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16|回复: 5

[音乐知识] 新闻写作教程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254969084 发表于 2015-5-28 14: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7_148209_a9e6647eadb6298.jpg
( N  q) ]+ |6 h# G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f  W0 P. p  G5 o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9 g! S9 }: Y: f$ l: z' m
   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n2 G5 H& K! m$ T8 @0 M& [' Pn第一,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 W6 h7 ^2 z3 Z7 A" qn第二,这门学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x! f# w7 M- q3 q8 m
n第三,这门学科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 j3 v2 p/ |# a1 o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5 m/ y: s# ~3 d/ O. I1 n: \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N* F) d7 f& R' \7 Z
   实用新闻学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 t8 J1 K$ e3 ^& s. L
n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各方面的应用知识。
3 Q1 ?, H2 s- J# x" d6 I/ Z: Hn新闻写作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
% q# X% X  Q. r0 [2 n) m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8 a3 V+ h! z7 k4 L; J   新闻写作承担着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产品的任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是新闻报道成品的制作过程。% g* x) y6 T8 G# L
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0 g, c9 C) f9 J3 O! b7 M* a+ J
   新闻报道是记者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惟一的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通过新闻报道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而读者也是通过新闻报道作品而认识记者的。( [; M! m4 G) F  k
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8 z* l8 ?! G5 ]+ c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K4 [" [  g" `6 z* i" p
   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 M  A. V) V" E  B1 x# h2 I! Cn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 Z' o0 d; N2 j# z5 F' rn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
* H7 S* g6 L5 d- Q; g第三节  功夫在笔外. _0 b( e& {5 Z/ o2 G) r2 p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7 j, T  }4 s6 p" P
一、加强政治修养?5 C+ q7 n/ i/ B: M* P1 J" ?$ k
n(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b0 L. X; S# ^" x6 R* D5 e/ x
n(二)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 ]0 R' d6 ^7 N二、加强知识修养
. \8 j2 `8 Q, T( W; P9 [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 H0 D8 O. O% Z) @" n& q' \% t
   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一个记者除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1 t. l7 y% B( }1 o- ~三、加强思维修养
2 F3 C2 z$ D. z5 \7 R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N3 E0 r) j+ F
: y& p1 ]; l: N3 ]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0 }3 v# A- `+ H8 i&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y) k' F  W! ~+ ~7 K4 ~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 c6 l2 J2 u/ o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L+ E" V5 k( V& t5 R
   (一)确有其事" {- x  r6 G( B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3 Z* T5 u# {3 ~. e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 m/ a, F8 |8 `* ]7 y: `) Y  e- x(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Q5 x. s" u% H
    (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 t( r- g) s7 @( v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1 B, Y$ I' h# q/ S. r( l(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 L7 K+ f+ H6 ?4 h. ?(二)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5 R+ s2 f6 W9 Y
(三)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 `+ }+ {6 E3 v1 c: Y3 P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3 Z) _" |5 L0 D. R; Q) j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 S# o6 K4 e" {一、体制性失实( v0 ]8 r! J) s  ]6 i# @- ~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U% F3 v6 N/ H% ]# t! a. O
二、经济性失实
+ c0 j* m5 @4 X- z; N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9 V' c% q  \( B2 K0 d( n# `; p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 o. T6 r- x2 Q+ V  M/ y: H(一)故意失实?6 c+ S/ T7 ^# f; g  }9 c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f1 ~# h" f' R
