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母带工程时需要避免的七个错误
进行母带工程时需要避免的七个错误在进行母带处理时,不论是作为一名新手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制作人,以下提到的七个错误都应该是需要注意的。。。还有如何在母带工程时一步步的进行操作以便获得更好的结果。
母带处理这个词一说出来,曾经有一度让人觉得是穿着实验服的专家们特殊的工作领域,在锁着门的屋里对着一些神秘昂贵的设备们进行调试。但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数字音频站中进行母带工程-但这一部分的工作相对于录音和混音来说还是需要更多的专业性的,通常也需要更高超的手艺。现在这些用于母带处理的工具都是非常强大的,但如果不小心使用或者在不适合的条件下使用,都会容易对混音作品产生不好的影响。有了这个铺垫之后,以下的七个事项就是需要在母带处理这个黑魔法环境中注意的地方。
1.不要成为一座孤岛
作为一名制作人/工程师/混音师,当我们第一次进行母带处理工作时,总会听到有人说“别急,让’真正的’母带工程师来完成这个工作。”当然一般说这些话的人并不是质疑工程师能力的意思-他们这样说的原因也只是觉得如果在最后这个关键阶段,有一个新想法的人和一对新耳朵的加入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在听了几百遍同样一首歌之后,就算这个工程师再有技巧和经验,一直关心歌曲的细节问题,但还是很难再次作为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新的观众一样-像是第一次聆听时最重要的东西会一下跳出来,哪个部分是最吸引人的以及细微的错误都会让工程师下意识的分心。
图1
在不断的循环播放相同一首音乐之后,由于对音乐过于熟悉,任何人都有可能忽落掉一些问题,或者错过那些可以发现潜在问题的机会。而作为第一次聆听这首音乐的母带工程师来说,她/他会带着全新的耳朵(多年集中在“重点”的经验 )来真正的聆听这些素材,这样就更有可能对混音的方方面面来进行校正,为达到最好的结果做好铺垫。
但其实这也不是说你不能对已经录好的或者已经混好的音乐进行母带处理-通常这是一个统筹方面或者资金方面的抉择-但即便是你自己要完成这个工作,也要确保旁边有一个或者两个可以信任的(当然最好是经验丰富的)听音者一起,这样可以帮助进行重复的检查。同时他们也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感受和建议,指出在你进行母带处理时需要额外注意的地方-而这些意见建议有时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2. 不要一直想着“混音”,要想着“母带”
在母带处理中主要使用的工具是-EQ、压缩器、限制器-这些工具通常也会在混音时用到,但在母带过程中的使用则需要更加细致化的操作。
图2 一些专门用来进行母带处理的插件。
有些时候对单独轨道所做的EQ,或者对某个特别部分进行的压缩处理-对音色和增益会有很大幅度明显的-如果放到整首曲子的环境中可能就会有点多。在混音中对 EQ 进行的 5–6 dB 的更改(在混音中很普遍),对应到母带处理中应该就是非常少的 1 dB 或者 2 dB 的调整-甚至是 0.5 dB 左右。而像有些时候运用在军鼓上听起来不错的提升,如果放到整个混音中,就会导致声音听起来很尖锐且不自然。而如果把对人声很有帮助的加强力量的压缩处理运用到整首曲子中,那可能会对背景乐器带来严重的影响。
母带工程需要更加温和的处理-对 EQ 的调整通常是一点点 dB 的调整和一半一半的调整;压缩器压缩比的范围一般会设置在1.5:1–2:1之间,并且配合较低的阈值以便对整个作品的动态范围产生轻微的压缩感。混音师通常会想要摆脱对乐曲中单独部分增加处理的方法,而且会更换所用设备以便更利于处理所有的素材,这样就方便在不会过度处理的前提下一次性的对混音中所有的素材进行调整。
3. 不要让中频频段过于混乱
中频区域通常是大部分乐器、人声关键的基础音和泛音停留的区域。一个好的混音作品需要很仔细的处理这部分重要的中频区域,对不同轨道/乐器的频率做细微不同的调整可以避免在重叠的频段区域有过多的能量堆积或者缺失,也可以避免给整体的混音带来过度空洞或者沉闷的感觉。在进行母带处理时,对中频 EQ 区域一个不小心的处理就有可能让之前细致的工作都打水漂。
