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东,笔名楚狂,男,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尚志市逸夫学校中文教师,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文化馆文学顾问,枫叶文学社副社长,《枫叶文艺》副主编,《五中之声》主编。生于1974年,黑龙江省尚志市人,酷爱文学,钟情于古典诗词,徜徉各大文学网站多年,有多篇(首)文章散见省内外多家报刊,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代表作有《帽儿山漂流记》、《我心不脏》、《爷》、《花缘》、《葡萄树》、《心似莲花》、《如雪的月光》、《永远的牵挂》、《川行漫记诗组》等,著有《川行漫记散文集》和《东来书院文集》。 川行漫记 (一)仙海大战 仙海非海,乃湖也。盖因其大且美,故曰仙海。仙海是依托沉抗水库建立起来的一个水利风景区,以水上娱乐和水上运动为特色,兼有度假、休闲、观光、商住、会议等多种功能。因其距绵阳城区很近,交通方便,设施完善,加上不收门票,成为绵阳人民的后花园,也成为来绵阳旅游之人必去的一处名胜。 星期天,我与妻女、岳母、内弟妻子及孩子,一行六人来到仙海。登上栈道,只见眼前杉柏峻拔,草木苍翠。其间夹杂着南方特有的开花树木,柚子、石榴、桃子、李子等树还挂着或绿、或红、或粉、或黄的果子。树阴覆盖栈道,阳光偶尔透过绿叶,印下斑驳的树影。有几处警示牌还煞有介事地写着“山上有野生石斛,禁止攀爬”。我找了半天,也没看见,于是摘了两个叫粗桃子的东东,尝了一下,味道还不错,有点南方水果的味道。据岳母讲这种果子因为太小,以前只是挨饿时吃,现在满小区是,已没有人吃了。但无论如何,这满山的花树和各种果树,对北方人来讲无疑是一种惊喜的诱惑。临近水边,只见近处海水澄澈,青山倒映,鸥鸟翔集,游鱼隐现;远处烟波浩渺,舟船游曳,渔人唱和,如在画中。 沿着栈道,我们来到水上娱乐区,租了一条六人小艇,开始了仙海航行。刚一上船,五岁的小侄儿就宣布他是船长。于是,剩下的人只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和特长竞争大副、二副、机轮长、水手长和厨师等职务了。当驾船技术熟练之后,我们船长勇于冒险的海盗精神和酷爱战争的男人天性爆发出来了。他宣布全体船员进入战斗状态,“仙海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转眼之间,海面上的大船变成了航母,快艇变成了护卫舰。我们这个属于登陆舰级别的小船,竟然被船长破格提升为战列巡洋舰。根据战斗的情况和敌我的势态,我认为作战背景应当是在抗日战争后期至全国解放之前,参战的力量主要分有六股,即美国、日本、国民党、共产党、皇协军、仙海渔民及其地方武装。此外,还有穿越到此的加勒比海盗,他们被我军打败后,流窜到索马里地区。我们无可争议地成为共产党的精锐部队代表。参战各方为了争夺在仙海的控制权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进入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远处栈道上的游人被确定为各方参战部队,打旱伞的游人成变成了伞兵和无线电联络员。上山的别墅楼阁变成了碉堡掩体,近岸的水榭亭台变成了军港码头。游泳者变成了水兵,钓鱼人变成了间谍。战争的阴云笼罩仙海。 因为我们出发时比较仓促,把枪落在了车上,所以我的拐杖变成了舰上唯一的多功能武器。它可以当步枪、机关枪、高射炮、火箭炮、重型火炮、导弹等你希望的各种武器。具体充当哪种武器,取决于战场上的需要和使用者的心情。唯一受限的是使用者及其团队必须让武器的类别和所发声音完美配合,并且要考虑到各种武器在实战中的声音差异。一时间,喊杀声、枪炮声、中弹声、求救声,响作一团。多艘日舰被击沉,日军伤亡惨重。因为战斗过于惨烈且时间过长,战场配音们都口干舌燥,嗓音嘶哑。但我们的战斗豪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邻近的几条船也参与到战斗之中。当我们问他们是哪部分的,他们都很是配合,并能流畅地说的自己部队的番号。其中一个还说自己是386旅独立团李云龙的部队。妻子代表参谋部立刻提出质疑:李云龙的部队是陆军,怎么可能到海上作战呢?女儿代表情报部明确回答:据绝密军事档案《亮剑》一书未公布部分记载:战争后期,李云龙调任福建省军区某海防军军长,并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特种作战军队“梁山分队”,该分队曾潜入金门,为解放军炮击金门提供地形坐标。