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音乐系统的本质特点
电脑音乐系统的本质特点电脑音乐系统从硬件上讲,是计算机系统和电子乐器的结合。那么,从音乐上来讲,电脑音乐的本质特点又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看一看电脑音乐系统怎样工作,或者说,电脑的“思维”和人的思维有什么不同、即电脑处理音乐信息的“事件分离”的特点。
我们已经说过,从电脑的观点来看,所谓音乐的进行,就是乐音的有秩序的运动,即音序。我们在键盘上弹出一个E音,转换为MIDI信息(一连串二进制数字),传递到电脑,通过某个能够识别和处理MIDI信息的音序软件,将它记录下来,于是过程完毕。但是事情不仅仅如此。
大多数音乐家不会想到,我们在键盘上弹出一个E音,不是简单的“一个音”,而是包含有复杂的信息内容。其中至少有:
音的时值,即音的持续的长度;
音的起点和止点,在键盘上,就是击键和离键的时间位置;
音的音名,或者说是音高,在键盘上,是音的键位编号;
音的强度,即力度,在键盘上,体现为击键的速度;
音的音色,在合成器和音源中,决定于波形和包络,体现为音色编号;
音的发音方法,即演奏方法,MIDI能够控制的有颤音、滑音、弯音、渐强渐弱和踏板等等。
至少可以举出以上六项。在演奏每一个音的时候,这六项都是同时出现的。
如果我们说某一个音弹错了,这个“错”字,常常不是指的以上六项的全部,通常只是其中的一两项。例如,该弹E音弹了F音,仅仅是音高错了,但是音的节奏、力度都对,等等。
为了改正这个音高的错误,只有把这个音重弹一次,也就是将以上六个(或更多)项目的音乐信息重新输入一次。除此而外,别无良策。
或者,这个E音弹奏(即输入)得非常完美,可是后来想改换成另一种音色,例如从长笛改换成单簧管等等,也只有重弹一次——可惜在重弹以后,有些方面却不那么完美了:轻了、响了,提前了、错后了,等等。
诸如此类事情,在实际演奏中是经常出现的,在录音棚(包括多轨录音棚)里也是习以为常的。人的思维认为,“一个音”就是一个音,可以有多方面的特性,但不能分割开来,不能分别对待,只能综合处理;总之,一就是一。
电脑的思维却与此不同。在人的思维看来是弹响了一个音,电脑却认为是发生了六个(或更多个)“事件”(event)。电脑认为每一个“事件”都可以从“一个音”中分离出来、单独处理,这就叫作“事件分离”。按照“事件分离”的思维方式,上述前一个例子,只要将这个音的音高编号减一就行了;后一个例子,则只是改变音色编号,其他一概不变。
人脑和电脑思维的这种差别非常重要。实际上,电脑的最大优点并不是象许多人所以为的,是可以局部地代替人脑的功能,而恰恰是能够补充人脑的不足,或者说是弱项。
电脑输入音乐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叫做“实时输入”,很象录音,人在键盘上弹奏什么东西,立刻就传入电脑,并且记录下来了。这种方法和录音的根本区别在于,录音记录的是声音的痕迹、即声音的本身,而“实时输入”没有记录下任何声音,它所记录的只不过是构成声音的一系列音乐信息及其顺序,通称为“音序”。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录音必须按照音乐本来的速度弹奏,“实时输入”却可以放慢许多(当然加快也可以),这就是运用了“事件分离”思维方式的结果。
另一种输入方法叫做“步进输入”或者“分步输入”,完全不象录音,一般是用一只手通过打字键盘控制将要输入的音符的时值,然后另一只手在音乐键盘上弹奏所要输入的音符。这更是运用了“事件分离”思维方式的结果,没有“事件分离”就不可能有“步进输入”。
这两种输入方法,与传统的即时演奏和现场录音方式相比,已经大大简化了音乐演奏的难度,这都是电脑的“事件分离”思维方式的妙用。但是电脑音乐的更主要的威力还不在于音乐的输入,而在于音乐的修改。由于音高、时值、音色、力度等所有的音乐要素都可以分离、分解、分别处理,而且现在许多优秀的音序软件提供了多种“介面”来处理这些要素,有完全数字的,有与图形结合的,还有完全用五线谱的,所以,艰难的、完美的演奏,完全可以通过分别的、细致的、反复的、耐心的调整和加工而得到。由于电脑不同于人脑的“事件分离”的思维方式,实际演奏中许多难点很轻易地被克服了,许多技术上的限制很随意地被突破了;“演奏”这个词的含意,如果不是说发生了变异,至少也是得到了扩充和发展。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而论述这一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浅
传统的作曲过程,其实是作曲家将出现于他的“内心听觉”的一个个“乐思”用乐谱方式记录下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其一:迄今为止所有的乐谱记录方式(包括五线谱在内),其实都是非常简略的和不够精确的,也就是说,传达的音乐信息很不充分、而且游移不定;其二:由于内心听觉必然具有的模糊性,使得它和实际发出的音乐声音总是有距离的,即使是最优秀的作曲家,笔下写出来的乐谱也未必然就是他真正所追求的声音。只不过是“从来如此”,无可奈何罢了!