(二)非故意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 H+ x9 a' d& }3 B: V1 L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2 O1 D3 h5 D( \; l+ x, H' x" `( E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 \1 }. T, b; z% F1 \" E. W+ c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 B3 B6 H2 i/ ^2 y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0 g0 M! O4 u( i% I, Z; w   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即消息或通讯的结构设计、段落安排,实际上体现着写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此时此刻,要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这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 Y9 p  k8 c4 G: q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d6 B) U: k- {' k+ ?% x6 M5 m0 N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
+ A1 i. p, }/ I" n- s, K. W2 F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p% V" m+ V5 U, W$ R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 q. y4 }  M/ k+ y8 f  ^* j1 _(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Z, w# W1 j1 a: T; n) g7 o' M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 |! O0 w# {6 B4 Q2 i五、描写要有分寸感5 `! p( P1 F% `- }
   我国新闻界最常见的是滥用溢美之辞,描写时夸大、渲染、拔高。. o6 b' \  i: m, q7 ^
   新闻描写是否恰如其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记者的态度,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如果带着个人的好恶,就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有关的事实。
- H+ k2 z; B* K! ], U$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
. V( s! O) [, l% @: n' L6 f5 j   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
: c6 d2 k" S# d  Z7 M6 i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 k, c( p3 e8 q1 i* |* M   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B- U& {- s) j( j5 ?7 W2 d
   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也还要经过所在传媒内部的审改。
6 P% h7 O: E+ d- b
# z9 _* f9 r. m, `3 x) b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L9 @6 z, {# e: t5 S2 V第一节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T. A  n& x, D- f! v
一、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G+ [+ n; C1 f: r
   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说法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另一种说法是: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3 X2 ?; q' O0 r- C! I! Z5 u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7 S  V" ]- D5 I, \  I: z% b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  没有新闻。4 z; k$ x% ^( n8 w3 `
   (二)事实胜于雄辩?
$ W9 O* q7 o+ J! |/ B* ^$ a$ T   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 N) U, H( C6 c: P* Q. c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1 j3 {" i! W( V6 w. J5 ~
   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传媒,主要想获取信息。1 r/ q1 q/ f2 ?/ y- U6 a! M; X
三、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 B& B1 U/ D! j% M(一)传播的目的是说话& ]: ~8 c5 ~! f  }7 ?) X6 u
(二)选择就是在说话
$ R% r7 D4 e. n6 w1 F$ g6 g(三)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 n# `  ^/ d; D第二节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H) P7 }. ~. @% |
何为典型事实?
% S4 \+ d# H% L2 O& a  d1 Z. a一、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9 X6 R4 }! a) [2 ^) ~% ]- f二、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f9 k1 G# r3 w; L  i" w; a. _  P) j
三、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 f5 S2 b2 J! Q, H' s5 _, F四、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 A6 P0 z& V# \9 K
第三节   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 O$ x8 s+ m7 s' R) U2 s) A+ r# ?   所谓“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6 j1 d/ ?: J( G/ k2 e* t( T5 N6 w第四节   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0 E! s2 i3 A" W/ N& Z, N- U! w6 {7 H& J/ k5 e2 p; S3 b7 w9 u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楼主| 254969084 发表于 2015-5-28 14: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 `% t8 t0 C, y( ]6 t什么是最佳角度  `4 o) o2 X. q# w
   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 l" v# b( K6 }9 l8 s9 @1 @  J一、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1 n% Z/ n2 A' d1 t2 j8 L% B
   一般来说,这个角度应该是新闻事实与你所在传媒的“导向定位”和主要受众群需求这三者“聚焦”的结果。?
