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佳人 发表于 2016-11-18 07:00:50

“阳光杯” 让纸上音符发声

第十二届中国-成都“阳光杯”(2016)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结束。与往届相比,今年参赛作品的数量继续增长,作品质量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

  评委说:国内作品重旋律国外作品重音色  

  “本届参赛的学生作品整体水平很好,作品风格多元化;从作曲技术来看,海内外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几乎没有差别。”本届赛事评委会主席由作曲家叶小纲担任,他介绍,组委会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乌克兰、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50余部,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了两轮审阅,遴选出7部等次奖作品和7部优秀奖作品。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评委高为杰表示,“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为国际、国内作曲专业学生提供了学术交流与增进友谊的平台。不少专业学生多次参加“阳光杯”比赛,在不断历练中走向成熟。本次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梁骞仁,其作品《安魂曲》曾获第十一届“阳光杯”作曲比赛三等奖;获得三等奖的美国密歇根大学周姝在国内就学期间曾数次参加“阳光杯”比赛并获奖。

  他总结,作为评委,一方面要考察参赛学生的专业作曲技术水准,另一方面要看其如何运用技术、将技术变成艺术,显示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即音乐才华。本届参赛的不少作品显露出较高的技术水准与音乐才华,比如,梁骞仁的《叹息》(笙和黑管、打击乐器以及倍大提琴),用音乐来表现叹息的各种各样的表情,技巧上主要运用了各自特别的滑音效果以及半虚半实的气声,有一种哀悼性的深刻情感;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钟金暹的《沉默之岛》(单簧管与倍大提琴二重奏)根据台湾作家的同名小说创作,前后呼应的结构以及两个乐器的互动与对话都很有意味,兼具故事性与思想性、哲理性。

  高为杰分析,从参赛作品中可以发现海内外教学方向与侧重点的不同——大陆地区的学生作品比较注重音调与旋律素材的探索,海外的学生作品更偏重于对新的音色、新的音响效果、新的演奏技法的探索与挖掘。他认为,音色的探索是无限的,这对我们国内的作曲教学有启发,我们中国民族音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可喜的是,不少国内的专业学生正在探索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比如,吴凡的《万物有灵论》采用了苗族的一种特殊的调式,用笙与弦乐四重奏营造了一种神秘、远古图腾的灵异气息,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快乐佳人 发表于 2016-11-18 07:01:05

学生说:赛场是第二课堂同辈给我新启发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四年级于璇的《刺》获得三等奖。他分析,这首作品使用了传统的结构,但他希望在音响上面做一些刺激,为了达到想要的音响效果,他在节奏上做了些处理,比如节奏有时很紧凑、有时很错位,钢琴一出来就很沉静地营造一个大的混响背景效果等等。“老师很尊重我自己的想法,也给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开始我写的很多音拉不出来或者在那个力度下不能作出相应的速度,通过与演奏员排练我学到很多东西。”

  “参加阳光杯作曲比赛是一次很好的和同辈交流的机会,让我能了解别人创作的是怎样的音乐,别人在表达自己心中的音乐时会用怎样的方法。”四川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本科五年级学生罗道荣辉的《泡沫》(为打击乐和弦乐而作)获得二等奖。他总结,在构思这首作品时主要考虑音色的变化——开始,音响由点状的打击乐音色和弦乐的长音构成,随后,用弓拉奏打击乐器或者用打击乐器演奏颤音来产生长线条的音响,用弓杆敲击弦乐器或用弓毛演奏急促的震音来产生点状的音响。创作期间,老师给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包括如何规范并且清晰地记谱、打击乐的乐器法等方面,对提升曲子的实际演奏效果很有帮助,他认为,通过写作这首作品积累了许多作曲经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阳光杯” 让纸上音符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