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鲜 发表于 2016-10-10 11:58:33

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一)

《浪子心声》
难分真与假 naan fan zan jyu gaa
人面多险诈 jaan min do him zaa
几许有共享荣华 gei heoi jau gung hoeng wing waa
檐畔水滴不分叉 jim pun seoi dik bat fan caa
无知井里蛙 mou zi zing leoi waa
徒望添声价 tou mong tim sing gaa
空得意目光如麻 hung dak yi mok gwong jyu maa
谁料金屋变败瓦 seoi liu gam uk bin baai ngaa
命里有时终须有 ming leoi jau si zung seoi jau
命里无时莫强求 ming leoi mou si mok koeng kau
雷声风雨打 leoi sing fung jyu daa
何用多惊怕 ho yung do ging paa
心公正白璧无瑕 sam gung zing baak bik mou haa
行善积德最乐也 hang sin zik dak zeoi lok jaa
命里有时终须有 ming leoi jau si zung seoi jau
命里无时莫强求 ming leoi mou si mok koeng kau
人比海里沙 yan bei hoi leoi saa
毋用多牵挂 mou yung do hin gwaa
君可见漫天落霞 gwan ho gin maan tin lok haa
名利息间似雾化 ming lei sik gaan ci mou faa
君可见漫天落霞 gwan ho gin maan tin lok haa
名利息间似雾化 ming lei sik gaan ci mou faa


提起香港流行歌曲,对大陆听众而言,印象最深的初次接触应该是电视剧《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里面的主题歌和插曲了,由于里面的歌曲大都是用粤语演唱的,因此,粤语流行歌曲,也就成了香港流行歌曲的代表风格了。
本文节选自朱耀伟先生《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一书的总论
香港流行歌词的历史变迁——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香港流行歌词的源流
香港流行曲出现至今不过半个世纪,而追溯其历史,也有如香港电影一样,是始自中国大陆流行曲的南移。1949年以后,上海的唱片工业南移到香港,香港流行曲才开始慢慢发展。因为当年留声机还是奢侈品,流行曲只属上流社会的小众玩意,并不真正“流行”。初期的香港流行曲也只是继承了中国大陆流行曲的发展,以国语时代曲为主(比方,五十年代的《丽的呼声》的时代曲节目,播的全是国语歌),而香港本土乐坛则只有粤曲,真正的地道粤语流行曲还未曾出现。据黄志华的考证,第一张打正“粤语时代曲”招牌的唱片要到1952年才正式面世,是周聪先生的作品。50年代的作品亦不乏广受欢迎者,如《飞哥跌落坑渠》(胡文森撰词)便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而词亦能反映当时西风东渐的情形:“飞哥跌落坑渠,飞女睇见流泪,似酱鸭臭腥攻鼻,飞女夹硬扶住佢......”虽然语言俚俗,这类作品也不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它们所表现出的草根性与从粤曲分化出来的词作(如《红烛泪》)的风格大大不同。然而,当时的香港人始终未有本地流行曲的意识(大概是因为在香港这片特殊的土地上,本土意识相当薄弱),因此50年代的香港乐坛始终仍是以国语时代曲为主,而粤语歌曲则只限于粤曲及从其衍生出来的作品。
               