  F8 D1 E* d( e6 _! G- P* y+ C二、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 O1 m5 O7 c* z( w   在选择新闻角度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大。
& q) A( G0 |8 w. W第三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0 @! C. c$ E  J7 L% n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V) f- \6 k- m% {+ u! C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 b  g( \6 D' ~! N' e( U- y2 c& ~二、以小见大找角度& n/ Z  k; E! N. a& s9 y, c
   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8 ~: T- I( d. ^三、虚中觅实找角度
& M8 h+ S/ {# h- T" k- S# I: i6 {: z1 O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 ~/ ^* l3 I5 x  @" f+ o% O+ F2 O(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6 U0 \- ]  |0 B: }6 D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
3 H- H4 J0 m3 C: @/ p五、发散思维找角度
, O+ }2 i( [, s   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或一个新闻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思考时,思路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q9 f8 }# ^, ^& A
六、统摄思维找角度
4 ?  u) c; i" t   一般来说,这种统摄首先要把采访所得的具体新闻素材和具体观点聚拢,然后把这些事实与事实的意义向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并进行深度挖掘以接近事实的新闻内核,聚焦点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最后就可能找出一个最佳聚拢点,这就是报道这件事实的新闻角度。) ?- E/ M# ]" u5 M* p6 K  M4 f
七、全局高度找角度6 h# ^" P8 ]: C% U6 U9 a7 C1 Y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 b* ^; G6 Q; v
6 ?8 w$ Y- ^" M' e
第六章  新  闻  跳  笔. V# s& {, a3 n1 K* Z4 e
第一节   何谓新闻跳笔?# r7 F8 T' j4 ?" q
一、新闻跳笔的特点
* Y" d$ B1 L' H6 vn(一)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8 I, K- g5 M( ?. Hn(二)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启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R: d% a  A* O3 C3 V* L0 [' `
二、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 跳笔?4 C2 Q0 R1 I7 J4 t9 a
   (一)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 f1 n$ T5 H/ Z& }$ K0 j
     1.跳笔要求段落短,而且每段讲清楚一件事实。这种叙述方法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
4 S, j% k* L, D4 V, R( h     2.长篇大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
5 k3 N6 E, ]; C7 P# `( x$ w! r: Q     3.运用跳笔写作的新闻报道,排在报纸的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
3 n4 J  I6 M- ?* l(二)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4 f: J! }+ _) v* C8 R7 @
   1.记者运用跳笔写作时,不必为文章的“启承转合”费心,他只需集中那些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段一段写来。: q, `' ^5 E' g+ X3 Q$ ~
   2. “文如看山不喜平”。以这样的行文结构叙述事实,在段与段之间实现了跳跃式的推进,文章自然波澜起伏,而且有一种动感,体现出新闻报道作品明快的文风。. g' K; C% }3 d) x0 F0 C
(三)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9 [9 F' U. C* g5 t. K5 o
   1.运用跳笔,每写一个段落,就提供了一个分角度或者一个侧面的事实。
' t; F7 ~# S: _3 n! P- G/ e6 G$ o" g   2.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跳跃,留下了空间,留下了停顿。有空间就有容量。容量大可提供的信息量就大,给予读者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就大。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楼主| 254969084 发表于 2015-5-28 14: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排比
4 s; m4 [, p' x' h9 V   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的一部分,形成排比式导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 t  V3 @# B# ?- S/ _
七、惊警
9 N2 y$ f5 {3 v" s) J' g! w   导语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强烈唤起读者注意。这种写法可造成震动效果,造成一种紧迫感,使读者为之一惊,不能不注意。/ c% d; k: y, G) h& z3 o! [( i
; D- p/ M: @, v3 c
第十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 |, T, u" N7 h( O& G- o
             ——主体与结尾6 j$ c" R: p6 `  o2 Y
第一节    主体重任在肩& ~- [$ p4 z! E: ]8 K
一、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E* S4 G* F6 r! C; W! y1 y
   (一)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1 @, v/ c0 I, Q2 Q! X, k, E' c   (二)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 d9 s2 A0 N% |# U# e% J8 A5 S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 c* u4 w+ D0 t; A$ {' A- `   (一)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L0 g& L- I3 ?+ S3 Q, H
