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app 发表于 2016-8-10 08:38:28

雪青;少女旧事堪凄凉(1931-1939)

童年的故事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在爱玲的心中,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便是父母一阵争吵后,父亲躺在烟榻上袅袅升起的烟圈和母亲含恨远游欧洲时默默离去的背影……?

  这时候,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爱玲从黄氏小学毕业后,进入了著名的圣玛丽亚女校。这是一所有着50年历史的美国教会女中。学校中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以有机会到英美的名牌大学去深造。?

  与其它教会学校一样,圣校也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的西洋淑女的贵族学校。因为毕业生出去后,会成为政界、商界要员的太太,会成为交际场上的明星,会远涉重洋去进一步接受洋式的教育。?

  爱玲穿的衣服是灰暗的,破旧的。后来,爱玲的继母曾带来两箱旧衣服给她。继母说自己的衣服“料子都是很好的”,但事实上连领口都磨破了。爱玲永远都不会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在这个时髦欧化的学校里,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孩子中间,爱玲感到了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悲哀与落寞。年纪轻轻的她,反而有了一种垂垂老矣的感叹:“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张爱玲:《迟暮》,《张爱玲文集》第4卷,P.1。?

  然而,爱玲在中文写作方面的才华却显露出来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新来的国文部主任汪宏声先生。爱玲自己也说过:“中学时代的先生我最喜欢的一个是汪宏声先生,教授法新颖,人又是非常好的。”张爱玲:《我最喜欢的先生》,《语林》1卷2期,1945年1月25日出版。?

  汪先生任事后,除了将课程大加改订外,更在图书馆添置了大量中国书报杂志,奖励课外阅读,一方面努力为学生争取用本国语言文字发表的机会与活动。在第一期作文课上,汪先生就在黑板上用潇洒的粉笔字写下两个题目:《学艺叙》、《幕前人语》。?

  下面的学生一阵窃窃私语,也许,做惯了“准八股文”的她们,于此是感到特别新鲜的。?

  “诸位都在学习钢琴与唱歌,‘学艺叙’就是叫你们把习琴习唱的经过与感想写下来;‘幕前人语’即是影评,请把你们看电影后的感受写出来。当然,你们如自己另有愿意发表的思想,尽不妨自由命题,应用任何体裁。”?

  汪先生这种新颖的命题法显然令大家大开眼界。接下来,每人不免一番皱眉苦吟,一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样子。下课铃响,作文簿一本本交上来。批阅的结果,大部分是短短二三百字,似通非通,成绩果然如汪先生预料中的糟糕。他发现,这些女学生行文最大症结在于只知道作文乃是在数十分钟内将三数百字联将起来交卷完事,而不知思想为何物,更不知思想应如何发挥。突然,犹如眼前一亮,一本文卷却引起了汪先生的注意,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这是仅有的自己命名的文卷,题目《看云》。虽说夹了几个别字,却写得神情潇洒,词藻瑰丽。题下的署名便是张爱玲。?

 

audioapp 发表于 2016-8-10 08:38:58

  张爱玲由此便引起了汪先生的特别注意。可不知这个“张爱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那时候,汪先生上课还不到两星期,点名册上的姓名十之八九还不能与面貌联系起来,所以也不知张爱玲是瘦是胖是俊是俏。?

  发还文卷的那一天,汪先生挨卷唱名,学生依次上讲台领卷。?

  “张爱玲!”汪先生格外留意。?

  教室最后一排最末一个座位上站起一位瘦骨嶙峋的少女来,不像绝大多数女生那样烫发,衣饰也并不入时——那时风行窄袖旗袍,而她穿的则是宽袖——走上讲台来的时候,表情颇为板滞。?

  汪先生向全班同学朗读了一遍,并竭力赞美她文章写得好。??

  汪先生对爱玲《看云》一文的那番指示性的话,收到了颇为良好的效果。学生自己命题的作文渐渐多了,内容与形式都渐渐丰富起来了。交上来的文卷没有准八股了。除了小品文外,也有小说、诗歌,甚至于剧本。可是爱玲却仍旧保持着她一贯沉默的态度,文章虽然还是绚烂瑰丽的文章,却总是缺少热情。?

