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创作:编曲配器
流行音乐创作:编曲配器一.流行(摇滚)歌曲的结构
(以后流行和摇滚一起讲.因为这两种编配方法基本类似)
按声部分:(为歌曲划分声部是为了给乐器分类方便讲解各类乐器的配器法则)
1-流行音乐:
高音声部(木.电吉他键盘其他)
中音声部(木.电吉他键盘)
低音声部(电贝司)
节奏声部(架子鼓)
2-摇滚音乐:
高音声部(电吉他)
中音声部(电吉他)
低音声部(电贝司)
节奏声部(架子鼓)
*3-交响音乐:
高音声部(小提琴 竖琴 管.笛.钢琴. 其他```)
中音声部(中提琴)
低音声部(大提琴.低音提琴)
节奏声部(其他打击乐器)
问题:为什么流行音乐里低音声部要用摇滚电贝司而不用古典大提琴呢?
回答:因为电贝司有一个特点:强劲有力延时性长
电声乐器:电吉他电贝司 电子琴
按演奏方法:
1-主音乐器:电吉他木吉他钢琴(右手)电子琴(键盘类)电贝司(很少用)萨克斯等其他旋律性乐器
2-和声乐器:电吉他木吉他钢琴(左手)电子琴(键盘类)等和弦性乐器
3-低音乐器:电贝司
4-节奏乐器:架子鼓为主的敲击乐器
以上编配法看出:
在流行.摇滚中。
高音声部:又叫旋律声部.是音乐旋律所处的位置.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内容。
中音声部:又叫和声声部.是音乐中衬托.美化旋律的各种伴奏织体所处的位置。
低音声部:是伴奏部分低音所处的位置.该声部进行的原则是做有规律的运动。
节奏声部:是打击乐所处的位置. 起到引导歌曲节奏感觉和情绪变化.该声部音高横贯全部声部。
*在交响中。
中音声部以及各音声部基本进行于复调.在横向各自旋律性发展.在纵向则形成和声关系。
二.歌曲基本编配法则。
一歌曲的高声部编配:
概念:
Solo:(读:suo luo)主音.华彩。
<1>在流行歌曲术语中.Solo表示一段由主音乐器演奏的一段旋律(有时也可以是富有旋律感的和声进行)。
一般指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奏的明显的旋律部分。
*<2>在英语里. Solo表示独奏.也可以表示独奏曲.单独演奏。
*<3>在录音设备中S是Solo的意思,表示这一音轨单独放音。
歌曲中高声部的主要几种存在方式:
1-主旋律:这是歌曲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指人声演唱的旋律.主旋律基本决定歌曲的调性。
2-前奏.间奏.尾奏Solo:这里同样是给人很重要的感觉.主要是依靠高音旋律乐器演奏。
3-与主旋律形成的复调Solo:这种高音部旋律在与主旋律同时进行.基本控制在忽隐忽现的感觉。
4-插入(加花):这是歌曲在主旋律的乐句衔接空隙中加入少许的旋律,用来装饰和连接整个歌曲的旋律进行。
5-特殊效果装饰:少许音乐作品在歌曲中加入高音音符起到装饰作用.以获得特殊效果.但不形成旋律。
二歌曲的和声部编配:
概念:
和弦:按照和谐音程关系排列起来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同的音的结合。
(注意一种特殊和弦:摇滚电吉他的金属五和弦只有根音和五音两个音组成)。
和声进行:进行几个音组合成合音并使这些合音形成连续的进行(在流行歌曲中可理解为和弦进行)。
织体:理解为节奏型的基本筐架.(该词不常使用)。
歌曲中和声部的主要几种存在形式:
1-完整和弦:将和弦音同时奏响.这是种最常见的方式,在钢琴和吉他扫弦上最易见到。
2-分解和弦:将和弦音分解成一个个(或几个)的音轮流演奏.也是最常见的方式,在钢琴和吉他分解上最易见到。
3-不完整和弦:演奏和弦时省略部分和弦内音.以呼应歌曲的感情需要。
4-和弦外音:在演奏和弦的时候插入和弦外音.使和声形成旋律感.民谣风格的木吉他编配很多见。
5-和弦琶音:这种形式介于完整和弦和分解和弦之间.根据歌曲的感情需要给出一种渐慢结束的感觉.一般用在乐句结尾和歌曲结束。
在和声声部中.各种方式可以混合存在.不同的乐器则有不同的和声表达方式.在和声声部中.各种方式可以混合存在.不同的乐器则有不同的和声表达方式。
和声声部可以说是用来连接歌曲中高音和低音的.同时包含了高音和低音.也能形成旋律和夹带旋律.这是歌曲中最为复杂的部分。
三歌曲的低声部编配:
歌曲中低声部的主要几种存在方式:
1-以和声声部的和弦低音构成的低音:流畅.清澈.主要见于独奏曲.民谣风格等。
2-以电贝司演奏的低音:浑厚.有力.延时长.最多见。
3-以倍大提琴.大提琴演奏的低音:富有人性化.多见于交响乐。
歌曲中和声部的基本编配法则:
A-和弦根音:在歌曲中由电贝司弹奏该小节的和弦的根音.获得协和.浑厚的音响效果.和声功能明确.缺点在于根音反复弹奏使效果过于单调。
B-和弦内音:在歌曲中由电贝司弹奏该小节的和弦内音交替进行.可以使声部更具动感并且和谐。
C-旋律低音:在歌曲中由电贝司弹奏低音Solo或者在强拍根音后面插花来连接下一小节.一般演奏低音旋律的音阶位置
要比根音高一个八度。
D-特殊奏法:电贝司特殊弹奏方法.可用来敲打琴弦使其发音具有爆发力和强力度.敲打的音自然抢占重拍.可以自由选择音高.多见于摇滚.芬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