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是表演艺术吗?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泉州南音”等,从汉代起,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形式。跟其他地方民间音乐一样,南音本为中国广袤土地上无数乐种中的一员,自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2009年又正式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声名远播。福建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音乐缓慢优雅,曲目丰富,体系完整,被学界认为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汉族古乐。借着“非遗”的东风,南音近年来也不断开辟市场,但据本人观察,南音的票房并不佳。前段时间在北京的一场非遗音乐会中,前半场为古琴演奏,观众还基本坐得住,后半场的南音,一首曲目后便陆续有观众离场,到全部曲目表演结束时,场内观众已经寥寥无几。南音的现状也许是目前所有“非遗”演出的缩影。南音遭遇演出市场尴尬,非南音自身的问题。南音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能传承千年在今天依然唱响,是维系闽南人乃至世界华人华侨的精神纽带。福建南音赴国外演出时,海外泉州籍的老华侨听到来自故乡的、儿时萦绕耳边的乡音,禁不住老泪纵横。然而,曾经缓缓走过千年的南音,在今天“遗产化”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剧烈变革,给包括南音在内的“非遗”冲击最大。古老的南音一唱三叹,从容舒缓,慢到“七个字要唱5分钟”,这样的音乐已难于跟现代人产生共鸣。再者,南音用闽南话的泉州音演唱,闽南话保留许多古汉语的音韵和词汇,与今天的汉语词汇也大为不同,有些唱词连本地人都听不懂。若非近十年来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在高校开设南音专业、保护南音传承人等强有力措施,南音的现状将更加不乐观。
即便如此,南音演艺市场还是难以红火。泉州本地南音演出,观众多为老人,年轻人多不喜欢听南音,“南音进课堂”难见实质性效果。对此,有人发出“南音到底是不是表演艺术”的疑问,如果是,那怎么这么没观众?要怎么去吸引观众?如果不是,那还好,不必去考虑要不要培养观众的问题,让南音继续存续于属于它的那一片小天地,不必用演出赠票的形式大力拉拢观众。前段时间我观看一部南音新作,才开演不久,宁静典雅的音乐已让剧场观众睡去大半。
什么样的人会喜欢南音,听得进去南音?其实南音跟西方古典音乐一样,存在需要学习的门槛。民歌、流行歌曲一般不用学习,因为民歌、流行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接近,“酣畅淋漓”地表现人的情感。而西方古典音乐通过特定的和声语言、旋律、调式调性、配器法等手段和规则来表现,需要学习才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南音也是一样,首先要通晓它所用的古老方言,要了解南音的各种演唱演奏规矩,感受南音独特的审美意蕴,最好还要自己亲身学过,去听南音才有可能达到一丝共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内行才看得进去门道,而这样不够“热闹”的南音,外行能看得出什么呢?
每种文化形式都有自己专属的轨道,不必因为要投人所好而改变自己。南音不必着急没有那么多观众而赶紧盲目“创新”,最终落得“四不像”。正如南音艺人蔡雅艺所言:“南音不是表演,是高级的精神享受”。对闽南人和广大华人华侨来说,南音是文化的根,是乡音乡情。其他不同文化群体、不同年龄段的人,应该有选择各种艺术形式的自由。只要南音认真继承传统,传习好这一方人的音声,自然会有人“心向往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