  在此之前,爱玲已在圣玛丽亚女校年刊《凤藻》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包括用英文撰写的两篇小品文《牧羊者素描》和《心愿》。这些可算是张爱玲写作生涯中最早期的一部分作品。其中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于1932年《凤藻》总第12期,编者特地说明作者还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不幸的她》写年轻、孤傲而爱自由的“她”为追寻独立自主的生活四处飘泊;而“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友情的依恋,更是写得如泣如诉,忧郁缠绵的笔调中透露出少女张爱玲的早慧和敏感。此处研究成果参阅陈子善:《天才的起步——略谈张家玲的处女作〈不幸的她〉》,《作别张爱玲》,P.2,文汇出版社。

  散文《迟暮》发表在1933年刊上。?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张爱玲《迟暮》,《张爱玲文集》第4卷,P.2。??

  这样的文字出自一个12岁的女孩子之手,情感的苍桑,文笔的涩重,多少显得有些让人吃惊。在我看来,这个“迟暮美人”当是指爱玲的母亲。母亲在爱玲小小的心中,一直带着一种美丽眩目的浪漫主义色彩。作为女儿,聪慧的爱玲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母亲“海外壮游”、“长啸高谈”的豪情背后,那丝丝缕缕的无奈与孤独,以及年华老去,美人迟暮的万般无奈。清夜闻钟,红楼一梦,岁月匆匆,回首已然是一生。?她在《凤藻》1936年刊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叫《秋雨》。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惟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张爱玲:《秋雨》,《张爱玲文集》,第4卷,P.3-P.4。??

  在张爱玲的眼底,世界是肮脏的,沉闷的,充溢着一种腐朽的气息。也许,这就像是她那个梦魇般的“家”。?

  在1937年的《凤藻》上,她发表的是一篇《论卡通画之前途》。??

  卡通的价值决不在电影之下。如果电影是文学的小妹妹,那么卡通便是二十世纪女神新赐予文艺的另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妹妹了。我们应当用全力去培植她,给人类的艺术发达史上再添上灿烂光明的一页。张爱玲:《论卡通画之前途》,《张爱玲文集》第4卷,P.9-P.10。??

  爱玲的预言真是准确。难道她想象得到世纪末影坛上卡通片《花木兰》、《大闹天宫》所引起的轰动,以及孩子们乃至大人们对“卡通”的痴迷吗??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中文写作的热情,提高写作水平,汪宏声先生利用一个课外活动名叫国光会的组织,发动出版一种32开的小型刊物,题名曰《国光》。理想中的编者当然应该是张爱玲,可是她对这些活动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只答应给刊物投稿。张爱玲在《国光》上发表的作品主要是两篇小说:《牛》和《霸王别姬》。?《牛》是一篇农村题材的作品。她写的是一对普通贫穷的禄兴夫妇是怎样逐渐失去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先是他们家的“一头壮牛”活活给牵走了,再是禄兴娘子的“亮晶晶的银簪子”被卖掉了,接着禄兴为了借牛又卖掉了娘子“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两只小鸡,最后禄兴自己也被牛抵死了。小说最后,失去了一切珍贵东西的禄兴娘子“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张爱玲:《牛》,《张爱玲》第1卷,P.4-P.5。?

  张爱玲其实并没有农村底层生活的经验,但这篇文章却写得悲哀动人,让我们为文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深深叹息。也许“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爱玲是在以其城市“底层人”的遭遇去揣测农村人的遭遇,不由得入木三分。?另一篇小说是《霸王别姬》。大概是汪先生在课上介绍历史小品之后根据《项羽本纪》写的,其行文技巧之成熟,使全校师生为之吃惊。汪先生上课时大加赞赏,说爱玲的《霸王别姬》与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比较,简直可以说一声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好好珍惜,继续努力,将来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霸王别姬》有一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味道。其中的虞姬是一个有现代觉醒女性意识的人。虽然虞姬对项羽而言,“十余年来,她以他的壮志为她的壮志,她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她仅仅是他的高吭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声,渐渐轻下去,终于死寂了。”然而,虞姬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不管项王是否成功,她都不可避免地成为“附属品”。?

