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eryMeni 发表于 2015-3-4 13:43:02

歌词创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在写歌词的人很多,2009年我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听人估计有200万之众。歌词创作既易又难,我们说易,是因为只要懂得文字符号的人,有感而发,写出的词一经插上音乐的翅膀,用人声唱了出来就是歌。但任何艺术都有拙劣、精良、平庸、经典之分,真要创作出一首好歌词,还真非易事。在写人、写景、写事、措词、造句等方面,需要学习研究和注意的问题很多。                     
                                一、状景必有彩
  这里所说的的景,主要是指写出的风景、物景、情景。其中:风景,它包括自然景象及人文景观;物景,则指事物的景况;情景,指人的心灵世界。歌词中描绘风景一般是为起兴比喻服务,起烘托作用的。写物叙事多为形象、行为服务,起铺叙作用的。刻画人的心灵,则为情爱,哲理等服务,是一种精警。景需要描摹、陈述,又可称之谓状景。状景必须精彩。情人眼中的玫瑰,诗人笔下的梅花,游子思乡的明月,少女伤春的桃花,英雄壮别的松柏,学子进取的新竹,深闺笼里的小鸟,出污泥而不染的塘荷等等这一些,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墨客,不知道创作出了多少百诵不厌的名句佳篇。
  我们以时序来分,有春夏秋冬,一月十月,白天黑夜等;以开花早迟状景起兴的,有桃花、荷花、菊花、梅花等之分;以方位状景起兴的,有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之别。以数序状景起兴的,如: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等等。此类多以民歌小调出现,给人以亲切、通俗、易记、易诵的感觉。
  状景的处理应做到通俗易懂。比如唐代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句子,就很容易理解。而宋代王安石的“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的句子,苏东坡把它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因为“明月”原指一种小鸟,“黄犬”原指一种昆虫。作为歌词而不是诗词,就应该象苏东坡这样改,要一听就懂,避免误解。特别是,歌曲是流动的音乐艺术,听众是没有时间慢慢思考的。状景还要合乎情理和事物的逻辑。又如王安石:“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菊花色黄如金,经一阵风雨满地金,既美又惨,为佳好的句子。   另外,精灵心情不可状,往往用借喻。舞姿歌声难名状,每每用比喻。状貌状色,贵在体现亲、新、美。状景状物,贵在展现出绝、奇、妙。状情状理,贵在表现爱、深、哲。总之,描写风景、物景、情景力求出彩。 二、写人要有情
  如果说诗是心志之托,那歌词则是系心情之依。歌词以写人为主,而写人又以第一人称居多。不管从“小我”或“大我”出发,始终与喜怒哀乐、爱憎六情紧紧地连在一起。爱国、爱民、爱家、爱情;爱月亮、爱星星;爱春风、爱秋云;爱山水花鸟、梅兰竹菊,无不与“喜”、“乐”、“爱”连在一起。战争、天灾、人祸,离别、失恋、怀旧,始终都与“怒”、“哀”、“恨”紧密相关连。
  人与事连,事在人为。一个人有所事,才会有所作为。做事的是人,叙事为写人。我们通过人的行为来写人,则写得有血有肉;我们再通过细节来写人,则能写得鲜活生动;我们还能通过气氛烘托来写人,则一定会写得有声有色;我们通过用爱心美德来写人,则能写出有情有义的东西。  歌词能言之有人,才可以言之有情。因为有情才能感人,情真才能声茂。虚假的人,不可能有血有肉;虚假的景物,不可能有声有色;虚假的行为,不可能有情有义;虚假的人性人道,不可能有理有哲。同时,空泛,则不可能有丰满的艺术形象,不可能以真实的内容来感动人,教育人。对于不能感动人的作品而言,当然谈不上“情”了。
  艺术需要一定的夸张,但夸张与虚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空灵与空泛有神韵上的差异。夸张为情而发,空灵则更富浓缩性与哲理性,从而给人以感动和启迪。一首好的歌词,我们反复揣摩,其味犹新,回环百诵,其韵不厌,其诀窍就在于 “情”!三、造句有韵