据此,指挥部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楚云飞也在仙海。因为当时他已升为上将,成为金门守备军副司令。当我们说出上句口令“天王盖地虎”时,身边舰船大多都能答上“宝塔镇河妖”。由此可见,我们共产党的队伍真的越来越壮大了。 为了增加上战斗力,我们把矿泉水瓶子扎了个眼,自行开发出了水枪。这下船长又找到了新的兴奋点,拿着水枪漫天扫射。战争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变化:船长好像变成了国民党,且实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先前还打击敌人,后来却把枪口对准了自己人,弄得我和女儿衣服都湿。面对他公然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我们采取了武装斗争和政治宣传相结合的策略。最后在他妈妈的帮助下,他终于重新回到了人民怀抱。不觉中,规定返程的时间要到了,可是船长革命的豪情仍在,战斗的激情未减。我们只得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谎称要补充粮食和弹药,并答应他换个地方继续战斗,船长才在意犹未尽中宣布返航。此战是中国近百年来对日海战的重大胜利,一雪中日甲午海战之耻,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士气,为今后收复钓鱼岛和南海诸岛提供了宝贵经验。 接下来行程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游山玩水变成了多地型全天候作战。海滩漫步变成了诺曼底登陆,山野寻踪变成了丛林鏖战,牵手情人桥变成了飞夺泸定桥,品茗樱花岛变成了决战中途岛…… 夕阳西下,仙海上洒满了金色的霞光。在回程的路上,身经百战的革命战士深情地唱起了《打靶归来》: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胸前的红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二)红旗不倒 提起四川的名胜,很多人会想到峨眉山、武侯祠、九寨沟和都江堰等地,但近年来一个叫“汶川”的地名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因为2008年5月12日,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特大地震。其实,在这次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应属北川羌族自治县,其治所曲山镇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 三年前我来过四川,由于多种原因,当时只去了新北川。而今年来到四川绵阳,其中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到老北川去看看。 去老北川的前一天下雨,当天多云。一路上,同伴们心情还是很愉快的,边聊天边欣赏着路上的风景,只见群山壮美,大河澎湃。进入老北川的盘山道,看见地震时滚落路边的块块巨石,在四面高山和灰白阴云包围下的北川县城已成为一片白色废墟。不觉中,一丝寒意袭来,让人心绪一凛。 一进停车场,就听见哗哗的流水声。抬头右望,从高耸入云的大山之上有一缕银线顺山而泻。溪水在绿树的掩映下时隐时现,到半山腰因巨石阻隔,变成一个个小瀑布。后面不远处是一堵高高的水泥堤坝,下面就是原北川县党政机关和北川中学(任家坪校区)所在地,其地势最高。 沿缅怀之路下行,能看到各机关的遗址,断壁残垣,触目惊心。有的建筑已成为一堆废墟,杂七杂八地瘫在一起。有的建筑已剩下歪歪斜斜的一半,另一半支离破碎地挂在一边。有的建筑塌陷明显,只剩下上面的一两层,任杂草肆蔓。透过破损的门窗,能看到一些房子里面仍有许多杂乱的生活用品及家具。主要建筑物前都有一个告示牌,上面标注着原建筑物名称、原址图片、受损状况、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众多遗址前都围有警示线,还建有供亲人祭奠逝者的平台及器物。其中,县政府家属楼和办公楼有明显下陷。政府大门的警卫房已荡然无存,横梁直接落在地上。横梁上神秘的羌族图案仍清晰可见,但羊图腾却好似眼有泪光。 满目的疮痍让人心绪悲冷。听得前面水声轰响,我们加快了脚步,走出了老城区,顺着新修的公路旁边的栈道,来到了湔江边上。黄流滚滚,湔江以一个巨大几字形绕龙尾山奔涌而下。灰白的阴云笼罩天宇,四面的高山显出墨绿色,阴云伴着水气在群山飘荡。上游的危楼和瓦砾迷离于江水之上,下游的白色滩涂在江水的衬托下亮得逼人眼。