  她想象着:“——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妆,整日关在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的寂寞。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于是其他的数不清的灿烂的流星飞进他和她享有的天宇,隔绝了她十余年来沐浴着的阳光。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当她结束了她这为了他而活着的生命的时候,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淑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个殉葬的奴隶。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张爱玲:《霸王别姬》,《张爱玲文集》第1卷,P.8-P.9。

  但是,虞姬最终却做了一件自己决定做的事,虽然她为此负出了生命的代价。??

  “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项羽冲过去托住她的腰,她的手还紧紧抓着那镶金的刀柄,项羽俯下他的含泪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紧紧瞅着她。她张开她的眼,然后,仿佛受不住这样强烈的阳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们。项羽把耳朵凑到她的颤动的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所不懂的话:?‘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张爱玲:《霸王别姬》,《张爱玲文集》第1卷,P.12。??

  是的,这一句话是项王所不懂的。也许,在传统的中国京剧舞台上,我们会更多的把虞姬的死看作是有些“殉情”的悲壮色彩。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虞姬的死更多的是为了体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性色彩。这是一个清醒、自尊的女性形象。而这种独立、自主的女性性格也正是爱玲一生所追求的。?

  可是张爱玲不因了汪先生的鼓励而有所奋勉。她一贯地懒惰,还是什么都“我忘了”!有一次张爱玲欠交了一期作文,汪先生催她,她说“我——”,汪先生不等她说下去,便接着说“——忘啦!”爱玲笑了笑,隔不多久,她交来一篇。原来就是这《霸王别姬》的上半篇。她还要把一篇充作两期作文。?在汪先生的努力下,不到一年,圣校就产生了浓厚的文艺空气。国文不再被学生们轻视。那时上海的话剧运动开始蓬勃起来,汪先生还率领学生在卡尔登参观了几次中旅的公演,并在校内组织了剧团,举行了数度盛大的公演。《国光》杂志还是继续出版,爱玲的投稿很少,虽然汪先生常加鼓励,爱玲都是以“我忘啦”了之。?可是,有一件事却显示了爱玲的幽默才能。有一回,汪先生收到两首不署真实姓名的打油诗。??

  其一?

  橙黄眼镜翠蓝袍,步步摆来步步摇,?

  师母裁来衣料省,领头只有一分高。??

  其二?

  夫子善催眼,嘘嘘莫闹喧,?

  手袖当堂坐,白眼望青天。

  汪先生知道投稿者是张爱玲,诗讽刺的是两位男老师。足可见爱玲性格中的那种反叛精神。汪先生认为圣校校规严肃,空气沉闷,用少许风趣来调剂一下,至少是无害的,于是毅然地准许刊登出来。第一首诗嘲讽的对象是姜适君先生。姜先生一向为人随和,认为小诗谑而不虐,无伤大雅,因此一笑置之。第二首诗也许写得稍许刻薄了一些,这位先生不大以为然,他气愤地向美国校长告发,校长便请汪先生和编者谢振同学前去问话,并且定夺了三个办法:其一,由汪先生和编者向该先生书面道歉;其二,《国光》停办;其三,张爱玲不准毕业。汪先生为息事宁人起见,采取了第一个办法。该先生也自知太认真,有伤和气,遂以“算啦,算啦”了事。?在当时的圣玛丽亚女校,钢琴与唱歌,是作为重要的功课来学的。

  ?然而,爱玲进了圣玛丽亚女校后,却慢慢对钢琴和音乐失去了兴趣。圣校的教琴先生经常生气,把琴谱往地上一掼,一掌打在手背上,把她的手横扫到钢琴盖上去,砸得骨节震痛。越打就越是偷懒,爱玲逐渐对钢琴失去兴趣,应当练琴的时候,也就坐在琴背后的地板上看小说。教琴先生结婚之后,脾气好了许多。而且,她搽的粉不是涂在脸上——离着脸总有一寸远。松松的包着一层白粉,有时候她还主动跟爱玲打招呼:“你早!”但是,爱玲还是觉得害怕,每次上课之前立在琴房门口等着铃响,总是浑身发抖。钢琴课对她来说,不再如童年时那样充满温馨浪漫的色彩,而是成了一种“酷刑”,一种“炼狱”。?

