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相氏——嫫母(作者:王贤君)
四川盐亭县嫘祖镇雍江村(原折弓乡天山村一社),位于金孔镇大同村(原毕村)天子山后山,有嫫母为“而后皆有天下”的昌意帝所建的天子楼塆,有止雨坛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多处“虎头碑”,饱含了天子山村民对嫫母品德高尚的崇敬与膜拜。雍江村(原折弓乡天山村)的嫫母洞下的嫫母庙,是华夏儿女世代祭祀嫫母的地方,香火繁盛,影响深远。嫫母是黄帝轩辕氏的第四妃。相传,嫫母长得形同夜叉,丑陋无比,因此被后人看成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首。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云:“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诗人屈原《九章·惜往日》:“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嫫母是人类使用镜子的发明家。那时,黄帝宫里人经常站在水边映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嫫母觉得自己长的丑,轻易不去水边梳妆打扮自己,每逢节日也不随便抛头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儿。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同彤鱼氏一起上山。嫫母气力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块。太阳正当中午时,阳光直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嫫母弯腰用手轻轻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黄帝宫里对任何人也没有讲这件事。她乘周围无人时,又把石片取出来,发现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样。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镜子)。”从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河边、水边去梳妆打扮了。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来。时间一长,嫫母也大意了。有一次嫫母帮助彤鱼氏在石板上烧肉,因火力过大,石板被烧炸了,飞起一块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脸,血流不止。嫫母赶忙回家去,拿出石片,照着自己脸上贴药。谁知,黄帝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轻手轻脚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什么东西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黄帝走向嫫母身后,头贴近嫫母的肩膀,刚要仔细观看,不料嫫母惊呼一声!她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面孔。扭头一看,才知黄帝站在她的身后。黄帝问嫫母:“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老实忠厚的嫫母,一听黄帝问话,噗嗵一声跪在黄帝面前。嫫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黄帝说罢,立刻叫来嫘祖,方雷氏,彤鱼氏,把嫫母这块能照见人面孔的石片拿出来,叫她三位妻室见识一番。嫘祖笑着说:“黄帝,怪不得嫫母都不去水边梳妆打扮,原来她有这个照人宝物。”彤鱼氏说:“黄帝,这个发明应该给嫫母妹妹记一大功!”黄帝兴奋地说,当然要记一大功!人类使用镜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此就开始了。
