范畴,但它决不是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中学音乐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的手段来提高人的素质,诸如净化心灵、高尚志趣、完善品格、启迪智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马克思所指出的关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因此,从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本质进入到美育的理论之后,还有不少课题有待于开发和研究。例如,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促进主体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就是开发人的本质力量。但是,这种主体效应的获得却与审美对象的品格成同向共构关系。审美对象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直接影响着审美效应,作用于审美主体的心灵。只有真、善、美的音乐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完善人格,也才能体现审美教育的真正价值。否则,美育的实践将会产生逆反效应,甚至成为一种罪过。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认识。
(三)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类的教育行为方式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会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趋于完善。因此,我们"应当综合地运用现代教学成果,揭示出作为教学过程中最能动的、最活跃的因素——主体间相互交往的规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使人们从整体上用系统的辨证观点来分析教学过程成为可能。"⑨在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中,寻求借鉴现代教学成果,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实属必要。但是,为了达到这一价值目标,首先必须根据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本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中学音乐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以中学生为对象,而且还必须以音乐作为传统媒介。只有通过音乐的感知、表演、鉴赏和创作等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音乐的本质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 在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辨证全面地看到构成音乐本质属性的两种因素:
第一、音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任何音乐素质教育都必须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感,反映着一定的民族文化特点,并符合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因此,音乐及其素质教育活动均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尽管音乐被称为"无国界的艺术语言",事实上也的确存在着许多具有全人类共赏性的作品,但是,我们却不能以此而抹杀掉音乐的上述社会属性。中学音乐素质教育作为培养中学生的一种活动,同样存在着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条件不同,而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着各自特点的现实。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的音乐素质教育永远也不可能统一为某一种标准模式。
第二、音乐是以运动着乐音为构成物质材料的一种艺术。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必须与歌唱、奏乐、律动、欣赏和创作等艺术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从识谱到演唱、演奏等技能技巧和传授与训练,都是音乐素质教育赖以依存的特殊手段和方式,但不是目的。而这些技艺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它可以超越一切历史、民族和社会制度的界限,成为世界音乐素质教育活动的共同行为方式。此外,音乐素质教育还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工具——乐器、歌喉和身体来进行,这些表现音乐的实体物质,是音乐自然属性和人的主体动能的体现,也具有广泛的通用性。
从以上两种因素来看,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是双重性的文化复合体。它既有人类社会的共性,也有国家和民族的个性;既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时代的现实性。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把这种矛盾的两方面统一起来,坚持两点论,避免片面性,全面地、发展地观察分析各国音乐素质教育的现象。在国际文化教育活动交往中,既不搞闭关锁国,排斥一切外来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不搞全盘西化,盲目地抄袭模仿国外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而应该有分析、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的音乐文化精华,以便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对当代国外有影响的音乐素质教育体系、教学方法的引进是必要的。因为它们不仅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从音乐素质教育的窗口去了解世界,而且还提供了许多有借鉴价值的教育思想和经验。诸如西德卡尔•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元素性音乐素质教育观点、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方法重视民族音乐和注意学生音乐才能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瑞士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对音乐本源——律动节奏的开发、运用、……,都闪烁着人类音乐素质教育实践经验的光辉。但是,对这些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引进,决不能像成套机器设备的引进那样,可以直接投入生产。更不能片面强调"正统"而坚持搞"标准模式"。而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消化吸收过程。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民情辨证地认识、灵活地运用。这方面,我们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国外各种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宣传介绍阶段,也有过局部试验成功的范例。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不应再停留在描述和模仿的层面上,而需要付之更多的理性思考。应对国外各种音乐素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产生的时代背景、教育思想、行为方式特征以及存在的价值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特别要注意进行多侧面、多视角的比较研究。上世纪兴起的"比较音乐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音乐素质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最初只是民族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以研究各民族的音乐教育为主,后来逐步发展为对世界各国音乐素质教育的调查、比较、评价的专门学问。"⑩运用比较音乐素质教育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扩大我们的视野,避免"一家之言",以便全面综合诸家之长,从中发现那些可以"洋为中用"的因素,然后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创造性的吸收应用。这种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认识——实践,无疑是一种能动性的自我完善。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再实践,那么将有助于构建起具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中学音乐教育体系。
结束语
中学的音乐素质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影响和培养一代新人。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排斥一切抽象的逻辑推理,忌讳任何道理上的说教。但是,具有人类精神文明构建品格的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却必须以哲理为基础,以真理为追求。只有让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识有效地参与,我们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行为才会变得更加理智、更加崇高、更加有力量!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②叶纯之文:《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音乐教育条目,第800页;
③《论语·泰伯》;
④《礼记·经解》;
⑤⑥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出版社,第10页;
⑦《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⑧刁培萼、丁沅编著:《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59页;
⑨刁培萼、丁沅编著:《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81页;
⑩叶纯之文:《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音乐教育条目,第800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