   (二)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8 A/ D- n8 v1 A2 t9 h
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1 a: ?: ~5 i; ]* O; S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7 a+ U" j1 O+ i+ K7 \( w
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 H2 Z! |+ q# l' j   (一)运用“色彩”;
: O3 P# O: e8 R. Z- o+ L   (二)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 m7 p, }! W) V0 @第二节   主体的结构方式6 M$ A( _$ `) H$ d6 R; }
一、倒金字塔结构
: u7 [, G+ O# Q. w   仅从导语和主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消息整体上采用的都是倒金字塔结构;另一层意思是,主体本身也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主体也是倒金字塔结构。6 Q$ O- _2 ]- c. R) Q. w6 E
二、纵向结构; h* X8 }% ?3 k  N
   主体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称纵向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大致过程,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记者也可以借“过程”说话,表达某种观点和意见。, K& w1 g; O2 `
三、横向结构& G8 t, v6 p/ s5 [% ?. N7 n9 C
   这种主体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 `: N' a6 P. H四、点面结构! `6 U& T6 F5 O6 {2 g! }4 @
   点是指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是指一般的、总体的情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这也是主体安排结构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样安排结构可以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认识空间,可以使消息更有说服力,而且,也更符合普通读者的认识规律。
7 F6 A4 D/ e0 y" i第三节   消息结尾# s5 Z4 Q' X$ p5 r+ C
一、消息结尾的特点' e" j5 U) M' B: T& K
   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亦即,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 X( g* {5 ~) k" g. ~
二、几种巧妙的结尾方式
3 L; ]9 j& p/ @: x4 k- v   (一)材料典型、意味隽永;
% H0 D& B% m0 W7 L8 [) e" N   (二)首尾关照,巧妙呼应;
) u8 {+ l% e* R   (三)稍加议论,画龙点睛;
% O0 p, _5 ?) y   (四)水到渠成,自然抒情。3 Q* ~# t, R/ D# ?3 O5 {3 A

0 ~' I9 W& S6 G5 |+ S7 Z第十一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                ——新闻背景$ W- [+ w- c! Q) l  R6 Y7 L
第一节  写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 T4 k: n. }6 A4 r1 F8 H一、何谓新闻背景
6 O; N8 ?9 [( Y+ Q/ A   (一)宏观意义上
; E3 S  z. G; p& z- N; k( c* B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 h& s2 n. E2 u" t" w% J4 K   (二)狭义上" k! E. ~- [  E9 |2 Q
   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9 m5 O& Z- @( X0 Z. V2 x& w1 U* U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s3 x* {" ]9 d
   (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y4 `. L: k; l& t3 {; [" n# l/ Z
   (二)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3 h7 ~$ l- ]# L* X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 P8 b# x0 M5 p1 n* o" A   (四)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4 l: x6 U+ ~; w: K   (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 p3 P# m5 p3 h
   (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 `$ D) _& _; J, F! }/ u   (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0 @$ \5 ~% M: C- Q
第二节   精选背景材料
4 h0 z3 Q9 \9 u& K3 Q' _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7 L4 J$ D- C0 ]
   通常情况下,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所谓“事实本身的疑点”,是指读者感兴趣、而不加背景读者又难以理解之处;读者兴趣,既包括前面所说的“疑点”,又包括新闻事实之外,读者需要了解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新闻主题则被认为是调遣背景材料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新闻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背景解说的重点。, K4 k' D% M9 D# w+ f$ Z
二、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q! F" F8 B% `# m" U) f- ^0 @
   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不受时空和事物类别限制。古今中外,只要对说明新闻事实有用,均可拿来。: J1 C: n* d5 J" G5 p4 S" V+ T' ~
三、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0 q2 ~, {: R" A  _" D   应以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楼主| 254969084 发表于 2015-5-28 14: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巧妙穿插
, F% T( L! z7 }, `% J0 W一、插入导语/ }" s8 P; M" E