  歌词与诗歌都属于韵文,既是韵文就要讲究韵,重视偶句押韵。做诗有诗韵,填词有词韵,制曲当然要有曲韵。现代歌词用韵都比较宽,比诗歌还宽了一些,因为它还有音乐的帮助,这是完全可以的,没有必要像古诗词那么严格。中国推广普通话已经几十年了,我认为采用新韵比较好,《诗韵新编》、《新华字典》、词典就可以查,这对后人也有好处。那些老的,如平水韵、十八韵、十三辙中有些字与现代汉语的读音是不一致的。   造句有韵无韵,它不单指和谐的声音和一个音节的收音,更主要的表现在气派、风雅、风度、气韵等方面。气派讲究神韵,风雅讲究词藻修饰,风度推崇味韵、品位,气韵则要求苦练内功,加深修养,提高气质。纵观古今名家与作品的生命力,歌颂正义与险韵分不开,明辩善恶与爱憎分不开,赞扬纯洁与少女分不开,同情红颜与薄命分不开,感叹情劫与佳人分不开,讴歌至诚与情爱分不开。作品的致远,往往意在言外,作品的深沉,每每情在余韵。
  韵,既是发声,又是收音;韵,既有起承,也有转合;韵,既是句之形,也是句之神。韵在句中,犹如人体,既有形也有魂。无韵的歌词影响歌曲的效果,无韵或不押韵则谈不上是一件韵文—歌词。
                                四、措词有声
  这里所指的声主要是指声音,它包括声母、韵母及音色、音调及平仄,即歌词的“音乐性”。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水声;动物界有兽鸟虫鱼、家禽家畜的鸣叫声。人类之声则更丰富多彩,有歌声、笑声、哭声、怨声、叹气声、号子声,还有方言土话、民歌民谣,有极为丰富的音调和衬词,都属声的范畴。我们用各种物质制成的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叫乐音,其声的音色、震动频率,又可分为乐音与噪音。人所发出的声音有抑扬长短、顿挫休止之别,从而产生平声(阴平和阳平)、仄声。用现代语普通话来归纳叫“四声”。从发音的特点来讲有双声,从收音的效果来讲有叠韵,从而产生“双声”、“叠韵”、“连绵”、“顶针”等等富有极强音乐性的词组和词汇、文句。搞歌词创作最好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声”的知识,因为歌词用字的发音方法,直接影响到歌唱家的演唱。
   歌词要句句有情,字字有声。因为歌词为歌唱而作,歌唱为传情而发,传情力求声声感人。歌词的创作,还要在虚词之上下功夫,所谓“实词叙义,虚词传情”,是很有独到见解的。此外,民歌、民谣、方言、俚语和衬词里,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以声传情的艺术源泉。
  人们都说,赋多叙事,小说长情节,论文贵逻辑,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故不能谱之以曲,变作歌声来感人。唯独歌词,最能做到志寓于篇,情系于句,声依于词字之间,然后达到声情并茂,声声传情,声声感人的艺术要求。                                  五、合律合时
  艺术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词为时而作,不得与时而相悖。歌词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内容、韵味、风格、派别。然而,其“可唱性”、“音乐性”和“时代性”,是必须遵从的规律和应该达到的要求。歌曲是听的艺术,听不懂,就失去了歌的艺术意义。歌又是时间的艺术,因为音乐是流动的,听者不可能在流水般的时间里,充分联想、再三推敲、反复品味。这就要求歌词语言流畅,措词造句符合语法规律,避忌冷僻、晦涩、深奥的字、词、句。因此,歌词的表现手法可以多样,但必须让人听懂。即使是有逻辑性、有哲理性、很空灵的歌词,也要做到通俗易懂,适应于人民大众。创作歌词还需要注意文雅、典雅的艺术要求,同时注意到一方面多数人能听懂,另一方面使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愿欣赏的问题。歌词为短小而直抒胸臆的艺术作品,一旦唱出来影响很大,因此,宜多歌颂而少暴露,宜积极向上,而忌消沉悲观。即使“长歌当哭”,很有悲壮的感染力,也宜少用或忌用。如:“我爱你”,恋人听了高兴,祖国听了自豪,执政者听了顺耳,反过来用敌意进行挖苦、讽刺就不妥了。歌词与诗词一样,忌冗长,贵谐喻,忌晦涩,巧含蓄,忌直白,尚情爱而贬说教。歌词叙细节而不铺张,重浓缩而忌贪大,倡空灵而忌空泛,为现实而抒情、赞美。一首能唱响的歌曲,往往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反应时代的特征。而一些陈旧内容的歌词,没有时代感的歌词,谱了曲也是唱不出来的。蒋开儒的歌词《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我发表在《歌曲》2011.6期的歌曲《问问举过的手》也是看到佘志迪老师这首歌词的内容,适应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要求,就高兴地谱了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歌词创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