  爱玲却一直保持着对绘画的兴趣。这也许是受了母亲的遗传吧。她对颜色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她欣赏古人对颜色的参差对照: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刚上中学的时候,她的一张漫画被《大美晚报》发表了,得到5元钱的稿费,这也是她得到的第一笔稿酬。她马上用它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母亲怪她没有把这张钞票留着作个纪念。她写的《论卡通画之前途》一文,颇有见地,也许那时候,爱玲还在梦想着当一位卡通设计师呢!在那些个上课的日子里,爱玲总是坐在教室角落的位置里。她总是心不在焉地随手画着画。有时候,是上课老师的素描,有时候是她见到过的另一些人和事。她就常常用这种方法来打发上课的时光。那时候,教室里挂着一张《蒙娜·丽莎》的画,爱玲上课有时走神,就瞅着这幅画发呆。先生曾经告诉她们:“注意那女人脸上的奇异的微笑。”那的确是使人疑惑不解的美丽恍惚的笑,你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人们努力注意之际也滑了开去。使人无缘无故觉得失望。爱玲并不相信先生对“蒙娜·丽莎”微笑的解释。而且自己想象着:“也许她想起她的小孩今天早晨说的那句聪明的话——真是什么都懂得呢——到八月里才满四岁——就这样笑了起来,但又矜持着,因为画师在替她画像,贵妇人的笑是不作兴露牙齿的。”在张爱玲的想象里,这位佛罗伦萨贵妇人是一位温柔可亲的母亲。她的想象倒确实是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艺术精神。?

  爱玲上中学后,就很少回家。只是偶尔,她会去姑姑那里,有一个凉爽的夏夜,在小阳台上,姑姑把爱玲父亲又要结婚的消息告诉了她。爱玲的心猛得抽紧了。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凄凉与惶恐。看过了那么多关于“后母”的小说,爱玲没有想到,有一天,这种命运竟会应在自己身上。爱玲无力而茫然地靠在阳台的栏杆上,下面是繁华大上海的夜,霓虹灯璀璨如白昼。爱玲心里只有一个迫切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她恨不得那个女人就在眼前,她一定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然而,不管她是多么不愿意,继母还是在1934年进了张家。后母是前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的女儿。这位“大家闺秀”可没有一点儿的闺秀气,倒有着人们想象中一般后母所共有的阴险狠毒。据说,孙宝琦在北洋政府里“官声”不好。他膝下有8男16女。妻女全都染上了“阿芙蓉癖”。她继母还是陆小曼的好友,两人都是吞云吐雾的芙蓉仙子。婚后,继母的床头就挂着陆小曼画的油画瓶花。?

audioapp 发表于 2016-8-10 08:41:22

  父亲再婚之后,爱玲一家就搬回到麦根路别墅去了。爱玲就是在那里出生的。那是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本来就是张家的产业。爱玲很少回家,见到后母,也就打声招呼,偶尔也会说一两句家常话。爱玲是痛恨这种冷漠的母女关系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心与心之间的鸿沟是很难填平的。是的,她不喜欢呆在那个家里。在那一砖一瓦之间,有着这个曾经荣光、显赫的家族太多的回忆,就像那重重叠叠复印的老照片。整个的空气也是模模糊糊的,让人无端地产生一种虚无感。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着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而在阴暗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听得见电车的铃与大减价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吹打着“苏三不要哭”,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

  1937年夏,张爱玲从圣玛丽亚女校毕业。再隔一年,圣校假座贝当路美国礼拜堂举行毕业典礼。爱玲的中学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她自己说:“中学时代是不愉快的。”

  二?

  张爱玲中学毕业的那年,母亲回国来了。中年的母亲风韵犹存,美人迟暮,又经了多年欧风美雨的熏陶,更显出一种动人的风致。那一次,母亲还带了美国男友同行。他是个生意人,40多岁,长得英俊潇洒。母亲回国是为了爱玲出国留学的事。她曾托人约爱玲的父亲谈判该事,张廷重却避而不见。?

  在年轻的爱玲心中,中学毕业是一件开心的事。不愉快的备受压抑的中学时代终于结束了。她感觉到自己的羽毛渐渐丰满了。是的,她要飞了,她要飞离这个弥漫着沉腐气息的家。她要飞赴她那阳光灿烂的前程。爱玲觉得她的整个少年时代就像是处于一种“蛹”的状态,马上,她就会翩然成蝶,可以挣脱一切羁绊,自由地飞了。那时候她的想法是:“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自己有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这个家的死气沉沉,父亲的喜怒无常,后母的残暴凶狠已使她无法忍受。她怕自己有一天也会被这种环境所同化,就像她的弟弟那样麻木和不争气。?