   (一)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 `1 _# x6 D( v) a9 y
  (二)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3 P; n  [) f- a: t# D! j; j(三)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y  ?! P* \0 J: V: N! Q1 a
二、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 N: g- `1 |# H/ P# T( E7 z
   (一)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 Z" _6 K- m' }# Y0 w   (二)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 M, S. U- o2 d  p
三、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 l0 o" y2 U) A6 \( h9 V5 _   (一)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 b; ?7 x( A0 l* b# g   (二)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 V( S5 c5 Q  v) I 8 Y+ |' A) U& Y! w* V( X. I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j  a, B% I6 Q1 `5 @
第一节    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 L- |6 |1 K2 x4 q2 x" p' I9 m
一、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 l* t3 r6 ]) @+ m5 _- ~0 k
   (一)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 E: J& j2 r' R9 {: n   (二)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3 |% ^! X4 k8 G, Q; O/ V/ n
   (三)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q' W& y/ g# n& Q+ F. N) }
二、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 e! Y4 g: m8 q! H7 a1 z) k& l   消息制作和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也为它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Z% s" {/ H" k
第二节    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i8 L( [" C, U% u2 ^" e" R) ^+ ^5 }; q. {
一、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
+ h  D# I/ q# J. A: W1 i1 y; O) x5 Q   事实交待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不清楚;
6 O/ N$ t- W2 C$ o2 _! H   (二)忽略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
3 L* N$ E6 u% ]2 N   (三)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够具体。
2 i2 w  b3 T5 l+ D( t6 Y; g. \6 r二、勿做表面文章5 A( M2 G$ X# M1 ]( v
   记者应是观察家与思想家,他应当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这样,消息才会有思想性、有深度。8 n+ i, {% l/ M4 ?  K$ |6 i* O2 n* {1 c
三、见事见人
0 w0 T0 X& e/ Y& b   (一)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c  N2 K6 \7 c" b) r
   (二)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 V9 `6 c7 n+ Q0 ^% a+ X9 j: g   (三)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K. ^; [3 L9 t( r  N
四、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 N4 T# {& |8 L  ?   (一)不要煽情;
+ m# M$ g3 P- w8 J( @   (二)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漏破案方法;$ k* r- c) T- {1 Q+ d9 d: s
   (三)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
, z; q; C' n9 S' L7 ^   (四)关注事件成因。
+ \2 u+ D- ?  `4 q第三节   动态消息7 s% x8 W! D  o! s
一、动态消息的特点
1 ~/ I+ p0 x* G( k, R( R) e5 Z) k0 i   (一)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
: p  y1 _( ~/ M# B- [, l# V   (二)动态消息更强调“宏观笔法”;7 t, n4 R# a% o5 P8 c0 O* l  W
   (三)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 g1 E" z2 k8 v7 c  J5 o, T; n  A
二、动态消息的写作2 j! i9 `: [. J0 W* o! @
   (一)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
* m, u: [( S  s3 T& |3 u- }   (二)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
* C  W3 ~3 t' x( Z; ]+ y/ J: n   (三)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6 v) T' L" J- K
   (四)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b# a- W: M3 [- w# h9 r
第四节           简讯?& N+ x' {1 V9 u6 c
一、简讯的特点、地位2 v7 U# u1 o: @# x0 n
   (一)简讯的特点% U. U% k) u( L" V$ ~
   1.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
/ w/ e1 b/ q) k( [  @/ r   2.结构单一;' U7 T* F! L8 f5 b  n$ O( Z. V$ I: C
(二)简讯的地位
% F( E3 W: b& q; s2 H7 H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k) V7 e. U- D, V  M  g6 H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 ]3 Y6 ~% E4 p( V( K# k
