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功出色,更要演技了得
歌剧排练场上,一位很年轻的歌剧演员动情歌唱,经过严格声乐训练的嗓音无可挑剔,而一旁的导演急得跳脚:“走啊走啊,赶紧动起来,还没走到位置上呢!”一会儿又喊:“不要乱动,不要自己多加动作!”虽然还一直在唱,可演员眼神越来越疑惑,脸上似乎明显写着“怎么演”的大问号。与话剧演员、戏曲演员相比,国内歌剧演员的成长轨迹更多是一部声乐学习史,表演课、形体课在学校时虽然都有开设,但无论数量还是强度都不足以应对真正歌剧舞台上的需要,更多需要演员自己的琢磨、体会与用心。针对目前许多年轻歌剧演员“唱功好、表演弱”的现象,记者特意采访了几位近年在中外歌剧中都有亮眼表现的歌剧演员,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表演经”。
演唱与表演动作“严丝合缝”
出演《弄臣》、《爱之甘醇》、《原野》、《日出》等多部中外歌剧的青年男高音薛皓垠认为,歌剧演员的表演,就是要配合音乐,准确呈现导演的意图,包括导演要求的调度、情绪等。歌剧舞台与戏剧舞台相比更大,人物在舞台中央会显得很小,所以歌剧演员的表情和动作需要夸张,这样观众才能看得更清楚。他说,歌剧演员表演最难的是和音乐的配合,演员首先要唱得好,把声音透过乐队传出去,又要在歌唱、配合乐队、看指挥的同时,把表演放在其中,让观众相信此情此景的真实性。与话剧表演、电视表演可以通过其他小细节“补救”的门道不同,歌剧表演的特别之处在于音乐不可以重来,所以表演也是一瞬间的事情,转瞬即逝。所以很多歌剧演员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如何兼顾、如何平衡是最难的。多部歌剧下来,薛皓垠自己琢磨了一个表演的“小秘诀”:强迫自己相信人物角色在当时的情绪,譬如《波西米亚人》中,咪咪死去时,饰演男主角的话就要给自己设定一种情绪,相信这是最爱的人死在自己的怀里,而且这种相信要是真的,不能是假的。 剧本、人物、对手戏,皆要读懂
熟读剧本是有经验的歌剧演员在排练前、演出前必做的功课。青年女高音柯绿娃表示,读好剧本是演好歌剧的第一步,这样所有的表现、肢体语言才能合情合理。原创歌剧《日出》中的“胡四”让圈内人和普通观众都对高男高音肖玛的表现大为赞叹。肖玛每次出演歌剧都会先做两个功课:熟读乐谱、研读剧本,严格按照乐谱熟悉音乐部分的音准节奏风格等。人物的塑造要以导演的要求或剧本的注解为依据,唱的时候把导演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他说,对剧本的熟悉可以帮助演员建立一个初步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关系理解,这是演员的初步二度创作,排练的时候与导演、其他歌剧演员一起合作,是升华了的二度创作。
柯绿娃说,有时候观众在看国内歌剧演员演西方歌剧时,会明显感觉就是一群中国人在演,这其实是演员做得不够。中国人的情感表达、言语表达、礼仪礼节与西方人都不尽相同,要演好西方歌剧,就要了解西方人的表情、肢体动作及礼仪特点,如平时可以多看一些国外的电影,或是亲自与国外的朋友交流,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等。许多西方歌剧作品都是一两百年之前的故事,当时场景的还原其实是蕴含在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中的,譬如男士击剑拿枪的动作、决斗的方式,女士行礼的方式等都具有时代特点,需要演员耐心用心去研究。现在很多演员不会花时间在这上面,然而舞台会放大所有的一切,如果演员不用心的话,观众其实是看得很清楚的。
柯绿娃还强调演唱和表演时要注意戏的连贯性。歌剧演员不仅要唱好自己的唱段,还要了解和你演对手戏的人唱的是什么。有的演员只在自己的部分出戏入戏,完全不顾演对手戏的演员在演什么,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反复磨合重排练,熟知舞台
肖玛始终认为,音乐形象和人物形象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歌剧人物,作曲家为人物赋予不同的音乐性格,而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是音乐性格、剧本性格和歌剧演员自己性格的“三位一体”。剧本的注解、导演的理解、演员自己对作品做的功课在排练时相互磨合组成了歌剧人物的塑造。排练前的功课是分散的、自我的,排练是把歌剧音乐和表演“整合”的过程。
分析舞台也是肖玛的一个重要经验,从舞台形状、大小的不同,到不同导演对舞台调度的不同要求,他观察的都非常用心。他说,把握好舞台上的“度”,对演员而言十分重要,哪些戏是主戏、哪些是过场,一定要分清。“舞台上,一双鞋子都很重要,如果鞋子不合适,表演的节奏就会被打乱。”一向细心的肖玛认真地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