  有一次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父亲打了弟弟一个嘴巴子。爱玲大大地一震,用饭碗挡住了脸,眼泪直往下淌。当时后母莫名其妙地看了爱玲一眼,没好气地说:“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爱玲丢下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她立在镜子面前,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她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一定要报仇。”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那是弟弟正在兴高采烈地玩皮球。而几分钟之前发生的事情,他已经忘得一干二净。这一类的事,他是习惯了的。爱玲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那是复仇的烈焰在敏感的心里熊熊燃烧之后的一种平静。但是,平静的背后潜伏着更为可怕的岩浆喷发式的仇恨。?

  终于,爱玲觉得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她决定把自己的“远大计划”向父亲和盘托出。?

  那是一个“春日迟迟”的午后。父亲和后母又对躺在烟榻上“吞云吐雾”。一种浓郁的焦香味在有着雕花窗棂格子的房间里飘着。留声机里正播放着“金嗓子”周璇在《天涯歌女》中的那首成名作“小妹妹找哥泪花流”,那种哀伤的调子让人有一种切入骨髓的心寒。?

  爱玲小心翼翼地鼓足勇气走到他们跟前。?

  “爸,我想跟您说件事情。这件事,我已经想了很久了。不管你是不是同意,我已经下定决心了。我想要去留学……”?

  爱玲一口气说了很多话,就像是在演讲。其实这些话在她心里已经翻腾过许多遍了。只是,她一直都不敢说。由于紧张,口中不免吃吃艾艾,说得是很糟糕的。她偷眼看父亲,发现他开始是半闭着眼睛,漠不关心的样子,接着脸色是越来越坏。爱玲觉得该说的都说完了,便煞住了话。父亲的脸色变成了青灰色,还是一言不发。沉默,死一般的沉默。惟有那口老自鸣钟,发出单调的声音,在这让人感到颓废的春日的午后。?

  忽然,父亲从榻上跳了起来,把那管玉制的烟枪“啪”地一声摔在地上。顷刻间,一瓣瓣的玉石碎片在地上绽开。?

  他指着爱玲的鼻子说:“好啊!这些年来,我供你吃,供你穿,又让你读书。你现在翅膀硬了,想飞走了!你一定是受了别人的挑唆,你说,你说,是不是?!”?

  后母在一旁则是一脸惋惜的样子,那神情好像是看到一个好好的姑娘正要往火炕里跳。她充满鄙夷地又愤愤然地说:“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甚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

  张廷重不了解爱玲,把她想出国留学的想法一味怪罪于黄逸梵。张廷重是最讨厌女人出国读书的。在他内心深处,对黄逸梵是有感情的,他总觉得是“出国留学”毁了他们的婚姻。虽然,这仅仅是表面原因而已。他清楚地看到了两个曾经是与自己亲密的“留学”回来的女人对自己的态度。妹妹张茂渊早已与自己分家,独立门户,而且兄妹俩很少有来往。妻子黄逸梵则决然与自己离婚。如今,女儿也要走上这条路,走上背叛自己的道路了。这些年来,一直是他花钱抚养着爱玲长大。而她最终还是走上她母亲的路。在张廷重看来,也就是走到与自己相敌对的阵营里去了。因为他的坚决反对,爱玲留学的事就暂且搁下来了。?之后不久,“八一三”沪战爆发,人心惶惶,人群为了躲避日军的炮火,不断从闸北涌向租界。他们的房子邻近苏州河,夜里还听到炮声隆隆,实在让人无法安眠。于是,爱玲在征得父亲同意后到母亲处住了两个礼拜。?回来的那一天,爱玲觉得有些心烦,她怕后母又找事端。故意小心翼翼地、蹑手蹑脚地穿过黑沉沉的堂屋,她在客厅外面侧耳听了一下,听到里面有洗麻将牌的声音。这下她放心了,后母一定是邀了人在打牌。爱玲扶着朱漆楼梯的扶手,想赶快上楼到自己房间里去。她想,也许后母只顾着自己找乐,根本没有在意她这些天到哪里去了。?