   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 n( Y9 u  m$ ?( ~; }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
& {/ m- o. M" X. O   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v) ]4 p7 S# `& y% s0 {
二、简讯的写作* w3 R2 X" H( ?/ I
   (一)撮要
+ i; T# ?! B# u3 L- u   1.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9 _+ W$ K. t. L4 K* m" b2 r" w
   2.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k: s: R: k+ v0 q- u3 u0 p% r
(二)讲究文字
& M7 n3 u/ ]# _; C2 r   1.精简;/ _/ ^# ?8 {$ i/ P  a. R
   2.要有表现力;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楼主| 254969084 发表于 2015-5-28 14: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4 P3 b  W" C- e1 I第一节    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b- I/ f" A  G3 I) b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 o# G2 i5 H( q1 O0 N/ a
   事件性新闻关注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动,是突显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8 {% ?6 ?7 O# {# s/ ?: u; o9 B
二、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 k0 g5 D$ ]  Q# n2 @   (一)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_( T" t& N8 o! a$ c2 h, W. Q3 A* W
   (二)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 M# L/ t1 m6 H2 i+ r* n) g5 E (三)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l. J. }  }% X7 }. R
   (四)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U( a$ D  v& s' r
第二节 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8 V8 j4 H5 `0 _. }. r* O一、对比  显现" O" D; R$ _7 k- m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其问题性、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是对比。7 o, z( w. I* C8 I8 x8 B0 S5 ^- D
二、量化  集中( E, m, B! o0 L' s
   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有必要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了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6 l/ r8 b* c# b' u, s; j4 w: ^: m
三、以点带面
8 X# L9 S1 Z0 a   点,即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即全局情况。忽视点会削弱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没有面,则难以反映总的态势。?2 f8 p' S6 r4 n7 l" K
四、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0 n8 [% P6 g* F2 e  B0 ?, C
   大多数非事件性报道,记者是为了反映某种情况或问题而行动的。有些报道即使利用的是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资料,其调查本身——信息源一方的行动本身,也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 d3 x+ b+ T6 X; k5 `4 A0 c! C
第三节       预测性消息
, B  A; e1 q# v% a一、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
+ L' D; t: o- E   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属预测性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 K. ^" i  Y6 s5 A- I7 E/ N+ X: Z* L   预测性消息同预告性消息不同。预告性消息是对必定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新闻所传达的信息是确定无疑的。2 E5 _* j9 o$ p' Q0 {8 @1 I! K# N/ k
二、预测性消息的价值
# `, I# j- ~% w8 v% e1 e( w   (一)有助于科学决策;5 r4 t9 V% ^# {: q8 K! P& ]( }
   (二)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
+ n- \/ n( b- j( N. W7 T$ z三、预测性消息的写作
8 W3 K. g9 g! j% J* d+ }: ^   (一)及早预测;
" t" }% J/ {0 e6 b   (二)他人预测;
7 r, A$ f: U/ u+ q+ n$ \   (三)权威预测;' I( x; \6 C9 j
   (四)深度预测;
! ]* l6 ]) ]3 D0 e- w   (五)审慎发稿。
- P+ u4 y- y3 m3 O8 @第四节     服务性消息
# q. ?, ^( _5 A; X  p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功能% T# `, V1 r& }7 a5 ?! J4 p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
$ Q+ |4 L% q" F1 Y/ S1 @9 K   直接可用”,亦即,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 T1 U" q2 H: g5 \: D
(二)服务性消息的功能
" P$ b! ]* o( W; i- q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 m9 Z5 u7 f8 }6 U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e& N7 X2 b$ o) {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b' e( v$ j$ x) h二、服务性消息的写作) j$ G% Z$ q) q
   (一)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7 Z" V, a/ g5 l5 Z2 S9 H  S   (二)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 {% ~# s& t' s) G! N+ X3 Y   (三)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7 C% L* r, Y; u2 ^& J   (四)亲切、自然。0 \% i7 G3 @1 c3 x) r

