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 发表于 2016-3-20 07:25:47

另类的台湾散文史路线图

或许跟非科班出身的背景有关,也可能肇因于不耐造作的急躁个性,总之,若有人写出看似优美的满纸形容或隐喻,必会得到我“欠缺细节与实例”的直率评语。说故事的能力来自理解与对话的心意,自言自语或自鸣得意,都不是个称职的说书人。动人的抒情必建立在生活的实感之上,这是我向来的“偏见”。所以,在阅读九歌出版社的104年散文选时,我很赞同主编袁琼琼以“时代感”作为选文旨归,以作者的气韵与人品,反映于作品的内在创造力为度量标准,这四十篇散文集结成书,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性情与质地。

编者以香港作家西西《我的玩具》为全书首篇,文中童心历历,作家对玩具公仔与手作设计的执迷跃然纸上,幽默率真,犹如《他们在岛屿写作2:文学大师系列影展》中,导演陈果以魔幻写实手法诠演西西的俏皮童趣,把此文和纪录片两相对照,光是巨细靡遗描述剧场模型的组装搬演,就能理解导演塑造西西游走“我城”、戏味盎然的缘由所在了。散文选中的年长作家不多,可见创作力虽不见得会随年纪而退化,但作家能否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在时间的洪流中持续厚筑底蕴,实攸关创作的良窳。王定国、简媜与林怀民的书写,不因岁月冲刷而趋于寡淡无味,或写与亲人的日常相处,琐细日常娓娓道来,云淡风轻,感伤微微;或以中外典故嘲讽爱情的迷思,穿越古今犹能正反辩证,诙谐犀利,令人莞尔。而最让我低回不已的,当属林怀民的悼念书写,仿如对话般的第二人称口气,是对一路走来的战友的款款诉说,没有悲痛,一切如常,其中深情无须透过修辞美文加以装饰,便能汩汩流进读者的心里,润湿干涸人世,渡过无常生死。

除了王定国清淡有味的亲情散文外,姚秀山述及外婆、母亲与自己三代之间的《纸足记》,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贴近生活的实相,谈隔代教养,谈老年照护,谈伤逝疗愈,虽以第二人称行文,状似疏离,但笔冷心热,特别是文中写到外婆由病到死的忧郁无力,对比之前祖孙间的相念相依,读之揪心不已。本书另一篇《编辑生活凡例》的作者蒋亚妮将编辑凡例融入生活,用文字去规范生命,而躲入与奶奶共度夏日的小镇,便是她逃离麻木、免于遗忘的方式。同样以“你”代“我”,却能以具体的细节使人共鸣,作者不愿遗忘,也让读者依稀想起。

在抒情之外,书中顾野生的《野火的青春在路上》和傅月庵的《禁忌之书》是比较有思辨性的作品。前者以自己前往西藏墨脱县背崩乡的经历,思索关于壮游与回忆、偏乡与开发,以及族群文化与城乡差距的种种。作者在文末聚焦于乡镇的得与失,旅人记忆的虚与实,质疑与叩问:脱俗的桃花源果真只能在他方?那美好的想像是游人的一厢情愿,还是旅者的心灵原乡?原始纯朴的背后,不是文学的青春书写,而可能是社会文化的残酷物语。

至于善于读书编书的蠹鱼傅月庵,被选入的《禁忌之书》由志贺直哉《暗夜行路》一书中的乱伦谈起,溯及陈映真《夜行货车》的小说隐喻,再交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社会氛围,非黑即白,二元对立,隐然呼应政治的禁忌。文中征引频频,显见作者的博学多闻,看似轻描淡写,却能以十多年后重读此书的体悟,投射出不同年代不同自我的面貌与心态。以画地自限的嫌恶为起点,在历经人生的困顿与抉择,“涌现一股厌恶的寂寞感”后决定重拾《暗夜行路》,进而以坦然面对不幸的临水照镜作终,可谓举重若轻,发人深省。

为了配合“时代感”的汰选标准,书中有好几篇文章提到了电脑网络与社交平台。《文字咒》谈文字化虚为实的力量,谈小小的方块字里有天地乾坤,还说文字是咒,承载思想与情感,以及民族文化中最真诚的底蕴。但作者曾昭榕坦承过度依赖电脑之后,便罹患文字退化症与句法关节炎,“所有文字萎缩成陌生的单细胞密码,大脑皮质接收后却难以运作”,于是字变得陌生而跳离,奇异且吊诡,成为另一种难以辨识的文字。这种现代人的困境,在焦元溥的《照镜子的下午》中,则聚焦到社交平台上的创作危机。“倘若创作者一天到晚乞讨温暖,媚俗媚得理直气壮”,那么,批评可以摧毁一个作家,赞美何尝不能?但社交平台无辜,它只是逼人现出原形而已。被主编选为年度散文奖的《卖梦的人》,作者言叔夏以浑然天成的诗化语言,让记忆自电影教室缓缓倒带,回到学生时代的观影印象,然后穿越梦境,来到如今用一张脸写一本书的时代。时光惘惘,昏昧无梦,没有答案的书写却让人如此亲近,倍感安心。

诚如本书主编袁琼琼所言,写小说的时候可以是别人,但写散文的时候就只能是自己,所谓文如其人,诚不妄也。但面对书中不少赤裸自剖的家族或自传书写,或大胆或悲情或全盘托出,一览无遗,那种误入密林的窥探仍令人稍感不安,这也是时代的趋势,一种恣意无隐的告白。换个角度想,散文贵“真”,有我有私有情,如是而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另类的台湾散文史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