很多时候,在母带阶段进行的 EQ 处理可能更多是集中在每个频段的极端区域-更高的高频区域、更低的低频区域,以便让整体的平衡听起来是好的。而现在很多的(母带处理过后的)混音作品听起来都像是经过了“笑脸曲线”处理-也就是在低频和高频区域有轻微的提升,并且在中心频点 1 kHz 左右的中频区域会有宽的细微的凹陷。通常这种处理方式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不能把这种操作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处理方式。当你多听一些母带处理过后的不同歌曲时,就会发现一些歌曲会有更多厚重的中频频段-通常这些歌曲乍一听可能不会那么有“闪光点”,但继续听就会发现不同的片段在中频区域会展示出更多饱满的泛音,这种感觉会给整个音乐带来更加令人满足的洗礼。
4. 不要对频段进行粗糙的处理
在混音中大部分使用的压缩器都是标准的单频段设计,当进行调整时就会一下子影响到整个频段,而在母带处理中普遍会使用多频段压缩器。一个多频段压缩器会把频段分割成(通常)3、4或者5个独立的频段,然后再分别对每一个频段范围进行压缩(尽管有着合适的相位相干性)。
图 3 专门为母带处理所设计的多频段压缩器
多频段压缩器是非常强大的工具-如果使用正确的话!通过分割成不同的频段,可以对复杂的混音中不同的片段使用不同程度的压缩,这样可以对作品实现更加灵活和清晰的处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用底鼓来触发单频段压缩器,但不幸的是每一次底鼓的击打,都会拉低整个混音的音量,这样就会出现经典的压缩器使用错误的现象,“抽吸感”或者“呼吸感”。而使用一个多频段压缩器可以通过调节合适的增益衰减来仅仅作用于低频频段,在需要控制的时候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仍然保持独立的中频和高频状态。
在一个更加轻微的电平大小基础上,多频段压缩器的作用其实就像是使用“动态 EQ”(尽管有一些单独的处理器也有这样的作用)。在混音作品中的一部分被很使劲压缩的情况下,同时也不会影响到作品中其他的部分-例如,声音过大的钹每次在敲击的时候都会被暂时性的控制,同时也不会影响到整个混音。根据音乐配器的安排和要求,对多频段压缩器做不同的设置是一种更加细致和有动态变化来实现频率平衡的方法,而不需要使用更加复杂的手段像是对 EQ 使用自动化功能。 5. 不要忘记再次进行检查
母带处理一定程度上除了是一次提高混音品质的机会,还是最后一次可以解决混音中问题的机会。对于新手母带工程师来说加入一些商业所谓的“闪光点”和调大音量是最先吸引他们注意的地方,这一点和使用母带处理对混音做最后的检查,以及发现之后可能都无法弥补的技术错误一样重要。
例如平衡和相位这些问题,母带工程师需要确保之前缩混好的作品左右声道是相互平衡的,这不仅仅是指放在中间的乐器(底鼓、军鼓、主唱人声)是摆放合适的,没有向某一侧偏移,而且混音作品本身也是平衡的。
理想情况下混音作品中太多节奏型的乐器不能都挤在同一边的声道,这样就会给另一个声道留出巨大的空洞区域。有时候还会发生这种情况,在一首歌的某些部分,一些乐器会被来来回回 pan 到一个特定的位置。还有像是混音中所有最明亮的部分-踩镲、钹、声学吉他、钟-都最好不要放在同一个声道,这样会导致另一个声道全是低中频的能量。
母带处理也是可以进行相位相干性检查的阶段。太多反相的信息会给听音者带来很不好的体验,尤其是在一些系统下-相位矫正表可以帮助确认相位之间的差异是否在可接受的程度内。
6.不要当一个局外人
在你听过很多商业母带处理过的歌曲后,会很明显的感觉到歌曲和歌曲之间有很大范围整体音调和动态平衡的不同-一些轨道是明亮的、单薄的和有敲击感的,而另外一些可能是有厚重感的和顺滑的。但最终在广播或者一个音乐列表里听到这些歌曲之后,它们都会让人觉得这是在一个好听的范围内。所以母带工程师的一个任务就是要确保自己处理过的音乐是停留在这个范围内的,当然这些音乐仍然可以在整体音调的平衡上有适当的变化,但如果一首音乐相比于正常的音乐来说差别太大-过于明亮或者沉闷,或者太多的压缩-那听音者下意识的就会把这首歌拿来和别的商业歌曲进行比较,这样就会改变听者者对作品混音水平以及音乐本身的看法。
