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ouhmBn 发表于 2015-2-3 12:54:35

儿童歌唱如何导入中外儿童歌曲、民歌、童谣、戏曲等

儿童歌唱如何导入中外儿童歌曲、民歌、童谣、戏曲:
直观形象参与的模式
此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含义对儿童来说比较复杂,结构不够明确;歌词的先后顺序比较容易混淆等。
具体做法是:分析歌曲,预测歌曲中儿童难以理解与记忆的部分,或者教学中需要儿童重点掌握的部分,据此设计视觉形象图。采用直观形象参与的模式导入活动,必须做到突出重点、难点,既能解决儿童的学习困难,又能帮助儿童习得用直观形象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
直观形象参与的模式可以细分为几种类型:
1、突出结构法
利用直观形象的材料,有时可有助于儿童对歌曲的结构感知。如:
《毕业歌》
在《毕业歌》中,由于音乐的第一、三段部分相同,但歌词却又不同,歌词的第二、三部分都提到了幼儿园和老师,但先后顺序却是颠倒的,所以,儿童常常会唱唱唱唱就不知唱到哪里去了。因此,教师可以画一张类似下面结构的图画:
第一行:红色:一个带有翅膀的闹钟    一位去上学的孩子
第二行:黄色:一群孩子    一位教师
第三行:红色:一位教师    一群孩子    一位戴红领巾行队礼的孩子
上述图片,一方面解决了感知歌曲结构的问题(该音乐的结构为ABA三段体:第一、三行颜色一致,暗示歌曲的旋律一致),另一方面也理清了人物出场的前后顺序。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引导儿童注意图画提供的记忆线索。
附图:

附歌曲:

2、突出逻辑法
有些歌曲,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儿童来说,是有一定的理解困难的。如:
《大馒头》
在这首歌曲中,儿童实际上是弄不清馒头、面粉、小麦和农民伯伯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所以,教师提供给儿童的图画画面就应该突出歌词中的这种逻辑关系。
(1)教师出示四张卡片,让儿童按序排列图片。通过操作,记忆歌词的逻辑顺序。
(2)教师在范唱和带领儿童练习时,每次都应该依次指点各个形象帮助儿童记忆,直至儿童完全掌握,达到动力定型的程度。
附图:

附歌曲:
3、突出节奏型法
如:
《大母鸡》
在这首歌曲中,儿童学习的重点是知道母鸡什么时候叫,怎么叫?为此,教师设计了2张教学图片,分别表现母鸡的两种叫声:咯咯咯咯 嗒∣及 咯嗒 咯嗒 ∣咯咯 嗒∣。
(1)采用重点前置的方法,将歌曲中“大母鸡”叫的节奏型分解出来,作为节奏活动,使儿童初步掌握“大母鸡”的叫声。具体方法为:教师指图(第2张图第一行),同时示范念诵:咯咯咯咯 嗒∣,提醒儿童有意识地观察图形和语音的对应关系:   表示“咯”,   表示“嗒”。随后,教师鼓励儿童自己尝试将其他的节奏型念诵出。
(2)教师清唱全曲,并提前用指挥动作,邀请儿童视图有节奏地念诵“大母鸡”的叫声部分。
(3)教师鼓励儿童学唱歌曲的其他部分。
附图:

附歌曲:
4、突出顺序法
如:
《数一数》
在此歌曲中,除了有绕口令的拗口给儿童学习带来挑战外,还有一个困难便是儿童记不清动物出场的前后顺序,特别是当歌曲中的动物重新排序后而不断出现的新的变化组合,更是给儿童的即兴反应带来巨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设计5幅图片(另附纸花3朵),如下图:
(1)教师在图版上排出5张图片的顺序。
(2)集体看图复习绕口令《数一数》。
(3)看图,听琴随音乐在心中默唱歌曲。
(4)讨论纸花代表的含义(“呀”)。集体学唱歌曲。
(5)将图片重新排列。集体念一遍新歌词,重点念熟最后一句。
(6)按重新排列的顺序演唱歌曲。
以上(5)、(6)环节可视儿童兴趣,反复进行多遍。
附图:
附歌曲:
5、突出情节法
如:
《蝴蝶花》
在《蝴蝶花》中,故事由一个错误的判断开始,发展到错误的行动,接着发展到疑惑,最后发展到“恍然大悟”。如果直观形象展示能够突出这样的情节发展线索,不但歌词记忆的困难程度会大大降低,而且对歌词内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的深切丰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附图:
附歌曲:

6、突出情趣法

《三只猴子》
《三只猴子》表现了顽皮的猴子因为喜欢在床上蹦跳而导致摔伤,最后集体躺在医院不能动弹的事情。歌曲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展示更突出了歌曲的诙谐幽默,可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体验到安全教育的价值。
(1)教师出示图片1。提问:“这儿是谁?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引导儿童说出图示的主要内容。(三只猴子在床上跳)
(2)教师范唱歌曲的第一段,边唱边演示教具。(在唱至“有一个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包”时,在其中的一只猴子头上贴上一个红色小圆片以表示“包”,在唱至“赶快下来别再跳”时,将这只摔伤的猴子移走。)
(3)教师提问:“现在还有几只猴子?”让儿童数一数剩余的猴子数。
(4)教师依照上述(2)、(3)环节演唱歌曲的第二、三段。
(5)教师出示图片2,演唱歌曲的第四段。并问儿童:“他们怎么啦?为什么会这样的?”
(6)学唱歌曲,并扮演“猴子”角色玩游戏。
附图:
附歌曲:
欣赏导入
此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类歌曲:某些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民歌、童谣、戏曲等;某些歌词较长、旋律较复杂、唱腔较独特的歌曲等。
具体做法是:教师示范演唱或播放录音音乐,要求儿童以听赏为主,初步熟悉歌曲的内容、形象、情绪、风格等。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可根据各人情况,采用部分参与的方法演唱歌曲(如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参与演唱,也可以只演唱歌曲中的重点句等),以后,随着听赏次数的不断增加,儿童逐渐掌握歌曲中的其他部分。如:
《锄草》
这是一首河南豫剧,其曲旋律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儿化音、后鼻音重是其典型特点,由于该曲唱腔较难,儿童不易掌握,所以活动的重点便自然地放在引导儿童感受、欣赏豫剧韵味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歌唱如何导入中外儿童歌曲、民歌、童谣、戏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