" _& J* L% h8 h& s: f- c  E; i9 j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 r2 x. S) N' M* I4 k第一节  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2 @9 L; m9 I$ n" {一、描写性消息的定义/ V) W& g/ f, j) {+ c
   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换言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
' F* m- O$ {8 A# h$ ^二、描写性消息的功能
( P9 E$ p) B  ]3 S+ C+ ~   (一)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 p+ q- v# ]8 Q8 ~2 R- y
   (二)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 y3 w5 i' F5 F3 U
   (三)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v$ n$ M- Q7 ?+ s6 X' C' H
第二节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8 ?* t2 y& K6 o' ]( ~& `7 j4 e' X一、简笔描写
7 l) q" N! I1 D/ N   作为消息之一种,描写性消息也应力求简括,用简洁的笔墨,概括地勾勒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的活动,以及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地描写细部。
3 h) ?; b$ w+ L3 c二、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 s- b4 [3 L7 ~3 J3 I. k7 U   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亦即,它们应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只有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 h0 Z; F1 R+ ]( F' i: ^4 Q
三、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4 |  ~4 H8 [( R5 x7 t0 |+ s   描写性消息不仅不排斥叙述,还需要用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
$ V8 S0 h* n8 V4 M& @  W, ^* |第三节       新闻素描?; _0 D6 Y+ \! H
一、新闻素描的特点
! Y& F" @! h, P+ p; y   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N) t$ Z* n: K! |9 S
二、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1 b) r- D- a3 j: W& E, k
   (一)灵活安排文章结构;5 Z: V5 a1 x' N/ O1 K+ m+ R- c8 ^
   (二)描写好典型细节;
; L0 H8 a6 D3 i3 q   (三)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R- ]; h8 Q% c% F" u( M
第四节       花絮?' _% i) @! i. X- [3 M
一、花絮的特点、作用
* O3 C9 H7 V2 @7 Z, I   (一)花絮的特点
# D% F' J/ S1 k  ]   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楼主| 254969084 发表于 2015-5-28 14: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一)6 z2 F$ ^! g% f1 ~
          ——通讯的主题/ m2 _8 R4 r+ H2 P/ j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的主题7 h5 o6 E4 D9 _3 M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7 }! e6 E2 i' j! Q: Z- k* n8 B1 V/ {7 O第二节   通讯主题的要求
! P3 o2 ?' Q- w. a2 j; n" w一、 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5 d3 O; K5 l& f   首先要弄清,所报道的事实中是否存在记者这种认识的依据;. Y# h  i  U2 o6 K5 y  d& x
   其次,有一条原则在选择主题时是不能动摇的,即所选主题不是随意的,是受事实限制的,必须是在事实内在逻辑所指示的范围之内选择主题。, ~  v2 Q8 ]& ^+ r# W
二、 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S9 K( A% ]% D. g. w: v
   (一)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 L: ~: l% `; e) T9 O  s' `, V   (二)深度来自历史感;
" p/ M% K: ]" }& G/ `2 u   (三)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6 G& c+ r" P3 G8 v
三、 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h- X1 D3 D; I. ^8 k' c
   主题针对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曰8 O, C6 P6 g5 x: B
   新鲜;二曰时代色彩。?
3 l( H5 s$ U% ?7 u, P* @第三节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2 y  D+ t4 f/ M9 d& s+ W一、 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C$ Z  r; l% I) T* l9 l, C, y: ^
   作者在接触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前,对将要采集的事实不甚了解,对将要写作的通讯主题也没有事先预想。需要在了解事实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进入主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
: g* H9 J& X1 c! S# P二、 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4 D  c- j3 x7 G7 U% _& m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了要写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等待、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以验证主题,这就是所谓的“主题先行论”。
9 \  d3 d+ N3 @- F   r6 ^, N" i) ]; f* S; {, q5 z' p
第十八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二)! J8 y/ X3 c! s2 o* P