  谁知她头一抬,发现后母正端着一盏小茶杯在楼梯口上站着。她阴着脸说:“你怎么走了也不在我跟前说一声?”?

  爱玲回答已经向父亲说过了。?

  她冷冷地笑着说:“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里还有我这个做娘的?!我今天要让你尝尝我的厉害。”说罢,就刷地打了爱玲一个嘴巴。?

  爱玲的脸上火辣辣的。她心想:这下糟了!她知道后母对她前次提出想留学的事情已经记恨在心,更何况这次她偷偷去的又是母亲那儿。爱玲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于是,她本能地要还手,却被两个老妈子赶过来拉住了。后母却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一路尖叫着奔上楼去:“她打我!她打我!”?爱玲呆呆地站在那儿,嘴唇颤抖着,她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她觉得就在那一刹那,屋里的一切都变得非常明晰,下着百叶窗的暗沉沉的餐室,饭已经开上桌了,没有金鱼的金鱼缸,白瓷缸上细细描出橙红的鱼藻。楼道上传来木拖鞋拍打地面的“啪达啪达”的声音。那是父亲下来了。爱玲感到窒息,她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父亲凶神恶煞地从楼上冲了下来,一把揪住爱玲,拳脚相交,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真是无法无天了!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对于张廷重来说,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发泄。他把对前妻的恨都加在无辜的爱玲身上。?

  爱玲的头被打得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她被打得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但父亲还揪住她的头发一阵踢。家人们站在一旁怎么都插不上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两人给拉开了。虽然被打得有点神志不清,但爱玲心里一直是很清楚的。她觉得有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与生俱来的叫“亲情”的东西正在离她越来越远。她想起母亲叮嘱过她的话:“万一他打你,不要还手,不然,说出去总是你的错。”于是,爱玲也没有预备想抵抗。父亲骂骂咧咧地上楼去了,后面跟着幸灾乐祸的后母。爱玲强忍着疼痛,走到浴室里照镜子。她看到身上遍体鳞伤,脸上还有红指印,已经浮肿起来了,一碰就是钻心的疼。一种复仇的火焰开始在她心底燃烧,她想要去报告巡捕房。她要让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在这幢看似漂亮平静的大宅子里掩藏着多少丑陋、残暴与虚伪。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繁华都市上海,还有一个父亲用这样一种法西斯的手段对待未成年的亲生女儿!?爱玲艰难地、慢慢地走到大门口,却被看门的巡警拦住了:“门锁着呢,钥匙在老爷那儿。”爱玲试着撒泼,叫着闹着踢门,企图引起铁门外岗警的注意。然而,她把喉咙都喊破了,力气也用尽了,还是无济于事。?回到房里后,父亲知道她想去报警,更是气炸了。他随手把一只青瓷大花瓶朝爱玲头上掷来。爱玲一下子吓呆了。好在花瓶稍微歪了一点,飞了一房的碎瓷。父亲走后,从小把爱玲养大的仆人何干心疼地看着伤痕累累的爱玲,哭着对她说:“你怎么会弄到这样的呢?”

  

audioapp 发表于 2016-8-10 08:41:40

第二天,姑姑得知消息来替她说情。后母白了她一眼说:“是来捉鸦片的么?”没等她开口,张廷重就从烟铺上跳起来劈头打去。姑姑也被打伤了,进了医院。但是,姑姑也没有去巡捕房。她虽然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却也觉得如果把家事传出去,沸沸扬扬的,太丢张家的面子了。?
  在这个空旷的,如同坟墓一般死寂的屋子里,爱玲被关了半年。一个年仅17岁的女孩子,在她还需要父母的爱护时,却被关在这样一个空旷的房子里。在那些个寂静的夜晚,月光从窗外的斑驳的树影缝里漏泄进来,在地上构成各种诡异的图案。风轻轻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爱玲感到一种寒意,来自地底。

  短短几个星期里,她仿佛经历了万劫百难的人生,觉得自己苍老了许多。她说:“等我放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了。”她把手紧紧地捏着阳台上的木栏杆,仿佛木头上可以榨出水来。头上是湛蓝湛蓝的天空,那时候的天空是有声音的,因为满天的飞机。她希望有个炸弹掉在她们家里。她希望与这个家一起在烈火中烧死。?

