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听王西麟
听一听王西麟
不过,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有点儿不那么坦然:从网上免费听王西麟先生的作品是正当的吗?我有点儿怀疑。
欣赏艺术也需要机缘。早年觉得写小说的也应该懂一点西方古典音乐,就去买一些碟子听,诸如莫扎特、贝多芬、马勒等人的名曲,也读过这些人的传记,也去过音乐会,似乎得到过一些感动。记得当时也想买来西方现代主义那几位大师的作品欣赏一番,什么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之流,据说这些人鼓捣些什么十二音列无调性不协和音不对称节奏“巴托克爆裂音响”等深奥难懂,可惜无缘碰到未见真容。不可讳言,鲁班门前耍这么几斧头诚然有其意义,但不可能让我成为一个合格的木工师傅,我与这高雅的艺术终究还隔着一层:事情的结果自然是,新鲜一阵之后,这些大师就被我束之高阁了,这么多年竟没怎么碰过。可见我还没有真正地走进它的大门,更不用说深入其堂奥了。心理上没有强烈甚至贪婪的欲求,这怎能叫懂和爱呢。
近日从《南方周末》上读到一篇长文《中国病人》,才知道中国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叫王西麟,此人1936年出生于河南开封,有音乐天赋,因耿直好言而被逐出北京,享受过14年监禁劳役,1977年流放归来始崭露头角,其作品国内获奖并渐受世界乐坛注意,西方同行给予高度评价云云,便上网搜索了一番,还真有他的作品,就先听了他的《第四交响曲——献给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过去的一世纪和未来的一世纪》,竟被震住了。一开始就是低音提琴低沉的旋律,卑贱的生命孤独无助,挣扎着,呻吟着,呜咽着,也愤怒无奈着,接着是极度不协调的、尖锐撕裂的高音区的“音块”铺天盖地而来,反生命的强大力量理直气壮地鞭挞着、摧残着柔弱无辜的生命,然后是孤魂野鬼在白茫茫大地上哀鸣。没有什么光明的尾巴,新生的生命依然要同强大的邪恶势力搏斗。这个作品写于1999至2000年,四个乐章:生命、毁灭、死亡(哀悼)、抗争。作曲家借鉴了爆裂音响、音团音块这些现代手法,吸收了中国戏曲里面的苦音等音乐元素,使用了戏曲中的锣鼓、鞭音板等乐器,创造了“皮鞭音型”、“毁灭主题”、“惊恐主题”,让听者真的能感觉到有皮鞭在自己身上炸响,真的有撕心裂肺的感觉。啊啊,如此新颖而不堪的音乐。如此直击人灵魂的音乐。我觉得我被感动了,我进入其中了,我与这一个孤傲的灵魂相遇了。
单从形式上分析,此作有巴托克原始主义那种野蛮、粗暴,但这种野蛮粗暴又是历史的政治的,它表现的是一种历史内容,从根本上说它是思想性的。这是一个人的呐喊。中国竟有这么优秀的交响乐作品,自己如此孤陋寡闻,真是。
为什么突然就懂了,突然就接受了这么现代这么复杂的音乐?想来原因在于,王西麟先生让他的身世连带着民族的历史进入他的音乐,这就打开了亲近它欣赏它的经验性的通道——虽然他用最新的手法去表达它,而这恰好弥补了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对这新手法的隔膜。
后来从网上读到澳大利亚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吉米·柯特的评价,很以为然:“这部作品是令人震惊的。我所能想到的唯一可以比肩者是提奥多拉基斯的交响乐作品,虽然两者风格迥异,但其中传达的力量与激情是超乎任何期盼的……而仅这一点,如果不论及其他的话,就能把他列入近50年来国际作曲家的前列。”他甚至说,“这部作品可以被列入任何一个世纪的上乘作品之列。”
听了两遍第四,又听作曲家完成于1990年的第三交响曲,其四个乐章为:囚徒、屠场、疯癫、炼狱。仍让人心碎。这个第三其实没有后来的第四完美,但与它出生较早一样,它也较早得到了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1995年,彼得格勒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雷洛夫说:“如果一百年前有外星人来到地球用一个小时了解人类历史,请他们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如果现在又有外星人来到地球要了解人类历史,请他们听王西麟《第三交响曲》。”把王西麟一部交响乐等同于一部人类百年的历史,有点偏爱,但不算过分,因为它表达的是这一百年来人类的根本境遇。
王西麟先生曾撰文介绍他为纪念“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钢琴老师陆洪恩先生,写作钢琴协奏曲时,把京戏《野猪林》中林冲一路被鞭打的节奏转化进来,又把林冲在雪夜草料场唱的那一段反二黄,改造为现代公民的控诉,才使这部作品立了起来。其实他多部作品都是这样做的,这就让他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
听了王西麟的音乐,我又搜出来一些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潘德列斯基等人的作品,这些艰涩的作品,我觉得也还可以进入。也就是说,王西麟先生将我带进了现代交响乐的殿堂,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了。
不过,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有点儿不那么坦然:从网上免费听王西麟先生的作品是正当的吗?我有点儿怀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