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歌舞剧《走婚》 摩梭习俗的流动画卷
花灯歌舞剧《走婚》 摩梭习俗的流动画卷生活在美丽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曾通过诗歌、小说、影视剧等艺术形式,被广为流传。日前,由云南省花灯剧院创作演出的花灯歌舞剧《走婚》在北京评剧大剧院上演,这部以戏剧形式表现“走婚”习俗的剧目让不少观众感叹,90分钟美轮美奂的演出,仿佛欣赏了摩梭人生活习俗的流动画卷。
花灯歌舞剧《走婚》的故事并不复杂——通过描绘摩梭姑娘娜卓玛和汉族赶马人大拉七、摩梭小伙多吉前后发生的两段爱情,艺术地诠释了摩梭走婚文化和爱情观点。难能可贵的是《走婚》对于少数民族题材和花灯艺术的实验和探索。正如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黄绍成所言,这是一次“在继承云南花灯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开辟新路子、攻占新市场的创作”。
创作之初,云南省花灯剧院就为《走婚》定下了目标——“演得成、传得开、留得住”。为此,在立足本院创作团队的基础上,云南省花灯剧院采取了“强强联合”的创作模式:由国家一级导演孙晋昆、金立敏执导,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颜全毅、云南剧作家马良华、云南省花灯剧院青年编剧温丹担任编剧,国家一级作曲李明担任作曲,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边文彤为舞美设计,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邢辛为灯光设计,黄绍成、李丹瑜、杨延峰3位国家一级演员领衔主演。
创作过程中,剧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次前往泸沽湖采风,搜集素材,体验生活,与摩梭群众深入交流,并聘请摩梭学者拉木-嘎土萨和摩梭学会会长曹建平担任民族顾问。 在一点点触摸神秘的摩梭文化后,颜全毅提出,《走婚》应该是一部“不猎奇、不炫怪,展现摩梭文化灵魂的有质感的作品”。为此,他不仅虚构了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也放弃了戏曲惯有的封闭式结构,代之以开放性的结局。“不做出任何评判,或许会给观众带来解读的惶惑和谬反。但是,我坚持认为,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多样性,当我们触碰来自遥远地方的走婚制度时,又何必着急用习以惯之的心理去进行臧否?”在颜全毅设计的结尾中,大拉七唱着歌离开了泸沽湖,离开了他心爱的姑娘,偶然交织的线条,最终在文化差异面前自然平行分散。
“《走婚》是花灯歌舞剧,而作为工作几十年的老花灯工作者的本剧导演和作曲告诉我,这次他们想探索得远一些,让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题材尝试歌舞剧、音乐剧的方式,想看看花灯能走多远。”颜全毅感佩于“花灯人”的勇气,在剧本创作中大量采用了歌舞剧的写法。
当然,《走婚》的探索远不止于此:诗化的舞台语言、独特的心理场景切换、舞台多时空并存和蒙太奇手法的借鉴,都大大增强了剧目的节奏感;原创音乐和唱腔充分吸收摩梭音乐元素,结合花灯的曲调,使用交响乐配器,成为花灯戏剧音乐的重大革新。
2013年12月,《走婚》甫一亮相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令演出市场惊艳,并屡屡获奖:云南省第十二届新剧目展演新剧目综合大奖、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展演优秀展演剧目、云南省文化精品奖、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
“剧目创作出来,是要给观众看的。所以《走婚》首演后,我们坚持以院线联盟售票的方式进行巡演,通过商演的票房,测试观众的接受度。”据孙晋昆介绍,近3年时间,《走婚》历经多次云南省内巡演和3次全国巡演,足迹遍及北京、成都、柳州等城市,观众达6万人次,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此次在北京演出,演出票于开演前一周就已售罄。
北京演出结束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文艺评论基地专门为《走婚》举行了研讨会。会上,业内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走婚》不仅鲜活地展现了摩梭人的生命状态和情怀,更让花灯艺术呈现出青春时尚的风采,这样的有益尝试对于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