  爱玲在那空房里也没闲着,偷偷地为她的逃走作准备。每天清晨起来后,她就在落地长窗外的走廊上做健身操,锻炼身体。?

  真是祸不单行。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她得了痢疾。她父亲不请医生,也没有药。爱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差一点死掉。那些痛苦难熬的日子里,她每天沉沉地躺在那儿,浑身是滚烫的。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乏力和虚脱。她预感到她将死了。只是从未想到会在这样阴冷寂寞的环境中走向生命的终点。有时候,她也躺在床上睁开眼看看秋冬的淡青的天。对面的门楼上挑起灰石的鹿角,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道现在是哪一朝、哪一代。她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私塾里花白胡子的老先生读过的《桃花源记》。她是多么羡慕那些“乃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的桃源中人。在那里,丰衣足食,尊老爱幼,其乐融融……有好几次,她梦到了桃花源。深夜梦回,唇边还留着浅浅的淡淡的笑。一阵初冬的凉风从窗缝里吹进来,爱玲浑身一哆嗦,打了一个寒噤。她忽然觉得跟这个房子挺有缘的。朦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也朦胧地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

  然而,即便在这样垂死的情况下,爱玲还是没有打消“逃走”的念头。她还禁不住高兴地想:也许,因为我病在了床上,他们会疏了防;也许,我真会有机会逃出去。她倾全力听着大门每一次的开关,巡警咕滋咖滋抽出锈涩的门闩,然后呛啷啷一声巨响,打开了铁门,即便是睡里梦里也听得见这声音,还有通大门的一条煤屑路,脚步下沙子的吱吱叫声。?何干见爱玲的病一日比一日严重,心有所不忍,又惟恐她发生什么意外,她要连带负责任。她躲过后母的注意,偷偷地告诉了张廷重。也许,张廷重也觉得此事因他而起,如果仍撒手不管,万一出了事,他就要背上“恶父”害死女儿的坏名声,传扬出去,他面上不好看。于是他选择了消炎的抗生素剂,趁后母不注意的时候到楼下去为爱玲注射。几次以后,爱玲的病情控制住了。在老保母何干的细心照料和饮食调养下,爱玲的身体终于恢复了健康。?这一次可算是大难不死。爱玲忽然有了一种“天不该绝我”的信念。她似乎看到了一种新希望的曙光。一等到她可以扶墙摸壁行走,她又开始计划着要“逃”。她先向何干套口气打听了两个巡警换班的时间。隆冬的晚上,她伏在窗子上用望远镜看清楚了黑路上没有人。她就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拔出门闩,打开了门,把望远镜扔在牛奶箱上,闪身出去。——她没有想到,策划了半年之久的出逃计划就这样轻松实现了。?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当她当真立在人行道上时,她还真疑心是在梦中。没有风,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爱玲想着,在这样凄寒的冬夜里,别人一定都是一家子围在温暖的火炉边,欢乐地吃着合家宴。虽然这个世界冷得像个大冰窑,但对她而言,这已经是相当的可亲了。她独行于苍茫天地之间,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她遇到一个黄包车夫,便和他讲起价钱来。爱玲觉得挺高兴,自己还没有忘记怎样还价。毕竟这让她重新感受到一种“在人间”的生活。但是,她的心里还是如同有小鹿般砰砰跳。太危险啦!如果被发现,她随时可能被重新抓进去。?

  不久之后,爱玲就把她被软禁的经过用英文写成文章,投到《大美晚报》(Eveningpost)。这是一份美国人办的报纸,张廷重就一直订阅它。编辑先生还给文章定了一个很动人的标题:“What a life,that a girl's life!”张廷重是最怕家丑外扬的,看到之后,自然是大动肝火。但脾气发完后也无可奈何,到底文章已经发表了!1944年,张爱玲在《天地》月刊第10期发表散文《私语》,把被关的前因后果做了详细生动的描述。那时候,张爱玲已是上海最红的作家。不知道张廷重看到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也许是深深惋惜,也许是扼腕长叹,也许是老泪纵横……?