                           ——通讯的选材
$ ?! |9 ~& G+ H7 @1 _第一节    通讯选材的特点5 S  l% m1 [; G( k- O
一、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3 B3 X! O# `( V# |' _0 F: I$ ^   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曰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二曰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 q0 q, X% \" H& U( v二、要围绕主题选材
' k; j4 b7 |9 w* D% n9 ]  v三、选材忌重复
) z# s# x+ G/ e& H. a$ h$ O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
- R% t* r3 |( _/ ]" ^第二节   通讯选材的类型6 N% |: P: r( C: [9 W# O
   一、骨干事例;1 H2 R  c5 k+ v9 @
   二、细节材料;
1 V5 N. u7 s. _4 I5 G   (一)详细的情节事实% C9 M/ ^( `& x2 z
   (二)特写镜头8 E. d9 _# w; [0 H
   三、 一般叙述性材料。0 h* \; L' l7 h% l- S! y1 Q  P
第三节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6 _6 s$ L! o0 J+ P. A) F
   一、记者的现场观察;3 i' q. k% I/ r0 T* p) G8 U
   二、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3 r5 W: D3 R" k   三、记者的访问。/ V: ?3 V  `- g0 K/ d3 C
( r2 e, x) F1 s1 C1 i
第十九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三)
( N0 E- k+ F- W9 K% m( h              ——通讯的结构" T3 K( n3 v. \6 D! ]9 x
第一节    通讯结构的特点0 _7 |7 U1 l3 x" D; I
   首先,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8 S$ q8 ~/ I% z
   其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
, E& f- [& L2 J0 C第二节   结构通讯的原则$ |3 U. i) O. f  E
一、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R4 p$ F+ o: ~& S0 P3 n0 D8 T
   以清晰表现事实为目的,而不是要事实去服从体裁、结构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就考虑用纵式顺叙的结构;如果是现场材料,就可考虑写成新闻特写。再如写人物通讯,如果只采访到此人的一个有意思的情节事实,就可考虑写成新闻小故事,而不必硬要写成三侧面或“三块式”的人物通讯。?' @! J' ?3 t; a  a
二、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7 r3 l1 t- h, \! l' C; e4 V2 ]   在构思通讯结构时,要围绕主题来理顺全部事实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排列,将通讯的“意义性”结构表现得十分集中和鲜明。+ A: g, m) B2 ~+ D% v/ y
三、简洁清晰原则
9 \) p' @+ q+ l+ h+ `# E- L! U   对人对事的各种复杂联系进行切割,只挑选出表现主题最有力的材料,这样才能使主题与素材相对简约清晰,易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
; `' }" r4 S, X# P四、均衡对称原则. ~8 Y, T# Q- g) z
   第一,要有层次意识;& y$ V" M2 q& ^' Y6 h
   第二,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写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
' T9 j. x0 H# O* M   第三,段落、层次之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
9 v  y+ h7 T* v6 e2 n" r1 z; F/ ]/ X   第四,即要求通讯的首尾衬托、互相照应,以突出整篇文章的整体感。: F9 u) n* i4 s
五、跌宕起伏原则
# `: V1 U3 o( }) V' h   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编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
3 L0 J+ y3 H: A, r+ \  V9 e第三节   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c: `4 J- z* U! Y1 X
一、 纵式结构
4 S9 F# ?9 h; \" J   即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 L/ F. o  C# V& \+ a4 u: w7 I   (一)按照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叙述下来;/ f8 f# B+ k9 `/ _
   (二)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4 V% b5 i' F7 W. X# ?- Y1 ^
   (三)将多线条事实“编织”成单线条纵结构;
* }6 D0 b4 Z, U- J- E二、 横式结构! i! z. c- i  B2 d5 K, ?6 e
   即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
) Q) q" M1 r- i! W3 a* O/ G   (一)同时异空结构;
7 v$ u5 O, g% G; _1 W   (二)多侧面拼接结构。: d* ~; ^- e$ Y; m) o; M
三、 递进式结构
+ ], E8 \' r. L2 A0 |% I   递进式结构的通讯往往从现象入手,层层挖掘现象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 J$ H. v- @$ m5 I- H3 p4 o- q  E
第四节  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h0 s' y) j* A! Y! O/ I
一、通讯的开头
9 s$ u9 D+ v0 _, b* \$ D   (一)开门见山;
+ N' y& \  V& `0 K   (二)突出中心事实,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 ?6 t$ v6 ]! t   (三)突然插入记者截取的现场事态,有场景,有直接引语,有人物动作……1 R8 i8 V4 h/ Q% }6 z. A5 @
   (四)以寓意的诗歌故事开头,然后迅速转入本题。9 a5 P) X  k1 K
二、通讯的结尾5 d8 a9 k+ p( W& G6 c7 k6 l
   (一)强调主题或深化主题;9 _! Z# i' X8 R: I- o
   (二)抒发情怀。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8-10 09:14 , Processed in 0.28248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