作曲家在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中所能完成的工作其实极为有限,他所留下只是作为视觉符号的乐谱而不是音乐本身,因此必须有演奏家和指挥家的参与,才能“还原”成为真正人耳可以感知的音乐,但是对于作曲家来说,是不是能真正“还原”成他所想象、他所创作的那样,可就很难说了。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音乐演奏力量严重不足而且水平不高的国家,相信许多作曲家都有这方面的苦衷。 对于现代音乐传播来说,又增添了一个录音和制作的环节,总之,作曲家所能控制的部分是更少了。
电脑音乐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我们在前面讨论MIDI时曾经讲到,MIDI能够传递的信息包括作曲家的信息(音高、节奏、音色等)、演奏家的信息(力度强弱、演奏方法等)、指挥家的信息(统一的节拍变化、声部平衡等)和录音师的信息(声象、音量控制,音响效果控制等)。所有这些信息,只有在电脑音乐系统中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控制。
从音乐上来讲,电脑音乐的本质特点就是∶它能够集作曲、演奏、指挥、录音四项功能为一体。
“电脑作曲”的过程是这样的:我“写”了几个音符,当时我就“演奏”了几个音符,而且“指挥”(即安排声部平衡、速度变化等)了这几个音符,同时在音响方面(混响、声相等)处理了这几个音符。内心听觉随时外化为真实的可以聆听的音乐音响。所以说,对于电脑音乐来说,作曲、演奏、指挥、录音是不可分割的,创作和制作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和技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不但是在整体上不可分割,甚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是不可分割的。
电脑音乐改变了沿习数千年的音乐产生和传播的方式,置创作、表演、制作于一炉,融作曲、演奏、指挥、录音为一体,能够真正实现作曲家的想象、演奏家的技巧和欣赏者实际聆听的音响的重合和统一。
一般意义上的电子音乐并不具备上述的特点。在多轨录音棚里,可以部分地涉及指挥的功能(主要是各声部的平衡,但控制不了速度),涉及不了作曲和演奏的功能,不可能集四项功能为一体。
不用电脑的MIDI音乐也不具备上述的特点。音序器和电脑虽然有共通之处,但是很明显的,由于速度、容量、显示方式、软件档次的不同,从工作能力、水平、方便程度各方面来看,与电脑都是没法相比的,实际操作中也不可能集四项功能为一体。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电脑音乐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发展的系统,在电脑硬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随着技术进步更新软件,能力和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而音序器是将软件和硬件装在一起,有很多还和键盘和音源装在一起,是个封闭的系统。Macintosh电脑和IBM兼容机的Window操作系统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中文环境,相比较之下,音序器的容量小,显示屏小,根本不可能汉化,学习和使用更要困难得多。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电子音乐→MIDI音乐→电脑音乐,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层次。弄清这个区分,才能真正了解电脑音乐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优点。
对于音乐的创作和制作过程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对于提高音乐创作和演奏的质量和数量,对于简化音乐制作的过程,从而降低音乐传播的成本,提高音乐传播的效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