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疣的价值
一粒疣的价值——克莱顿·巴博
“留心疣。”我发觉自己老是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我所接触的那些有抱负的写作者。
我的这条意见乔叟几百年前就预见到了。在《坎特伯雷故事集》①的总引中,他向我们介绍了一整队的朝圣者,每个人只用了几行诗来描写。然而就这不多的几行,他已把所描写人同这不朽历程中的同行者截然分开。“他鼻尖有个疣,”乔叟说那个磨坊主:“疣上长着一撮红毛,活像母猪耳上的鬃毛。”那颗长毛的疣,还拿猪耳朵作比,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信手一笔,但正是这行诗,使磨坊主成了与他的旅伴们不同的一个人物。其他人谁也没长这么一粒疣。而且,从这里我们可以马上推导出磨坊主性格的好多方面。即使乔叟没再同我们说他的什么了,我们也会懂得他不是个叫女人一见倾心的男子,等下说话也不会拿腔拿调,而且,非常可能,轮到他讲故事给我们听时,他是编不出什么正经虔诚的玩意儿来的。
一个在通往发表作品的小路上跋涉的人,如果对疣不感兴趣,那便是个带根本性的疏忽,几乎同对人不感兴趣一样,是根本错误的,因为二者实在是相辅而行的。如果我们对人感兴趣,便会热衷于观察他们的疣。天下谁人不晓得,写人要写得好,就得对人有兴趣。
人之所以会使我们着迷,并不在于他们是个群体——一群人就是一头野兽,这话真有些道理——而是因为他们被看成一个个的个体。无论我们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没有,过去从来没有,将来也绝不会有另外一个人同他毫发不爽。作者面临的问题是,他得在小说的篇章之内写出这个人和其他人之间特有的不同之处。
作为写作者,我们去研究学习真正的大作家勾勒人物的手法并非下策。他们大多同乔叟无异:注意独特的细节。磨坊主就是磨坊主,但《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那个磨坊主叫人难以忘怀,因为他正对着鼻子尖长了一粒有毛的疣。
任何一位学者都会告诉你,乔叟在这部作品中刻意要为我们画出他那个时代英国人的众生相——从敬神的到不敬神的,从女尼到巴斯妇。但《坎特伯雷故事集》之所以盛传不衰,并不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部作品被人记着,受人景仰,就因为里面的人物是活人。他们可以是各类人的代表,但没有一个是类型化人物,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个性,对他们的描写既生动形象,又有显著的个人特征。而且,乔叟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乔叟注意到那些使人物各各不同的细节:一句话,乔叟知道一粒疣的价值。
因为乔叟对人物各自的特别之处如此感兴趣,他呈现给我们的人物便个个活灵活现。G·K·查斯托顿③很早以前就指出:“巴斯妇讲的故事不如巴斯妇本人那样好,管家的故事不如管家本人那么生动;我们对法院差役的故事不如对他本人那样感兴趣;而林丽西达③也不如牛津学者那样引人注目。诗人写磨坊主用了几行粗犷强烈的诗句,说他用长着猪鬃似的红头发的脑袋撞开一扇门;要说体现磨主那颇有些残暴的蛮力,他后来讲的那个粗俗得有些野蛮的故事,其效果还不及这几行诗的一半。而骑士那洋洋七十页的故事所展示的骑士精神和骑士崇拜,也不如开头描写骑士的那寥寥数行诗。”(G·K·查斯托顿:《乔叟》,希德—瓦德,1965年,纽约)
让我们来看一些人物描写吧。这些描写使我近来很有些直言不讳地大谈起疣来,不管是乔叟式的,还是其他五花八门的疣。以下三句取自在写作者会议上送交给我的三篇小说。
上校是个上了年纪的人,灰头发、蓝眼睛。
灰发蓝眼的上校就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上校。这样的上校我见过,你也见过,有的我喜欢,有的不喜欢。如果能再有一些什么东西好让我们往下读,那这句还可以算是不错的描写。但它就这么孤零零的到此为止。在这里重弹一下我的老调,说声这位上校少了一粒疣,不是很有必要吗?这个描写太泛了,读后不能如见其人,也难见其人,不能作出什么判断。需要再补一笔,唯其独有,惟妙惟肖的一笔,使这位上校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位坐在家中客厅的灰发蓝眼上校。假如告诉我们这位上校耳垂少了一边,我们就有了读得下去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少了一边耳垂:是被弹片削掉了,还是被哪位将军一口咬下来?不管怎样,我们对这位上校就产生了兴趣。
露丝身材匀称,笑的时候露出洁白好看的牙齿。
又找不到疣了,是不是?“身材匀称”,露丝的情况一点也没告诉我们——在侏儒眼里她可能像个巨人——至于那一口白齿,则是现今模特儿们每人必备的标准固定装置。怎么样,假如告诉我们她右边耳朵穿着一个耳环?或者,如果你觉得我们老在耳朵上打主意,让她一边手背刺颗小小的心?现在,有了像这样的东西,读者的想象力就飞得起来了。并不是所有的疣都得长在身上,有的可以是身外之物,如耳环,装饰品(在某种意义上),如文身花纹。
我注视着查理。他粗鲁憨厚,身子结实,不言不语。
恐怕我们得承认,这查理不值一提。他是成千上万描不出长相,道不出性格的粗鲁憨厚、身子结实、不言不语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除非作者在他那里找到一颗疣。既然我们已列举了身体的和物质的疣,这次换一换,就找个心理上的疣吧。查理必定有什么我们可以提及的东西(真的,总会有的),某个独特的事实,使他能高踞于那一大群差不多的查理们之上,把他放在非他莫属的位置上。也许,这位查理讨厌火车,对各种型号的机车都恨之入骨。
在上述每个例子中,不管我们找到的疣是身体的,还是关于个人趣味或心理状态的——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好多别的疣——我们了解这个特定人物的性格就有了一个突出的线索,有了一个显出他个性特征的调子。任何一位没在糟蹋笔墨的写作者都要努力这样做:呈现给我们一个独特的、具体的调子,这调子除了这个人物,别的人物谁也唱不来。
一个显著的、独特的事实可能小如一粒疣,一粒天天看得见的、长毛的疣,但要塑造令人难忘的人物,这是不可或缺的。写作者应该练就发现疣的好眼力;而且,在着手修改一份退稿时,可以检查一下里面的人物。如果人物少了疣,就要给他们添上,只有这样,笔下人物才不至于只是些类型或傀儡,而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译注:
①(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ery Tales),见方重译《乔叟文集》(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②G·K·查斯托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英国诗人,小说家及散文家。
③牛津学者讲的故事中的一个年轻美貌的少女,她出身微贱,心地纯洁,后被国王娶为妻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