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co6mWz 发表于 2016-1-9 15:04:06

喜歌剧的喜与忧

  12月9、10日,土生土长于上海,而今蜚声欧洲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与上海歌剧院青年演员共同演绎由指挥家张国勇执棒的音乐会版喜歌剧《唐-帕斯夸莱》。冒着突降的冬雨,笔者接连两晚前往上海音乐厅观看了《唐-帕斯夸莱》的演出。

  演出中,60余人的乐队将本就狭小的音乐厅舞台几乎铺满,只剩下两米来宽的台唇区域作为演员的表演区。虽说是音乐会版,但演员们还是为不同情境搭配了相应的演出服,以台上的两把椅子、观众席两侧的小门、舞台两边的雕花立柱和小楼梯为支点,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力展现剧情发展。

  除了久未露面的男低音歌唱家张建鲁,包括石倚洁在内的其余角色演员均为80后青年。姜还是老的辣,老的可不仅是虚长几岁的年龄,更是略有差异的舞台经验。舞台经验老到的张建鲁所塑造的唐-帕斯夸莱就比B组的余杨在表演上要更有说服力,尤其在一些细小的微表情上,与人物的性格较贴合,也能适时地制造笑点。已经在国际舞台上摸爬滚打了七八年的石倚洁,更是在各方面都比上海歌剧院的青年演员胜出一筹。埃内斯托的角色无论从形象上还是演唱上都与石倚洁抒情男高音的特质异常匹配。石倚洁音色干净,爆发力十足,两晚的演唱都堪称完美。无论是站着唱,靠在台口立柱上唱,坐在台阶上唱,坐在行李箱上唱,还是拎着30斤重的行李箱唱,甚至边穿西装外套边唱(笔者对演唱时导演安排这样的舞台动作不甚理解),连台下观众都不得不捏一把汗,石倚洁却都轻松自如,气息始终平稳,令人赞叹。更可贵的是他的声音形象与舞台形象的高度统一,以声音勾勒戏剧人物、顺应并推动剧情发展的能力,这往往是很多国内年轻演员所欠缺的。用石倚洁的话说,刚在国外登台的那几年,面对严苛至极的西方乐评界,长期处于高压下,唯有把自己逼到无论何时都以最佳状态示人的地步,这种成长是国内歌剧舞台难以体验到的。

  当然,上海歌剧院两组青年演员也各有千秋,A组的女高音季韵翚音乐基础扎实,对节奏的把握准确,高音也比较漂亮,无奈声音跟她玲珑的个头一样比较小号。B组演员的组合更和谐一些,声音协调度也更高。女高音吴晚亭颜值高扮相好,但有几处音乐上的错误比较明显。兴许是音乐会版的缘故,这些青年演员只能透过脚下的两个屏幕看到位于身后的指挥,限制了发挥,皆有不同程度的小失误。演员们在几段最考验功力的绕口令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咬字清晰,尤其是B组帕斯夸莱与医生的二重唱《让我们悄悄地去花园》。

  在指挥家张国勇的麾下,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将这部既有古典主义结构明晰、和声精巧简洁遗风,又彰显浪漫主义旋律线条优美流畅、情感表达浓烈特点的作品演奏得完整而有层次感。下半场才出现的合唱团先是按男女声部被安排在二楼观众席两侧,随后埃内斯托的小夜曲《温柔的四月之夜》,合唱团与石倚洁共同在侧面走廊演唱,终场前合唱团又回到场内一楼观众席两侧,将场地的劣势转化为特色,通过不同的站位巧妙地营造出与情境相吻合的不同的音响效果,可谓独具匠心。由于距离指挥较远,合唱团在男女声卡农的部分,容易落在乐队后面。好在第二天的表现要优于前一天,显示出相当的实力。

  近年来,喜歌剧在国内的上演频率大大增加,人们对西方经典歌剧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那些常演的正歌剧,罗西尼、多尼采蒂、雷哈尔这些著名喜歌剧作曲家,《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爱之甘醇》、《风流寡妇》这些轻快欢乐的喜歌剧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观众的喜爱。因为时代的差异,舞台上的这批年轻演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放开自己释放天性,对喜歌剧的驾驭能力大有提高。然而,中国人终究缺乏西方人骨子里的幽默感,加之语言上的障碍,演唱与肢体很难融为一体,往往顾得上表演忘记了唱,专注于唱又忽视了表演,更别说能把性格复杂的喜歌剧人物塑造得入木三分了。喜歌剧的复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期待排演的进步、时间的积淀、演员的成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喜歌剧的喜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