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键盘移调
[ a& T- R4 n0 a6 \9 T将某一音乐构成,按其原来的音高、节奏等关系,从一个调转移到另外一个调性上去,叫做移调。
5 r( W0 v# W4 \5 W这对于键盘乐器的演奏者们,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4 ~9 P5 v n! @- U6 y9 X
当你为不同音高的乐器或人声伴奏同一乐曲时,对移调需求就迫在眉睫了。# a# Z: `. F0 x4 w- _6 z/ K# z8 r
移调也是一种熟悉键盘、掌握各种和声材料的有效手段。$ j9 I0 X/ g( @8 E7 V
所以,我们在和声学习的开始阶段就加入这个课题。( ^. ], h: u) u" }" Y
从最简单的和声语汇开始,逐步地去掌握在键盘上移调的方法,
$ p# k' b6 e& p也许比学完所有的和声材料之后再去移调要容易一些。# |0 C8 L: D( \* E* j! v
键盘上的移调,主要应当依靠对和声结构的理解和记忆来进行。( e2 `. Y1 `+ f% F
这种和声移调法的基本步骤是:
( M+ P3 C; W# Q% E. E(1) 精确地掌握移调原始材料的和声结构。这意味着要理解并记住该和弦系列的根音关系,每个和弦的性质、低音位置、旋律位置、排列法、音的重复与省略等。
2 M/ \& w/ f- b% u; t0 k2 h: C(2) 迅速找到新调的调式音阶,以及基本的和弦材料的原始构成。8 ?+ v% k! W' K2 f3 q, \7 Z: e
(3) 在新调上确定第一个移调和弦的位置。! c _# d+ U7 K4 w- U8 @* F
(4) 按原始材料的和声构成,在新调上逐一实现每个和弦的移位,并用听觉随时检验移调结果。( |, Q! s d$ E+ t7 t, v
移调训练,应始终贯穿于整个键盘和声的学习过程之中。
- d) r: `9 ~/ O4 Q! i' `4 F( L' {第四章 原位I、V、IV级三和弦的连接
6 B/ d0 E/ ^4 ~/ i4 ^- ~一、I、V、IV级三和弦连接的意义+ [, Z4 m0 g' N5 y! l% `
在调式和弦系列中,V和IV分别与I构成上下五度的和声关系,它们尤如I的“左膀中臂”,共同维护着I的中心地位。
; j7 B; h8 {1 ]* X2 Y# s! _无论是I、V之间的正格进行,还是I、IV之间的变格进行,都只涉及到大小调式的部分音级。, O2 O0 h; G, N
唯有I、V、IV三个和弦的配套使用,才能使调式的面貌得到全面的显示。( n7 U K" q2 n% }4 P6 P
I、V、IV和弦的连接,既综合了属音、下属音对主音的和声倾向,
- W" J. |* `- Q又综合了导音对主音、下属音对上中音(I级和弦的三音)的旋律倾向。& \* s3 @! a6 E" I
对于调性中心的确立,是十分有利的。9 c, Q( ~! [ L! _
从和弦关系的角度来看,I、V、IV的连接,还为我们已经接触过的和声进行,/ q+ s* L7 H8 Q f: e) C4 g& D5 M
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V、IV级三和弦二度关系的连接。4 Q, W' l9 o9 X/ S# y1 [& X6 [
这样的连接,由于其二度的根音关系较之I、V或I、IV的四、五度关系疏远,( P- j' I" c3 f; M# ~( B1 L7 G# X- u
由于和弦之间又没有共同音,色彩差异更大,# D: @: ]6 y& e$ {3 U9 k
由于在小调中,V与IV还存在着大小三和弦的对比,
, R, W1 h7 r# L所以,不少和声学教材都把这样的连接称之为“超强进行”。
1 v$ Q. a) n8 y2 a9 ~/ U3 t从听觉上认真比较下面的和声进行。1 M0 X! A+ K5 j- {
“功能和声理论”认为:I、V、IV是大小调和声中主、属、下属三个功能组的代表,, O& m- B4 a$ S( Q
一切复杂的和声进行都是由这三个和弦的相互关系演变而来的。