  于是,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张爱玲一直与姑姑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的生活与教育的费用都由母亲承担。爱玲跟母亲的关系不像一般的母女那样是非常亲密而无话不谈的。自出生以后,爱玲一直没有很长时间跟母亲住在一起,也没有与她走得很近。母亲在她心中,是一种令人心仪的生活风范的象征,是一种她所倾慕的榜样,是被神化了的。而此时,突然间走得那么近,近到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爱玲也看到了母亲平凡的一面。她雍容、大度,可是,也为手头拮拘所困扰。

  ?她记得有一次和表姐一起去逛霞飞路。20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了东方巴黎的美誉,时装业的兴旺可想而知。一家家门面装修漂亮的时装店,成为上海街头引人入胜的景观。霞飞路在爱玲眼里就像是一个漂亮的巨大的时装展览馆。那里不光有带着浓郁古中国情调的旗袍,而且有来自欧洲各国的式样最新最时髦的各式洋装。她们常常可以逛上大半天。有一次,逛着逛着,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爱玲走到一家流光溢彩的服装店门廊下避雨。隔着透明的大玻璃,她痴迷地望着里面模特儿身上那一套粉红色的缀着花边和彩线的晚礼服。她离玻璃隔得那么近,呵出的热气,在大玻璃上结成白色的水雾。她离漂亮的晚礼服却又那么远,她想都不敢想可以得到它。绫罗绸缎的家族辉煌,早已没入了历史,衣敝蕴袍的成长历程却嵌入了身体。

  。母亲的这次回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爱玲升学。母亲却发现爱玲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愚笨和与外界环境的不协调:她发现爱玲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补袜子。她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她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她电铃在哪儿她还茫然。她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生活里,她等于一个废物。?

  母亲发现了这些,在惊讶之余便是深深的失望。但是,她下定决心,要尽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于是,他花了两年时间教爱玲学习适应环境。教她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所有这一切,爱玲都在努力地适应着,努力地学着。可是,在待人接物的这些常识方面,她显露出了惊人的愚笨。事实上,一切证明母亲这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母亲的那些沉痛的警告没有给她任何的影响。有一次,母亲逼急了说:“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也不愿看你活着使自己处处受痛苦。”作为新时代的女性,黄逸梵欣赏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人生观,爱玲的这种状态显然是不能让她满意的。母亲甚至怀疑是不是值得为这个女儿做出那么大的牺牲。?

  随着日子的流逝,黄逸梵原本就没有多少积蓄,此时手头也越来越紧了。爱玲觉得每次向她要钱,对自己而言,都是一种折磨。母亲虽然每一次都满足了她,但爱玲自己总觉得心理上十分的难受。而母亲显然也开始讨厌这样一种困顿的生活了。?

  爱玲觉得,这些琐屑的难堪,正在一步步地销毁着母亲对她的爱。如果说,与父亲的冲突是以激烈的形式表现的;那么,与母亲的冲突则是缓慢的,不易觉察的。但那却是在心灵上能一点一滴感受到的。“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爱玲常常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阳台上转来转去,西班牙式的白墙在蓝天上割出断然的条与块。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她觉得自己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她不喜欢人与人交接的场合,她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每当这时候,她就是充满灵性的。她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

audioapp 发表于 2016-8-10 08:42:01

 这时候,爱玲最大的梦想仍是到英国去留学。“英格兰”这三个音节让她想起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是浴室里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虽然游历过欧洲的母亲告诉她,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晴朗的。可是,爱玲还是更愿意想像着明媚的英格兰的天空,伦敦大教堂的悠远的钟声,古朴的大街上缓缓走过的英国绅士,以及泛着微波的莱茵河的碧水……为了这个美丽的异国之梦,她就潜下心来好好复习了。母亲为了爱玲要考伦敦大学,特意为她请了一位犹太裔的英国老师,专门替她补习数学,报酬是每小时5美元。?那些心怀梦想,期待未来的日子是美妙的。爱玲这一次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在日本、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许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伦敦大学入学考试的远东地区第一名。但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结果未能成行。1939年,她以同样的成绩单转去香港大学求读。?

  另一个崭新的精彩世界将要展现在她面前。?

  回忆这一段中学时期,爱玲后来对爱人说:“中学时代是不愉快的。”就像继母曾给她用雪青丝绒做了长袄裙,她便说:“喜欢你。”每每回想都是不甘,美丽的年龄,尴尬的生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雪青;少女旧事堪凄凉(1931-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