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xin 发表于 2016-8-14 09:53:31

重复与模仿,不是“新歌声”

《中国好声音》第五季于2016年夏天登陆浙江卫视,节目通过名字的更改而改变了身份,从“好声音”到“新歌声”的转变一下子将其由引进版的节目升格为自我原创。节目组一再宣称该档节目的原创性,在节目中也时不时将这一理念直白地表达出来,但节目实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模仿。恰好是这档标榜原创的节目,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原创力的匮乏。

  一是音乐类电视节目本身原创性的缺乏。中国几乎所有的综艺节目都直接从国外搬进来。《超级女声》源自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中国好声音》源自荷兰著名电视节目《荷兰之声》, 《我是歌手》源自韩国MBC电视台顶级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蒙面歌王》源自韩国MBC打造的音乐真人秀节目《蒙面歌王》。后来蜂拥而至的各档节目也或多或少有借鉴他人之嫌。

  《中国新歌声》依然采用《中国好声音》的模式,却标榜自我原创,这并没有扭转创新匮乏局面,反而凸显了版权意识的缺乏。名称虽然变了,却换汤没换药。陷入版权风波之后,节目一再搁浅。聪明的节目组反而与原引进方彻底决裂,标榜原创。从新一季起,节目不再引进版权,节目标榜原创,但原创在哪?导师还是那几个,那英、周杰伦、汪峰、庾澄庆;玩法没有变,四位导师将继续上演学员争夺战;游戏规则没变,依然是选手之间的PK;具体操作也和前几季一样,导师通过盲选选择自己心仪的学员组成战队,并带领自己的战队进行战队内和战队间关于音乐的对抗。故事依然是卖点,歌手们继续诉说着家人们的牵挂与寄托。就连广告植入的疯狂劲也没有变,最后一位学员选则导师插入了三段广告。

  节目的核心元素一样也没有变,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的确有所不同,《中国新歌声》 LOGO设计(原版的LOGO设计最醒目的是话筒,声音当然与话筒联系在一起,新版的LOGO手举着五个五角星让人一头雾水)、导师座次、片头曲和导师的坐椅都有所改变,但这些改变反而让人云里雾里,丧失了原本的味道,显得不伦不类。况且,细节上的不同只算是节目的正常创新,细节层面每一季都有不同。就凭这些细节的变化就能说是原创?转椅换成“过山车”不是真正的创新,片头曲换了也不是创新,主持人换了、赞助商换了也不是真正的创新。最重要的是,没有一点创新是和音乐有关的,“转椅子”肯定学员和“导师战车”冲向舞台对音乐本身有什么不同?

  国外正是重视版权保护才使得音乐产业不断发展,中国的音乐节目才会完全依靠引进国外模式来发展,《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蒙面歌王》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节目。国内也有诸多尝试,但是并没有获得成功。讽刺的是,通过引进国外的节目使得中国的电视节目刚有一点起色的时候,却由于版权纠纷,导致节目陷入“改头换面”又无法全面创新的境地。

  二是选手构成凸显了原创人才的匮乏。参赛选手大都是选秀专业户,整天游走在各大选秀节目。《好声音》一直在制造一种从草根到明星的幻象,但是其实歌手们大都有一定的底子,《中国新歌声》更为明显,不少选手已经是选秀专业户了,如第一期第二位选手白若溪已经翻唱过不少歌曲,自己也出过专辑,甚至还登上过央视舞台,在圈内小有名气。第三位选手是民谣乐队衣湿乐队的主唱,已经发行过三张专辑,在民谣圈有一定影响。但节目组完全撇开这些不谈,明显是在强行表演草根崛起的神话。选手们当然还在憧憬着成名后的无限荣光,而观众们大都已经看穿了这种梦想的虚幻与缥缈。《中国新歌声》有不少海外华裔选手参赛,一方面是节目组彰显节目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正说明这些选秀专业户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选手的匮乏从2015年播出的《我是歌手》也体现出来, 《我是歌手》第三季的歌手已经显出颓势,这一季中出现的歌手虽然代表了当今流行乐坛的中坚力量,但在孙楠与胡彦斌同时出现之际已经暗含了此类比赛的颓势。二人在2014年的《全能星战》中已是对手,最终胡彦斌力压孙楠夺冠,这次又同时在《我是歌手》中出现,带给观众歌手后继无人的感受。

