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ci110 发表于 2015-8-4 07:18:00

延安歌声永不落

 ——《延安文艺大系》“音乐卷”前言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每当唱起一九四二年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的深情、豪迈的《延安颂》,仿佛又回到那炮火硝烟的抗战年代,又置身于宝塔山下、延河水畔,又走到那黄土高坡、排排窑洞和延安父老乡亲中间,又听到那一阵阵此起彼伏、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遥远而又亲近的歌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湖南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延安文艺大系》,这一红色、浩大而具有史诗性的文艺工程,在万众一心共筑中国梦的今天面世,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其中的“音乐卷”聘我主编,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于一九五八年入伍,一九六四年从连队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后,几十年一直在部队从事歌词创作,曾先后两次到延安学习、采风。尽管对延安时期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但编辑起来仍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好在有编委会和一些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我还是努力担当起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音乐卷”是《延安文艺大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编了九十多位作曲家谱写的三百八十多首歌曲。这些优秀歌曲在抗日根据地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历史和人民已经为其做出划时代音乐经典的高度评价。  一曲曲抗日救亡的不屈战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音乐是时代的脉搏,歌曲是人民的心声。从浩如瀚海的延安音乐作品中,我们会看到这音乐浪潮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一九三六年,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带来了红色的革命歌曲。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我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延安,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中心,形成抗日军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主战场。于是,以抗战为主题的歌曲应运而生。歌曲短小精悍,如军号,似战鼓,号召力强,震撼力大,覆盖面广。哪里有抗战的军民,哪里就有抗战的歌声。歌声与行动同步,歌声和刀枪共鸣,有的歌曲直接形成战斗力。如《到敌人后方去》(启海词、冼星海曲):“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力不集中/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赢/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胜”。把战略思想、战术动作、战斗任务、战斗目的,一一唱得清楚,一边歌唱一边实施,起到了鼓士气、壮军威、无往而不胜的作用。再如《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唱出了抗日游击队员的机警、灵敏、英勇善战,来无影、去无踪,神不知、鬼不觉,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  其他紧密配合战斗任务的抗日战歌、进行曲,如《反法西斯进行曲》(朱子奇词、麦新曲)、《抗战进行曲》(敏夫词、李焕之曲)、《让地雷活起来》(郑红羽词、张非曲)、《保卫晋察冀》(叶频词、周巍峙曲)、《战斗生产》(王莘词曲)、《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说打就打》(谢明词、庄映曲)等,大都是蘸着炮火烽烟而写、迎着枪林弹雨而唱。有歌声就有队伍,有歌声就有行动。人民听了欢欣鼓舞,敌人闻之丧胆落魄。  一座座歌颂抗战军民的英雄丰碑  烈火出金刚,赞歌唱英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活跃在抗战一线的音乐工作者,含着眼泪悲壮地讴歌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抗日献身的英雄儿女。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劫夫曲):“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里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此歌用四句叙事、抒情的音调,以多段体歌词内容,反复演唱了一个少年放牛娃机智勇敢地诱敌、骗敌、歼敌,最后被鬼子惨杀的壮烈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简单明了,如泣如诉,声情共振,催人泪下。  延安音乐最大的成就是推出了史诗歌曲《东方红》。它唱出了一轮升起在世界东方的红太阳,唱响了一个时代伟人,唱红了一个新中国。一九四三年,陕甘宁边区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呀,哪里人民得解放”。这首歌曲很快从陕北传遍了华北东北解放区、传遍全国,成为二十世纪的一首伟大的颂歌。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填词民歌”,甚至把“大救星”上纲为“个人迷信”。事实证明,这是历史和人民共同谱写的一首划时代原创歌曲。歌曲由词、曲两部分组成。当一首曲调与歌词融合在一起时(有人比喻如男女结婚)便产生出一首崭新的创作歌曲。一首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子,如果不是与“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革命政治内容结合在一起,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和如此深远的历史影响吗?关于《东方红》的词作者,有的版本署名陕北农民李有源词,是他于一九四三年以陕北民歌《骑白马》音调填写了一首由十段歌词组成的“分节歌”,被当时的移民称为《移民歌》。不久,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将其进行了整理、删节,并改名《东方红》。据查,李有源的同乡李锦旗,一九四一年毕业于延安边区师范学校,后回县教书,是这位小学音乐教师和语文教员编写了《东方红》的歌词。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由公木、刘炽、王大化等人又重新编订了歌词。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集体创作,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东方红》已融入人民的感情,长成身上的骨肉,铸成民族的精神,是世世代代永远铭记的歌的丰碑。至于“大救星”,是解放区老百姓的心里话。“大救星”不是“救世主”。毛主席带领革命队伍,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为人民谋幸福”,还不是人民的大救星吗?何况歌词第二段就唱道:“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显然,是把毛主席和共产党连在一起的,绝不是什么“个人迷信”。历史就是历史,任何人不能歪曲。在一九六三年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作为大歌舞的开篇,伴随着“朵朵葵花向太阳”的群舞,高唱《东方红》,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后来,《东方红》的乐曲,还乘上卫星飞向太空,响彻天下。这首《东方红》歌曲已与中华民族、中国这块土地、中国革命历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声音,怎能不永远高唱呢!