有关嫫母制造火药的传奇故事。有一天,嫫母早早起床,来到山洞里烧饭。她把柴禾架在火炉里,把盛了水的陶罐放在柴上面,就从一个小陶罐里取出保存的火种,吹呀吹的,生着了火。她正在烧火,专门管部落的祭祀等宗教仪式的广成子他走进洞来,一边与嫫母拉话,一边研磨祭祀时助燃用的松香,把一些松香末掉进木炭末里,嫫母忽然看到火上冒起了很多火花,她觉得很稀奇,又挑了几下炭末,还冒同样的火花,仔细一看,原来木炭末里面有松香末。她又挑了几根没有松香末的木炭,心想:松香是助燃的,硫磺也是助燃的,如果把它们和木炭末混合在一起,岂不冒更多的火花?她把这想法告诉广成子,广成子点头笑着说:“你真有心计,试试看吧。”嫫母就从广成子面前的破陶罐里取出刚压碎的松香末,又从另一个陶罐里抓出点硫磺,和木炭末搅拌均匀,抓起一点向火里撒,“呼”……每撒一次,火焰都猛地一爆。黄帝正好来找广成子商议事情,看到这情景,高兴地说:“啊,明火!明火!用它可以帮助打仗。”黄帝又亲自做了几次试验,见火爆时的冲力不但猛而且大,就让嫫母专门制造“明火”。从此,嫫母就每天把松香、硫磺、木炭末均匀地拌合在一起,装进一个个陶罐里保管起来。黄帝制出了使用“明火”(火药)作战的“火链球”和“火箭”。为了帮助黄帝早日平定天下,嫫母不分昼夜地操作,一熬就是一个通宵,忘记了疲累。天亮了,阳光照进了山洞,嫫母站起疲劳的身子,就端起一个装满明火的陶盆准备送到大屋去,因为黄帝作战等着用呢!不想,她刚走出几步,一阵头晕,手中的陶盆落在堆着明火的石板上,“轰”的一声,烟雾升腾,嫫母倒在洞中。黄帝这时手拉那匹枣红马,正准备带领军队去打仗,猛然看见山洞里冒出一股浓烈的黑烟,当他跑进山洞,把嫫母从里面抱出来时,嫫母已经不省人事了……元妃嫘祖敢忙请来天师歧伯舅舅给她认真治疗,嫫母的伤总算一天天地好起来。但是她的面容却更丑了。嫫母心里非常难受,她发誓再也不见黄帝的面了,就住在山洞里,背向外坐着缝补衣服。黄帝平定了天下,回到天山“女子部落”,亲自进洞来把嫫母接了出来,嫫母感动地靠在轩辕胸前,两眼滚出热泪……
传说嫫母还有祈求上天雨停的办法。连续淋雨的当天,嫫母把自己打扮成旱魃的模样,站在高台之上作法,祈求雨停,雨很快就会停下来。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在《楚辞·九章·惜往日》中赞美嫫母智慧超群,因而她得到了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赏识,并娶她为妻。嫫母不负黄帝的厚爱,她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当她看到当时人们冬衣兽皮,夏串树叶时,就和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她把丝织成绸子后,又染上各种颜色,用来做衣服。这样就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后人为了感谢嫫母的这一重大发明,尊称她为“先织姑娘”。至今,中国北京的先农坛专门建造了“先蚕”嫘祖、“先织”嫫母殿堂。
嫫母人虽然丑陋,但黄帝对她信任有加,把管理后宫的责任交给了她。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元妃嫘祖在衡阳道病逝,黄帝命令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嫫母有非凡的组织能力,黄帝授以“方相氏”的官位。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因为嫫母内助有功,黄帝才败炎帝、杀蚩尤,统一华夏。
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黄帝一共有四位贤妃:元妃嫘祖、次妃方雷氏(女节)、次妃彤鱼氏,次妃嫫母(方相氏)。嫫母的尊容是“锤额顣頞(音“促俄”),形簏(音“路”)色黑”;即额如纺锤,塌鼻紧蹙,体肥如箱,貌黑似漆,乃“黄帝时极丑女也”。嫫母因貌丑而成逐疫驱鬼之神(符),据说后世巫医神汉祛除瘟疫跳大神时所戴的面具和驱邪门神,就是嫫母的遗像。其实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也是黄帝最后一位妻子。黄帝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嫫母还是人类的“英雄母亲”,黄帝共有二十五子(也有说三十五子),正妃嫘祖生了玄嚣和昌意两个儿子,次妃彤鱼氏生了夷鼓一个儿子,而剩下来的二十二个或者三十二个应该都是嫫母的功劳了。所以嫫母不仅为黄帝繁衍后代做出了贡献,更是为我们华夏民族的兴旺做出了伟大而杰出的功绩。
据《山海经》记载,嫫母和嫘祖都住在汉水之南(可能是嘉陵江支流雍江)一处被河沟环绕的地方。当年黄帝要带自己部落里的男人们外出东拼西杀,部落的女人都留在这里作为基地,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天山“女子部落”《山海经海外西经》。这个归属黄帝部落的基地的最高管理者,应该就是嫫母和嫘祖。她们姐妹俩甚至好到了“居一门中”,也就是说两个人同住一个房间。作为天山“女子部落”基地的最高领导,这显然不是条件所迫,而是她们缘分呆在一起。
(搜集整理:高山君)
2020.12.20
点赞下,分享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