6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较多人拥有收音机,时代曲遂开始较为流行,逐渐成为市民的主要消遣之一。流行乐坛的市场于是日渐扩阔,可惜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英语成为高级的象征,加上欧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努力建立文化符号崇拜,60年代的香港流行乐坛几乎全属欧西流行曲的天下。《飞哥跌落坑渠》中所抗拒的西风在60年代终于席卷香港流行乐坛,使香港本土歌手也以唱欧西流行曲为主(如Tedd Robin and the Playboys)。在欧西流行曲主宰了香港流行乐坛的情况下,中文流行曲的发展只能继续留存在“边缘”。而且陷进了不健康的二分法:源自粤剧及源自50年代反映时弊作品的两种词风。60年代的粤语时代曲慢慢形成了两个“顽固的传统”:雕红刻翠或粗鄙俚俗。这些粤语流行曲一直只能停留在“边缘”,虽间有如《一水隔天涯》(左几撰词)的广受欢迎,但始终无法变成主流。况且如《一水隔天涯》的词还是很典型的卿卿我我式的作品,无甚可观之处:“妹爱哥情重,哥爱妹风姿。为了心头愿,连理结双枝。只恨一水隔天涯,不知相会在何时......”及至60年代末期,一阵国语时代曲热潮从台湾席卷全港,当时的歌厅、夜总会尽是台湾歌星演唱国语时代曲,再加上国语电影亦主宰了当时的影坛,粤语流行曲更可说是销声匿迹,只有如《女杀手》般的电影插曲还算流行,但词的水准甚至比早期的粤语流行曲还要低俗。当然,70年代初期香港也不是没有受欢迎的粤语时代曲,比方,郑锦昌及丽莎的作品(如:苏翁撰词的《新禅院钟声》、《相思泪》等)便曾风行一时,但若论词风,主要只是继承了60年代的两大顽固传统,可说并无寸进。
         
            
70年代的词风转型
香港粤语流行曲的中兴(或可说是首次真正勃兴)还要待无线电视日渐成熟才出现。随着无线电视的发展,愈来愈多观众能享受免费的电视娱乐。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是香港首家以无线电视技术广播的电视台,初期还是以欧西配音片集为主,直至70年代制作才开始本地化。当时的电视剧集亦开始以主题曲作为宣传策略,而《啼笑因缘》(叶绍德撰词)的广受欢迎亦标志着以粤语流行曲配合剧集宣传的策略的成功,因而后来的电视剧集便广泛采用粤语流行曲作为推广。可幸《啼笑因缘》不是另一首只能掀起一阵子热潮的《一水隔天涯》,它终于能打开粤语流行曲全面发展的局面。当然,若论词的风格,《啼笑因缘》并未脱60年代的传统:“为怕哥你变咗心,情人泪满襟,爱因早种偏葬恨海里,离合一切皆有缘分......”《啼笑因缘》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作为词风上的兴革,而是在于它揭开了粤语流行曲在电视空间发展的新年代。自《啼笑因缘》开始,粤语流行曲渐渐为人重视,再加上许冠杰从电视转到电影发展后仍用粤语流行曲配合宣传,而且获得了神话式的成功,香港乐坛真正形成了以本土语言写成的粤语流行曲传统。
         
         
                                                                                                      
               
      
然而,许冠杰初期的作品仍是按两大传统为主(如“摇曳共对轻风飘”的《双星情歌》和“赢咗得餐笑,输咗唔驶庆”的《鬼马双星》)。真正的词风转型还是来自电视剧集带动的“新感性”。那时长篇电视剧几乎可说是街知巷闻,而这些以人生变换无常为主题的肥皂剧需要一些人生哲理词来配合剧情,因而便出现了黄霑的《狂潮》、《家变》、《强人》等一系列成功作品,为粤语流行曲注入了“生命意识”,开拓了新的论述向度。这股“生命意识”系列延展至电视剧以外的流行曲;比方,卢国沾的《每当变幻时》、《明日话今天》等人生哲理式作品亦曾红遍一时。而许氏兄弟的电影亦加入了如《天才白痴梦》、《浪子心声》等哲理歌曲。香港流行词作的关照方式再不限于替草根市民宣泄不满或卿卿我我的花前月下,而是能够直接探析人生,因而大大提高了流行词作的水平。
            
      
《狂潮》
是他也是你和我 同相亲相爱也相争
大家偶遇在人海 你我各留痕
几许欢与笑 多少爱和恨
那狂潮卷起 灿烂又缤纷
  
是苦也是甜美 人生的喜恶怎麼分
大家各自寻找 你我心中印
几许哭与叹 多少假与真
让狂潮起跌 混合爱和恨
  
是他也是你和我 同悲欢喜恶过一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