9 I1 c8 P6 b# F) M二、I、V、IV级三和弦连接的组合形式- T8 y. Z+ L n
I、V、IV三个和弦的连接,存在着六类不同的组合形式:
' r2 F8 J' Z. x, r) `! g. r* d(1)IV——I——V
: d' h D5 A3 Z( f7 T(2)V——I——IV) C" y, l z% X6 s, Y
(3)IV——V——I; ]9 g4 [: n+ D# K& l/ q( D$ s: j
(4)I——IV——V
$ A. M& j4 |. v1 n! I8 P(5)V——IV——I: \3 d% W1 m" s. I4 M% E
(6)I——V——IV3 E' @; O9 S+ |+ a4 l
这六类组合中,第一、二类属于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正格进行和变格进行的拼接;
* I0 _+ z: J" Q' d第三类同于第四类,第五类同于第六类,区别只在于同一组合形式的“收拢性”与“开放性”的不同处理。
. {/ s$ _2 r% \" H% V* L所以,I、V、IV三个和弦的连接,是在正格进行的前面再增加一个下属和弦,构成复式正格进行。1 m0 I8 V' u( s8 f( R
IV本来就是I的调性支柱,而IV对V也有着一定的自然倾向;) A) L6 [% C! o7 F$ \$ s: r
现在IV经过V而进行到I,这不仅使和声变得丰富,势必还会因为不稳定性的增涨和过程的延长而加强对I的支持与呼唤。
# F$ I) @- q/ M! {% uIV——V——I的连接,在大小调和声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 J: a. P p- Y# y3 b上例的复式正格进行,V采用了七和弦的形式。在音乐文献中,这样的处理最为多见。
: A& z7 |" N4 L/ V+ Z# L0 m+ SV——IV——I的连接,是在变格进行的前面再增加一个属和弦,构成复式变格进行。4 c3 T9 `8 `- H: K# u
由于IV的不稳定性稍逊于V,复式变格进行中V——IV的连接有不稳定性缓和的趋势,
+ O, G3 k' D& z$ T- u7 j故习惯上很少使用,原位V——IV——I的和弦连接就更难见到。
" `( p$ u: q8 O" D下例是因为六和弦的平行向下,巧妙地掩盖了复式变格进行中的某些不自然成分。, G* [9 F- b& O# Y e# c
复式变格进行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和声实践中,逐步获得了较多的运用。, L- t/ X# Y& M1 J0 Y( q
三、I、V、IV级三和弦连接的声部进行! |0 L3 I0 u+ v% M( c8 S S8 w
在复式正格进行或复式变格进行的和弦连接中,4 Q# B. I7 L3 ?7 ~4 t' @ B1 ~+ ]
声部进行的特殊性问题,只发生在V、IV两个原位三和弦之间。
. H, x9 N! h- MV、IV三和弦呈大二度关系,没有共同音,只能用旋律连接法连接:
0 O# D% f9 [3 x. J9 s, J两个和弦的根音作二度上行(IV——V)或下行(V——IV)的级进,
+ |+ Y5 `( E3 n! R3 ~其余三个声部与低音呈反向,平稳进行到后面和弦与它相邻的音。
% @5 p) ]( \9 b- ?两个和弦的排列法和重复音均可保持一致。- ~0 O$ L/ l" C% a3 @! r
在正确连接的IV——V进行之后,续接一个主三和弦(V——I的进行可采用两种连接法),便获得了复式正格进行的和声模式。* p" W( o4 v: Y+ v" w" `; t7 n m
在正确连接的V——IV进行之后,续接一个主三和弦,得到的是复式变格进行的和声模式。4 p! D" P, _, s- x1 P+ x8 Q- |) d I
四、三和弦键盘指法(C)
9 F: D2 z) _5 _* [V、IV级二度关系三和弦的连接,又为键盘练习增添了新的内容。
. {3 K( D# b# w; c在越来越灵活多变的键盘指法中,1 P0 r: ^- u+ \) ?