有经验的母带工程师们通常会有很多经常使用的参考音乐,长期在经过细致调节后的环境中使用这些音乐,工程师们知道听到这些音乐的感觉是值得信任的。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如果保留一系列的参考轨道会对校验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对自己母带处理过后的作品达到一定的标准感到放心。这些参考音轨应该是全分辨率(而不是 MP3s/MP4s)的商业混音和母带后的作品,最好要有广泛的音色/动态平衡变化,并且和自己当下进行母带工作的作品是同一类型的。当耳朵更加习惯于进行母带处理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后,这些参考音乐其实也就变的没那么重要了。但如果所处理的音乐是自己比较不熟悉的风格,那这些参考音乐就还是很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作品达到更加真实的效果。
7. 不要屈服于响度战争
最后这一部分可能是母带处理中最有压力的一块,所以我不会过度讨论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又一点都不提这个问题的话,那这篇母带处理相关的文章是不完整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幸亏有了数字化超前的砖墙(brickwall)限制器,我们才有机会把混音的平均音量提高到想要的电平大小,通过干净的限制(移除!)瞬时峰值,可以把平均(持续的)电平大小(这个会决定声音实际上听起来有多大声)提高到更高的电平值。
图 4 响度战争的运用:一个通过砖墙(brickwall)限制器后提高了平均电平大小的混音
但是这种情况下需要做出的权衡就是音乐会失去一定程度的打击感和冲击感(对鼓组和敲击乐器的影响),这样很快就会让混音听起来是软趴趴的。艺术家和唱片公司会害怕他们的歌曲比其他的歌曲音量小,因为绝对音量的缺失会让听音者对音乐产生负面的影响(激情的缺失),但是这些过度的电平大小又会带来听觉疲劳,而这些也都是很有破坏性的。
这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论使用多好的压缩器,混音作品在压缩器的处理下都会缺失一些击打感,而现在这一点也逐渐在被过度使用,尤其是那些很有经验,但是又很不情愿,必须要听从给他们付钱的人的要求(唱片公司、艺术家和制作人们)的母带工程师们。6 dB 的瞬时衰减其实是很容易察觉到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1 或者 2 dB 的衰减也还是可以接受,但很多母带工程师们甚至会再增加 2–3 dB 以便使轨道更加大声。尽管现在的砖墙(brickwall)限制器比之前可以达到更加干净的处理,但从音乐感觉上来说还是会缺失掉一些东西。
幸运的是,最近圈子里对过于大声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强烈反对的趋势,同时我们也在一些实际现象中有看到一些改变。我建议争取让作品达到高的电平大小(来满足顾客),但不要再加入最后的 2–3 dB,这样轨道本身还是可以保持一些击打感。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假如一个作品在缩混之后可以达到0 dBFS,再使用砖墙(brickwall)限制器(Maximizer)就可以再增加 6–8 dB 的增益,但这就真的是极限了。这样的结果不仅可以满足每一个人,也在响度和击打感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妥协关系。
母带处理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但是我还是希望以上的这些建议可以对刚刚起步的母带工程师们以及为了达到最好声音的爱好者们一些帮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