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ci456 发表于 2019-9-3 12:08:13

浅谈的方文山歌词创作

浅谈的方文山歌词创作


一般普通的听众说到华语填词人,首先会想到的两个人是林夕和方文山,甚至知道方文山的比林夕还多。而在专业人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推崇林夕的。这篇文章本来主要是讨论方文山的,但说道填词这行,就不得不提到其他的填词人。

提到方文山,那也就必须提到周杰伦。这对黄金组合的确创作出不少经典。方先生另类的遣词造句加上周杰伦怪异的曲风产生的化学效应给当时死气沉沉的乐坛注入一股热血。平心而论,之前的《上海一九四三》《娘子》,包括《双节棍》,都算得上是不错的作品。笔者也敢肯定,当时对于方先生的质疑并不多,反而欣赏的较多。但十年过去了,很多作者或者歌迷都意识到方文山先生的弊病,刻意的押韵以及意象渲染,造成歌词的不伦不类。方文山的产量其实不多,把他所有的作品拿出来做个比较,你会发现诸多相似的地方。几种词性的活用,生硬的意境抽挪。这几点,在他的著作《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诗》体现的更明显,随便抽一首:“到底要怎么邮寄/一枚灵巧的歉意 /被反复斟酌/细心折叠过的语气”,这首叫做《诗,于是被唾弃》的诗歌,粗略一看,感觉不错,实则全无意义,内容不就是在斟酌是否把一首道歉的信寄给女主角嘛,说邮寄歉意、语气能折叠,这样的低级用法相信上过高中的同学都会,但方先生就是把它发扬光大了。写歌词,在笔者看来,并不是表面的华丽,也不是文字的堆叠。说到底,都是为这首歌要表达的情感服务。方文山执着于玩文字,却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这反而使歌词本身显得空洞虚无。想一想,就从大路情歌方面来说,方先生究竟有几首是深入人心的?周杰伦的情歌笔者都听过,算起来,也只有《珊瑚海》还凑合,一句“海鸟根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对于处在两个不同地位的恋人的比喻还算恰当。笔者看过方文山的简历,觉得这首歌词也有他亲身的体验,当过送外卖的,当过电工灯社会底层的生活,物质年代,想必爱情也不会看顺利。然而纵观方先生的词作,很难找到其他经典的情歌歌词。笔者也不想拿他跟林夕比较,就跟其他台湾填词人比起来,在情歌方面,方先生也少了那份细腻与温柔。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是个人风格问题。笔者觉得,方文山的风格没问题,关键是情感表达的问题,能写出大彻大悟的填词人,必然有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社会阅历。而方先生的词作中很难看到那种气质,只是在汉语中反复兜转。就像方文山在一首诗中所说的,这是个“押韵游戏”。方先生为独树一帜要付出代价。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局,要想写出一点突破,说实话,很难。虽然方先生对传统的泛滥情歌嗤之以鼻,但自己也没有改变这种格局(至少在大路情歌方面),反而带坏了风气,一个个模仿者争先恐后的拷贝着“方式文道流”,包括黄俊郎弹头等,都或多或少的染上了这种风格。



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的产生,同时也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如此奇妙,它综合了文学与音乐的精华,通过旋律与文字同时感染打动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俘虏,徜徉在歌曲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那么,除去旋律这个基本“建筑材料”以外,歌词是一种什么艺术品种呢?  一、歌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我们在众多的关于歌曲创作与鉴赏的书籍中曾做过专门的研究与调查,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许多关于歌曲或歌词创作的书或论文,却连最基本的概念:即歌词到底应作何介定?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其科学性的定义应是怎样的?就连最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及《辞海》等皆无歌词辞条。在现代流行歌曲日益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五彩纷呈的文化景观时,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令人沮丧的发现。随着现代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歌词的独立审美价值愈益显得举足轻重。一句好的歌词,完全可以成为一定时期内当代社会精神价值和国人文化心态及生存状态的概括性写照。如《血染的风采》、《一无所有》、《黄土高坡》、《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等歌曲的歌词,就因其内涵的丰厚与深刻,在老中青少四代人中皆受到普

