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xin 发表于 2017-7-12 20:29:21

词人乔羽:青青世界与斑斓情怀(下)

隽雅格调中饱含风格美

当我们翻开邹荻帆、谢冕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诗卷》,就会读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乔羽为儿童电影插曲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一首反映新中国少年儿童过上幸福生活的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景色优美,一番之后,笔锋突然一转:“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不再写景,而写船上儿童的感受,给人以“悠然见南山”的感觉。“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作者在此基础上并未停笔,诗兴犹浓:“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该电影上映后,此歌迅速在全国流行,至今经久不衰。作者反复吟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不仅让几代少年儿童体验到幸福快乐,而且使每一个唱歌的人都能感受到一阵清新而爽朗的时代新风。这首歌词具有了倾向于具体事物的描写与再现的诗歌歌颂功能。

乔羽歌词没有一句雄壮口号却更能使人具体感受到什么是幸福。从审美格调上看,这首叙述式歌词主要属于热烈酣畅的讴歌类作品,在富有阴柔美的传统“诉说式”的婉约风格中又有不失豪放的阳刚之美,同时洋溢出一种隽雅冲澹的灵气与蕙质。歌词“自有标格,不涂铅脂”(顾翰《补诗品·隽雅》),平实而不落俗色,质朴而尽生雅韵。同时,词人在创作中生发“云生幽谷有闲意,水度澄潭无急流”(曾纪泽《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般的妙韵和素姿。

在不经意之中,乔羽外朴内秀的格调,充分体现出隽雅冲澹的风格美,真实而鲜活地传达出当代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把大家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崇尚与渴望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圣高远的境界。乔羽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达自己对歌词创作对接人生理念的理解与感悟,在歌词创作中期待与大自然建立新的对话。如哲思深沉、乐思辽远的《黄果树大瀑布》《河流》等以独具秀质的审美格调追求独特的艺术美。乔羽歌词都是自己的见闻感思,所到之处皆有感悟,粗看平凡琐碎的事物,经他几句歌词就被言简意赅地概括,从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中发掘出蕴藏的丰富内容和淡雅风格,其中既有人生的品味,又有生活的情趣。

通俗语言中流动生活美

乔羽在21岁以前曾受到三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一是从小父亲给他的中国古典文化启蒙教育,二是上小学时受到的教会学校西方文化教育,三是在北方大学文学系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词作家阎肃曾谈及,乔羽由于接受这三种教育比别人深,又能融会贯通,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歌词才比别人写得好。

乔羽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诗词曲赋的优秀传统,同时受到田汉、塞克等现代词作家语言的影响;另一方面向民歌学习并重视吸收、提炼当代口语化的大众语言,从而确立了雅俗共赏的语言基调,及时在生活提炼新意。所谓融化,就是说他并非像守灵人一样为古人活着,而是对其艺术精神的薪火承传并及时完成其对古典理想的理性重构。在乔羽的许多歌词作品中,如创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写于60年代的《汾河流水哗啦啦》及电影《刘三姐》中的歌词,歌唱在新时期的《牡丹之歌》《说聊斋》《说溥仪》《算盘歌》以及《小糊涂仙浪漫曲》等,作者对传统承传与转换都达到了“化”的境界。与其他作词家相比较,乔羽所追求的是古典诗词行文方式,在这种语言格式中,力求将其融入自己写作的总体氛围之中,在情绪、节奏、风格等各方面使“借鉴”与“原创”达到一种“无间”的和谐状态。

anxin 发表于 2017-7-12 20:30:04

乔羽在《说聊斋》等一系列歌词中充分借用古诗文的情绪、节奏与风格,幽默风趣地融合现代言话,自然地使语言通俗而洗练。他认为:“歌词是语言艺术,它的文学性正在于语言的生动和准确,而不是从书本上寻找词藻,把歌词写得文绉绉的,不是活泼泼的。生僻和晦涩是歌词的大忌。一切艺术特别是歌词艺术,以雅俗共赏为好,以孤芳自赏为患。”歌词“不是看的而是听的,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这番话说得极其深刻,它包含着一系列艺术的辩证法,歌词创作正是最需要艺术辩证法的一种特殊门类。上述这段话中所提到的诸种要素,强调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将失之片面,不得其好。

