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隐喻
作为一种文化和经验的积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转化和再造似乎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必然选择,这种被视为“当下历史阶段中带有艺术史必然性的‘群体创作实践策略’”在强调艺术家自身个性风格和身份特征的同时,也映射出中国艺术家面对艺术多元化趋势、与西方文化中心对话与对抗的要求等问题的思索。8月27日在北京上演的一部魔幻诗剧《从前有座山》可以视为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尝试。创作的缘起源自创作者对古典诗歌重新解读的初衷。如何以戏剧来诠释古典诗歌中的精神世界,舞台作品究竟能重新赋予诗歌怎样的不同解读?这其中涉及了诸如具象与隐喻的矛盾等重要艺术命题。故事讲述了一个苦恼于每日背诵诗词的小女孩,在看似荒诞的梦境中遭遇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所描绘的不同意象。这些意象在剧中纷纷化为真实具象:山神代表五岳崇拜,水仙代表海渎文化,剑客代表侠客精神,杜丽娘则指向文人阶层的生活经验。梦境中所遭遇的一切也发生了颠倒的错位,原本能够与天对话的山神一改威严本色戏谑调侃,水神身着洋装一副欧洲古典女性形象唱着小花腔漫台闲逛,侠客挥剑起舞却与一群跳着芭蕾的孩童对吟,含蓄幽怨的杜丽娘与妖艳浓妆的盛装女互诉衷肠。被挪用的具象如同特定符号,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观念一一对应。同时,错位的美学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对意象具象化的挪用并列,无疑意在产生对比下的揭示与讽刺。
诗歌无疑是该剧的精神内核。如《礼记-乐记》所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该剧回归中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艺术观念,借用现代舞及先锋戏剧中的肢体表演与现代吟诵、唱赋相结合的方式,将古典诗词中的多重意象分解、重构,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现代舞台艺术形式。 如何使得音乐与舞蹈、文学完美结合是创作中的一个难点。与错位的隐喻相对,该剧音乐的创作也呈现出反差美学观念。一端是全盘摒弃了古琴、萧、笛等中国传统乐器,转向对现代环境音效的青睐;另一端转而对以笛、胡琴、三弦传统伴奏形式的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曲牌唱段的完整截取。
剧场性观赏的无限可能性与写实派的生活表现观念截然不同。幻想,从来都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天马行空。打破传统,突破不同以往的文化认知,也许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天性。然而,“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是因为它是艺术”。从这个层面看来,《从前有个山》算不上一次非常成功的创作尝试,但却真实地映射出当下舞台艺术创作的观念变化。
“观念是艺术的发动机”,融合了多媒体视觉效果和先锋戏剧元素的舞台表现方式为我们重新解读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当然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观念问题。因为古典诗歌属于过去,而艺术观念却映射当代。透过创作我们得以了解当代艺术家的思想状态及其文化观念,这也是我们还愿意走进剧场的真实原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