geci110 发表于 2015-8-4 07:18:15

 一篇篇独具特色的经典乐章

  《黄河大合唱》是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作。一九三九年一月,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剧第三队一行三十多人到达延安。由于光未然途经吕梁山时坠马受伤,故一到延安就被送进了延安边区医院。二月二十六日,时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到边区医院看望光未然。诗人和作曲家曾多次合作,创作过《高尔基纪念歌》、《拓荒歌》、《赞美新中国》、《纪念五一节》、《保卫东方马德里》等歌曲。这次见面表达了再度合作的愿望。于是光未然放弃了创作长篇朗诵诗《黄河吟》的想法,仅用五天就创作了歌词《黄河大合唱》。三月二十六日至三十一日,冼星海在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个小窑洞里完成了这部旷世之作——《黄河大合唱》(作品第7号)。四月十三日,在延安陕北工学礼堂,由邬析零指挥抗日演剧三队首演了这部作品。从此,《黄河大合唱》那慷慨激昂的歌声,响彻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至名扬海内外、声震环宇。五月十一日,《黄河大合唱》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的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正式公演,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在北京听过由严良堃指挥、主持改编的《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演出本”,共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第四乐章《黄水谣》(混声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女对唱与混声合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混声合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通过整体艺术构思、朗诵及音乐材料的内在统一连为一体,构成完整的套曲结构。《黄河大合唱》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的大型音乐套曲成功的典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战友歌舞团曾参加过几次组歌(类似套曲)创作,当时前去拜访、请教过张光年(即光未然)老师。他动情地回忆说:“《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时代的产物。一九三八年十月三日,我带领抗日演剧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壶口下游东渡黄河,奔赴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轰鸣的壶口瀑布、剽悍的黄河船夫,黄河两岸雄伟的山川、抗日军民英勇的身姿,激烈地撞击着我的心弦。我决定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后与作曲家冼星海合作,才改写成歌词《黄河大合唱》。”看来,没有深厚、火热的战斗生活,是写不出优秀作品来的。冼星海的音乐创作,是《黄河大合唱》成功的关键。他采取多种音乐形式,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从歌词内容、感情出发,精心布局,激抒配搭;精密安排,张弛有度。既古为今用、融民间曲调、扬中华正气,又洋为中用、唱时代强音、汇世界交响。既有气壮山河的怒吼,也有细致入微的低吟,如“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的男女声对口唱,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配乐诗朗诵。总之,《黄河大合唱》词曲合璧,形神兼备,声情并茂,雅俗共赏,是一部时代性与民族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鸿篇巨制,是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圣乐。

  延安,是革命的灯塔。抗战歌曲,是抗战精神的旗帜。其间,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产出了一批“标识性”歌曲,如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原《八路军进行曲》,后填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其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还有由陈毅作词、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由凯丰作词、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这些歌曲已成为一支人民军队、一所革命院校的重要标志,一种战斗精神和一个不变的灵魂。其他一些优秀歌曲,如《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在太行山上》(林涛声词、冼星海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翻身道情》(鲁艺文工团填词、刘炽曲)等,为历史和人民留下永远美好的记忆,久唱不衰,世代相传。

  《延安文艺大系》是红色文艺掀起的一个高潮。

  《延安文艺大系》“音乐卷”是抗战歌曲的一座里程碑。

  一九四二年五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指引革命文艺工作者前进的明灯。产生于《讲话》前后的“音乐卷”,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了我很大教育和启示。

  启示之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当今“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艺创作方针是一脉相承的。在《讲话》精神和延安文艺的影响下,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创作,相继涌现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祖国》王莘词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肖华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歌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春天的故事》(叶旭全、蒋开儒词,王佑贵曲)、《走进新时代》(蒋开儒词、印青曲)等。这些都是为人民鼓与呼、为时代颂而唱的歌曲。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歌曲创作方面,由于一段时间私演挣钱成风,有的专为歌星量身打造歌曲也沾上了铜臭气。有的发泄个人私欲,追求单纯感官刺激,打着“通俗歌曲”“流行歌曲”的旗号,严重脱离了时代、脱离了人民,甚至跌入“低俗”的深渊。文艺工作者应以自己的作品为立身之本,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诗为人民写,歌为人民唱。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上,坚定不移,决不能动摇。

  启示之二: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结论”部分说:“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贺敬之在二○○二年五月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时答河北电视台记者问回忆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开过不久,大概半个月或十天左右,他到鲁艺来作了一次讲演,提出‘大鲁艺’和‘小鲁艺’的问题。意思是说,你们在‘小鲁艺’这个小范围的学习当然是需要的,但不要忘记‘大鲁艺’,也就是不要忘记广阔的社会生活,还要向社会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于一九六四年从连队调入战友文工团搞歌词创作,团里要求我们每年要深入基层生活三个月。当时已是著名的女词家刘薇就带领我背上背包一起下部队深入生活。那时写的歌词大部分都是站在队列里创作的,如《连队生活歌曲》六首:早操歌、打靶歌、刺杀歌、投弹歌、夜行军歌、擦枪歌,使连队生活歌曲化,很受广大指战员喜爱。我于一九八四年创作的歌词《十五的月亮》及姊妹篇《望星空》也是在深入基层连队广泛征求官兵需要什么样的歌时写的。可惜,近些年下部队少了,因此也不敢写歌词了。歌曲创作离开生活的土壤,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群众,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命力。

  启示之三:诗随时代,歌追梦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精神。当今中国,已进入一个万众一心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平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大国意识,大梦意识,大爱意识,大美意识。既要发扬战争年代那股劲头,又要与时俱进,充分展示当代中华儿女的崭新风貌;既要坚定不移地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又要促进多样化,传递真善美。就歌曲而言,歌词既不能堆砌标语口号,又不能不讲内容,随心所欲;曲调既不能老调重弹,也不能胡编乱造,怪腔怪调,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敢于担当,勇争人先。“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弘扬中国精神,开创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史诗浩歌。

  宝塔山啊延水河,

  窑洞飞出万支歌。

  世代高唱中国梦,

  延安歌声永不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延安歌声永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