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之外的交流世界
言语之外的交流世界我在美国攻读硕士时曾在临床实习期间与一个6岁的男孩进行过一对一的音乐治疗。他罹患严重的自闭症,完全没有主动性的语言,而且肢体动作也比较怪异。在刚开始与他交往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我倾向于去关注他不正常的方面。
他只能保持很短时间的注意力,基本不能跟随指令。在治疗中我感觉我很难与他建立连接,这导致治疗过程进行得比较艰难。在第7次治疗中,我即兴唱他的名字,并在音乐中留出空间去等待他回应。他用跟我很相似的旋律唱“哦哦……”我又重复了一遍他的名字,他过了一段时间又用相似的方式回应了我一次。
我当时对治疗中发生的这件事并没有在意。过了几天,我把这段治疗录像给我的督导老师看。她说:“看,他在和你进行音乐上的互动。你们旋律的趋势很类似,而且他并没有在你演唱的同时发声。这说明他正在听你的音乐,并且有和你交流的愿望!”我恍然大悟:原来自闭症孩子看似不经意的发声中竟存在着如此丰富的交流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这个片段。有一天,我看到了一段妈妈与婴儿沟通的视频。他们虽然没有使用语言,但他们利用起伏的声调和语气,明显是在进行一种互动。这使我意识到,我的那个来访者和我当时就是在进行这种形式的交流。于是,我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文献研究。我发现很多理论家已经把母婴交流和音乐治疗中的即兴音乐交流进行了联系和对比。
人类在婴儿期就具有察觉这些音乐性元素中细微差别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的一种本能,有交流功能,并和我们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是人类所有非语言沟通的基础。理论家们把这种能力命名为“交流音乐性”。
研究表明,成年人语言交流的一个主要的功能是传达具体的信息。但母婴交流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它不传达具体的信息,交流中所运用的“文字”是节奏、音高和语气等富有音乐性的元素,交流者双方利用这些元素进行互动。人类在婴儿期就具有察觉这些音乐性元素中细微差别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的一种本能,有交流功能,并和我们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是人类所有非语言沟通的基础。理论家们把这种能力命名为“交流音乐性”。
综上所述,非语言交流能力和音乐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都来自同一个源头,它们都以“交流音乐性”为基础。而且来访者的即兴音乐中的交流性是与“交流音乐性”紧密相关的。所以,提高来访者音乐中的交流性便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交流音乐性”,从而我们可以推知,通过改变对来访者使用的音乐,使其变得交流性更强,我们实际上是在提高来访者的非语言交流能力的基础。
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很多种障碍都会导致非语言交流功能的损伤。针对交流的障碍,我们应该用一种能锻炼他们深层次交流能力的方法来改善,而不仅仅是改变他们的特定行为,因为对行为的改变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比如教自闭症的孩子见到他人应该给予对方一个拥抱。但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给予拥抱,拥抱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而通过音乐互动的方式,不仅孩子们的行为可能会有所改变,而且他们最缺乏的能力,也就是交流音乐性也能得到锻炼。
所以音乐不仅像很多人说的,只是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兴趣,帮助他们提高“其他能力”比如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等;交流音乐性本身作为一种能力也有它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想要提高来访者的交流音乐性,即兴的音乐互动是最好的方法。从这种意义上看,音乐治疗不仅是一种配合其他疗法的辅助手段,也是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音乐的改变也体现了人类深层次功能的改变,所以这个理论也可以成为以音乐本身的性质作为可行目标的音乐治疗种类的理论依托。 起初,非语言交流功能严重受损的来访者通常比较难察觉治疗师的音乐和他的音乐之间的关系。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过程,来访者逐渐能够发现这种联系,感受到治疗师的音乐。接下来来访者会慢慢开始在这种包容和理解的氛围下尝试与治疗师进行沟通。
交流音乐性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怎么具体体现呢?史瓦森(Trevarthen)和麦洛奇(Malloch)是两个音乐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交流音乐性是通过三个元素来体现出来的。这些元素分别是停顿(Pulse)、质量(Quality)以及叙述(Narrative)。停顿指的是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表示对方在倾听并且期待着你的表达。如果两个人互相没有所谓的“来往”,音乐中的交流性就小。质量指的是表达的轮廓,包括音色、力度、声调和音量等。叙述指的是一系列的停顿和质量的组合。
母婴互动和音乐互动两者都会运用上面提及的三个元素作为互动的材料,这些材料就像我们说话时所用的词。我们需要通过这种互动的“语法”把这些材料粘合起来,使他们有意义,变成一个“句子”。母婴互动有三种“句型”,分别是调和(Attune),对话(Dialoguing)和矫正(Regulating)。调和描绘了一个人感受到另外一个人的停顿、质量和叙述,并且把它反映在自己的行动中的现象。对话指的是两个人你来我往,你一句我一句地分别表达。矫正就是两个人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互相做细微的改变,然后两个人达到一致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治疗时能观察到由上面停顿,质量以及叙述三个元素参与的调和、对话以及矫正三个过程,我们就能判断两者的交流度较高。
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首先我们会注意来访者的非语言表达(不仅仅是他们的音乐,也包括他们的动作和状态等)中的停顿、质量以及叙述,并用音乐的方式去与他们调和。起初,非语言交流功能严重受损的来访者通常比较难察觉治疗师的音乐和他的音乐之间的关系。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过程,来访者逐渐能够发现这种联系,感受到治疗师的音乐。接下来来访者会慢慢开始在这种包容和理解的氛围下尝试与治疗师进行沟通。治疗师应及时抓住来访者的沟通尝试,把这些在萌芽中的沟通拓展成音乐,在音乐结构中互动,提高来访者演奏的音乐中的互动性,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来访者的交流音乐性。
当然用母婴互动理论解释音乐治疗的作用原理和方式在音乐治疗界中仍属于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许多理论还在完善的过程中。但一些包括鲁道夫-罗宾斯(Nordoff-Robbin)音乐治疗在内的音乐治疗流派已经开始积极运用母婴互动理论来作为它们理论的补充。音乐中的沟通性作为一个常见的治疗目标被很多治疗师们广泛地使用着。母婴互动理论不但能证明这个目标的合理性,而且也能为把音乐本身作为治疗目标提供理论依据。这个理论给非语言沟通障碍找到了一种理论上的解释,并且证明了音乐治疗对这种障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领域的专业文献中,有许多母婴互动理论以及其在音乐治疗中应用的细节,大家可以通过领略人类最初的沟通和人类最美的语言,也就是母婴互动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世界万物存在着的微妙联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