  再从选手们的音乐才能来看,选手们主要依靠翻唱他人歌曲。这种投机取巧的模式从根本上是不利于流行音乐的发展。很多选秀歌手凭借一两首翻唱歌曲成名,此后以此为看家本领,在各种场合演唱。诚然,中国的流行歌曲鲜有严格意义上的唱作人,大多数歌手都是唱别人写的歌,但是这更加剧了原创的匮乏。而且很多改编和翻唱已经完全不遵循原唱了,虽然创新没有设限的必要,但盲目改编不是长久之计。正如后来不再参加好声音导师阵容的歌手刘欢所言,满城好声音,难觅好歌曲。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第一季第一期最后一位上场学员上台讲述自己来参加节目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声音,证明街边很多卖唱的放的那些录音都是他唱的,街边卖唱的是在偷他的歌,他如此看重版权,可这些歌曲并没有哪一首是自己的作品,他也是翻唱而来。他和街边卖唱的有什么本质区别,他又是凭着什么样的自信在指责其他人呢?

  原创的音乐才是音乐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而不是一群千奇百怪的嗓音。即便是好嗓子也越来越稀缺,《中国新歌声》第一期已经减少到了6名选手,而第一季《好声音》的选手有10位,差不多缩水一半,整个节目音乐的比重在不断缩水,大部分时间是选手讲故事、导师们“哄抢”学员。留给音乐的时间不多,真正的音乐反而成了配角。

  三是整个选秀节目内容千篇一律凸显原创的匮乏。从整个音乐娱乐节目内容构成来看,原创的匮乏更是达到登峰造极。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成为电视选秀节目的风向标,吸引各个电视台竞相效仿。众多的电视台跟风,一时间选秀声四起。很多网络平台也加入此行列。这些节目不管质量如何,只是当他们涌入观众的视线时,观众就会觉得这样的选秀节目不再新奇。这种盲目跟风非但没有让观众觉得眼前一亮,反而加深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当中国观众发现满屏都是电视音乐选秀的时候也就丝毫提不起兴趣来了。这种霰弹搬的节目冲击彻底粉碎了观众的好奇心理,节目司空见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虽然各档节目都挖空心思制造看点,但是无差异重复使得节目一片雷同。

  几十家电视台一窝蜂搞这样的节目,都是在缤纷绚丽的外衣下进行俗套的重复。都要标榜真人秀,都要PK,都要现场观众的互动,投票、抉择。不断翻新的游戏花样与规则,实则是单一模式重复。更为主要的是,这种从国外整体引进的节目模式,本身就是模仿,这种模仿之路还能走多远?

  流行音乐是标准化的生产,无差异的后果就是同质化,平面化。流行音乐本身就是无差异重复的产物,其标准化是市场控制的结果。当某一首流行歌曲获得巨大成功,成百上千模仿它的其他歌曲就会出现。最成功的音乐类型,包括其元素之间的比率都会被模仿,最终被标准化和程式化。在文化工业时代,如果不遵从这些游戏规则便会被排斥在外。在竞争过程中,真正有个性的音乐创新既不受文化工业鼓励,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与之相关的节目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中国新歌声》等节目将流行音乐的伪个性化与音乐娱乐节目的伪创新显露无遗。

  笔者丝毫没有贬低任何一种文化产品或者任何一个受众的意思,对娱乐音乐而言,存在即合理。这不是文化民粹主义心理在作祟,而是作为一名研究者,需要找到研究对象背后的东西,这一点十分重要。但我们不应当对音乐发展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而应该对此进行深刻探讨,将音乐节目与流行音乐的发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难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复与模仿,不是“新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