geci456 发表于 2019-9-3 12:09:17

 在话语词坛,内地笔者不想多提,就台湾跟香港来说,似乎都处于一种自居的状态。台湾音乐人从来都认为自己才是华语乐坛的中坚砥柱,周杰伦蔡依林五月天罗志祥,天王天后独霸市场。而香港方面,总是不屑于台湾音乐,虽然从市场份额来说,的确赶不上台湾,但香港有一帮子有个性有思想的制作人,质量可靠。也创造出华语乐坛最优秀的专辑。前不久黄俊郎抱怨金曲三十年没选择方文山。这完全是黄俊郎先生没弄清华语词坛的状况。一方面是在台湾地区,方文山的地位频频被拔高,人生经历与一些歌词被选入教材被媒体炒得热火朝天(比方说《上海一九三四》)。另一方面,台湾地区虽然填词者多,但没一个能像方文山一样,公关做得如此周到。台湾不乏优秀的填词人,但都过于低调,很少被人提及,像姚若龙、姚谦、李焯雄等,都是很有实力的填词人,也是唱片公司企宣行销的重要推手。一个好的填词人,必然对唱片流程也要熟悉,因为毕竟现在歌词要依赖demo 的旋律,这就为创作设置了一些要求,所以要在规定的空间里发展就要求填词者必须有这方面的考虑。而纵观方先生的词作,除了给周杰伦以及杰威尔公司门下的成员填词以外,给其他歌手的歌词都很少,且很零散,除了给SHE交出了《候鸟》等还不错以外,其他的很少有传唱频率高的歌曲。在圈内,方文山也是个大牌,唱片公司在选择填词时也是冲着名气而去的,虽然对歌手专辑的实质意义上的加分鲜有------不仅是鲜有,有时甚至还破坏了整体专辑的和谐度。要知道,周杰伦+方文山的组合只有周杰伦唱才起到作用,这还只是局限在非情歌方面。最近在给余文乐《默背你的心碎》袁咏琳《瑰宝》等歌曲中,基本都是文字的堆叠,或者是把之前的素颜韵脚诗扩展成的歌词。毫无新意可谈。这样的作品,只能让一些初中生高中生着迷罢了。根本都没有什么深刻内涵可以挖掘。

  这里必须分开说说方文山的“中国风”,虽然上文中喷了太多,但笔者必须承认,方文山的中国风的确给华语乐坛带来过一阵骚动。追根溯源的话,方文山不能算首创,之前就有黄沾等人的词作已经向其靠近,只是在具体定位上没确定。方文山还是将它发扬光大。方文山先生是个对历史很有兴趣的人,这一点笔者清楚,博客上经常提到过。方文山对历史的认识,总提到它的厚重与沧桑,这也在创作中有所体现。我归纳过方文山的中国风,论数量和质量,应该算最好的。虽然其中也有不少糟粕,但由于在中国风这一块,林夕黄伟文周耀辉少插足,而其他填词人交出的作品也参差不齐,(很多的中国风也只是用几个古典字句给其贴上标签,方便宣传)。所以总体上说,方先生的中国风作品还是要被肯定。从《娘子》《双节棍》开始,方文山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探索,但由于写得多了似乎找到了一种可依据的填词方式,后期作品都显得有拼凑嫌疑,最厉害的就是《兰亭序》这首中国风,完全是糟粕,从王羲之的字帖入手,然后就七零八落的凑一些意象,想必是之前《青花瓷》的大获成功,又想再复制一首。《兰亭序》不管的作曲作词,还是MV,都算得上是周杰伦中国风的糟粕。笔者认为,后期作品,只有《青花瓷》才是王道,甚至可以算的上是他中国风的巅峰之作。唯一的瑕疵就是收藏家马未都所指出两处常识性错误,实则不应该。之所以说《青花瓷》好,从他博客中的创作过程上来说,他是用心了的。用青花瓷的细腻比喻女人的心思,用瓷器的烧制比喻爱情的千锤百炼,恰当。遣词造句唯美,但又不是刻意在烘托气氛,方文山这次没有像之前的一韵到底,副歌转韵,显然是发现韵脚有太多局限性。至于里面的修辞手法,笔者不多提,都是熟悉的伎俩。当然周杰伦的曲子为这首歌加分不少,编曲上牙板与长笛等古典乐器的运用配合的天衣无缝。加上这首歌又是华语乐坛少有的长句子歌曲,能做到这样的水准,已经算是可圈可点了。之前的《东风破》《发如雪》《花恋蝶》,就歌曲本身来说,还是保持了一定水准,即便是拼文字,但跟曲子的结合都还是不过不及。对于中国风,虽然林夕先生颇有微词,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市场运作以及现在的机制下,方文山的中国风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至少我在看了林夕先生的中国风词作后的感受是:好是好,但还是很难让大部分人接受。

  方文山的创作,已经进入一个死角,如果自己不挖开,就很难走出来。这是方文山多年以来的风格,不是说要改,而是怎样在自己设定的风格领域里写出突破。笔者一直在想,方文山在定义一首好作品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标准。由于这种与众不同的作词风格,方文山也是自居的,对其他的填词人也是显出一种不认同的态度,在某次采访时,有问道对林夕的看法,方文山对林夕的评价看得出他对林夕是不了解的。这也难怪香港填词人时不时会出来讽刺一两句。听众对于歌曲的形式都有个度,笔者担心的不是方文山的创作,而是跟周杰伦结合,越来越让人感到强烈的审美疲劳。望方文山先生三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的方文山歌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