本课题只要求学习者牢记下面这一组最常用的右手指法模式。) [/ v' P; l2 Z* r
第五章 为旋律配和声1 L( K, s. H2 v9 r u z
一、为旋律配和声的一般程序 k9 w% t% b/ p6 z: _0 u# ?
在大小调和声中,I、V、IV三个和弦习惯上叫做正三和弦,是构成各类和声序进的基础。
$ Y9 |7 L8 S7 x. h掌握了原位正三和弦的使用方法之后,就可以进入为旋律配和声的课题了。4 J# k, S' U. F6 w' {) ?; t1 a9 a
正三和弦的变化形式以及其他的和声材料,将在配和声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地加入。
7 S5 x$ n; r) J0 K0 l为旋律配和声的一般程序是:. |: z/ O7 c$ P
1.旋律分析8 G0 {6 V7 m0 [! Q( P% H. a3 b: w
通过分析,明确旋律的调、调式和简单的曲式结构。
6 S$ l* {9 Y) A9 |: `2.和弦选择! J4 }3 X3 P" j2 `" H* V7 F
确定从旋律开始至结束的每一个音的和弦配置。
; D% F! a& t) J2 Z' A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按音符的先后次序去选择和弦。
% y {; I: ?, B% n* n$ b" e" y2 G+ \人们通常是首先在旋律的开端、乐句的结束,以及那些最富于和声暗示的旋律片断上开始工作。% q6 K7 Q6 D& ~5 n
这些部位的和声设计,有似于一个建筑物的骨架,会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 a& D- I& x- N骨架搭好之后,再根据已有的和声条件,
, v7 F. I2 ~% D/ x去为那些尚未有明确选择的“中间地带”作和声填充。+ q. X6 h+ i! [
和弦选择,是为旋律配和声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x; m8 v/ B, N2 w' s3 s/ B2 W
一个旋律音往往可能有多种选择,随着学习进程中和声材料的积累, N: T) p% |$ z. z; n
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复杂。3 l4 a1 s1 n0 k6 B: J$ Y' ^ V+ c
与和弦选择直接相关的,还有和声节奏、和声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必须花大力量加以解决。' p2 w* }0 W1 I+ p2 P' b. y1 S
3.低音设计/ M" {7 s; O( P. w
低音是四部和声的“第二旋律”,应力求流畅、完整和富于个性。* l7 d, O, h: v9 q
低音线条必须在和弦选择方案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o$ f% s, m% W3 a$ N
同时还要受到教学进度的严格限制,但这正是锻炼自由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j2 Z( N! R+ h9 b H
适当的跳进(不超过八度)可以增添线条的活力,: n" I/ S2 W- @; ^6 W2 A& H, X
但不宜使用同一方向的连续跳进(以四、五度分割八度所构成的同方向跳进不在禁止之列)。
- Q5 _% ], j" E$ J% }" D4.填写内声部; E9 q9 s/ c; N7 ~8 F
平稳、流畅,是四部和声两个内声部进行的基本原则。
2 \, |- ]. |- W) Q此外,还必须考虑到和弦音重复与省略的正确性,合理的排列,声部的音域限制,
2 S7 K# ? D( ~. d( R, i1 G避免各种不良的进行(平行八、五度,声部交叉,声部超越,四部同向)等问题。) X$ b4 e; [( D3 @ o8 r
有时候,往往会因为某一声部进行上的困难,/ P) R2 x* V& E
而不得不对已有的低音设计、和弦选择方案作局部的甚至是较大范围的调整。7 F( z) O! b# B- w6 ^+ G- B+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