只深刻不浅显,则容易深奥难解;只隐约不明朗,则流于隐晦模糊;只直白不曲折,则缺少耐人寻味的余韵;过于文雅,则有悖于歌词的群体性;过于俗野,则难登大雅之堂。歌词必须将一组组互相矛盾对立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地融为一体,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这方面乔羽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乔羽喜欢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建构其在中国当代词坛独领风骚的歌词艺术。乔羽歌词中的平淡,并非平常无奇、淡然无味,而是平中凸奇,淡中生味。这种境界是常人很难达到的。它是经过文采绚丽后所达到的一种化境,“豪华落尽见真淳”。

苏轼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平淡在艺术上的表现形态呈现为“中和”。“中和”是我国儒家美学的特定形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审美传统,即所谓中和之美,它讲究和谐适度,中正平衡,恰到好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它同“温柔敦厚”一样,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注意节制含蓄,避免大喜大悲,过分强烈;在艺术节奏上缓急有序,不温不火,语气平稳,娓娓道来,给人一种流畅而从容的美感。如,在《说聊斋》中,“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时都到心头来”这种语态的感觉,就很像“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那样随心自在。乔羽既不像陶渊明陶醉于田园情趣,也不局限于孟浩然似的抒发个人的隐逸情怀,而是更多地关注现实,直面人生,歌唱出人民大众的心声。

平淡和自然往往是难以分开的。自然既是一种追求朴素无华和自然流露的表现方式,又是一种寻探清新隽永与天然自如的艺术风格。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不经意处显示出难言之妙。陆游有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语出天然”式的自然在乔羽词中常能见到,只是往往为人所忽略。例如《我的祖国》中两个“惯”字,就用得极妙,它看似寻常,张口即来,实含有习惯、亲昵、熟悉、热爱、自豪、依恋等无限情味,其他字眼无法替换。“一条大河波浪宽”,这“大河”就不好更改,若用“大江”或“小河”都不好——“江”虽大,但显空旷;“河”比江小,虽说同“家”较为切近,但又缺少气势;只有用“大河”,既有气派又显亲切。再如“波浪宽”之“宽”字,一般也少见,但惟此才能显示出河宽而浪不汹涌的平和远大之象。此外,《祖国颂》中“太阳跳出了东海”之“跳”,虽经雕琢,但真实自然,符合日出壮观,也写出了雄伟的气势。再如《思念》之妙,全在“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这一句,表面看来也很普通,其实,全篇之情味、神韵都在这一句之内,囊括无遗。据作者自述,这是他亲身经历和体验,当时惘然,未解其意,后来创作《思念》时,突然灵感降临,有如神助,自然写出。“蝴蝶”与“窗口”两个意象寓意无穷:“蝴蝶”的特征同思念的情人(多喻女性)有许多相似——美丽、轻盈、活泼、热情、温柔、善良,同时又来去飘忽,踪影难觅,颇似邂逅相遇又匆匆分离、难以重逢的情人。“窗口”则强化了蝴蝶的寓意,窗口面向田野,蝴蝶容易进出,又有盼望、期待之意,仿佛心有所感,早已守候,两相结合,就把久别情人短暂相逢又匆匆离别的悲喜交集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贴切。

乔羽是在一个既新又旧、既纯又杂的大文化背景下,开辟自己的歌词创作阵地的。他一边以赤子情怀贯穿人生写作的整个过程,一边以歌词结构浓缩哲学思辨和优美诗性。他创作的歌词从取材到艺术表现方式,都深深勾连着其质朴本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使听众在他的艺术空间中获得高远宏阔的境界和乐观昂扬的力量。他的作品多为主旋律的领唱,却丝毫不带生硬刻板的金属味。在歌唱祖国、赞美家园、评说世态、呵护人生的歌词作品中,他有意回避宏大的政治历史背景,而从通常为人们所忽视的生活细微处开掘,用高度概括浓缩、提升的戏剧性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未来与历史巧妙地勾连起来,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深奥的哲理性,又有人性的亲和力与艺术的美感效应。

乔羽之所以能将歌者、画家、哲人的气质、情怀和睿智集于一身,在艺术表现的青春世界中倾注思想深邃的斑斓情怀,得益于他开阔的审美视野、高远的思想追求、沉实的人生经验积累以及丰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乔羽对于个人情感的抒唱往往起始于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细节性体悟,进而上升为广泛的人生体验,这就使他的歌词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既是自我的又是大众的。正可谓是自我抒情与时代赞歌的协奏,个人心曲与大众心声的共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词人乔羽:青青世界与斑斓情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