此景恍然如梦,让人有末日来临之感。 步入北川新城区遗址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三张巨幅图片,分别是地震前,地震后和泥石流后。从第一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北川的秀美景色。作为大禹故里和羌族聚集地,北川是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它不但拥有繁胜丰足的经济和神秘古朴的民风,还兼有“九寨之秀”和“青城之幽”,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然而,经过地震和泥石流的双重摧残,北川已变成了人间地狱。广场前的北川大酒店震前是该县唯一的集会议接待、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三星级酒店,也是羌族人民跳沙朗、喝咂酒的首选场所,是当地标志性建筑。原来7层,震后有两层直接陷入地下,地上5层后来成为临时避难所。 新城区挽门上用白底黑字写着“深切缅怀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两边用青松和黄菊装饰。里面,在众多废墟中能看见仍有几幢大楼歪斜地立着,下面的门市装修精美,可以推想昔日的繁华。前行300米左右,右手边有一个公祭广场。它中间是一块草坪空地,三面青松环立,前面立着5.12地震纪念碑,上面写着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碑前摆放着游人敬献的束束菊花。我也敬献了一束,祈愿逝者安息,生者珍重。 公祭广场东面有一个长长的大台阶,不断有人捧着鲜花走上去。台阶的上面有一个旗杆,五星红 旗迎风招展,在青绿高山的映衬下,显得无比庄严肃穆。它在左侧是一大堆乱石。游人中有一位长者告诉大家,这里就是北川中学新校区(原曲山镇茅坝初中)。我强忍腿痛,拄着拐杖向上走了两个大台阶。从那里看去,乱石丛中只立着一个篮球架子,教学楼和大部分操场已被泥石流淹没得没有一点儿踪影。国旗旁边有一个大铁架子,上面写着遇难者的名单。 我没再上前,也没有细看。因为公开信息表明,原北川中学(任家坪校区)的两栋5层教学楼在地震中全部垮塌,有1400多人遇难,现在仍有400余人永眠于废墟之下。而北川中学新区除了一个在上体育的班级幸免以外,整个学校都被山上滚落的巨石掩埋……我宁愿不知道在眼前的这片废墟中,到底有多少孩子遇难,因为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个甚至几倍的期望和梦想在此凋落,就有多少对父母一辈子都生活在痛彻骨髓的悲伤之中。人们不禁感叹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也不禁要问:为什么每次地震,垮塌最严重的大多是学校呢?!为什么教学楼的质量永远是最差的呢?! 正当我陷入沉思之中时,耳畔传来一句游人的话语:“让人惊奇的是,经过地震和泥石流,这里的红旗却依然屹立不倒!”是呀,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们除了责问事前预警和危险防范之外,更重要的是积极营救,减少灾害的损失,以及吸取教训,进行灾后重建。回想沿途宽阔美丽的辽宁大道,高楼林立的北川新城,人头攒动的巴拿恰,幸福安乐的吉娜羌寨,我们知道,面对灾难,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北川人民,而是与勤劳勇敢的北川人民一起并肩战斗,为“云朵上的民族”重新建设起了美好的家园。 细心的人们会看到,挨着废墟,路旁的紫薇树仍然生机盎然,紫粉的花朵挂满枝头。是的,生活仍在继续,幸福就在前方,因为红旗不倒,豪情永在。 (三)巴拿恰 巴拿恰,羌语意为“做买卖的地方”,现指新北川商贸街。它位于新北川县城城市文化中心轴上,西连禹王桥,东接抗震纪念园和羌族民俗博物馆,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 三年前,女儿小学毕业时,我与家人来过一次巴拿恰。女儿印象最深的是在禹王楼前穿着羌族服饰照了张相,在巴拿恰里吃了一种特殊的卷糖。总之,那是天下小孩子雷同的幸福记忆。 今年到巴拿恰时已是下午。下车后,内弟就带着以我妻子为首的吃货大军冲向餐饮区,只留下我和女儿断后。女儿在前面一边不紧不慢地等我,一边研究起这里的建筑和特色产品,并用手机不断拍照。我则拄着拐杖,拖着条残腿,在后面奋力赶追。等我们来到餐饮区,特色小吃已摆满一桌:绵阳米粉、花荄伤心豆干、安岳伤心凉粉、江油肥肠、荞麦蒸饺、卤肉锅魁、青笋腊肉、麻婆豆腐等等,总之都是当地特色小吃。我和女儿又采购了牦牛肉干和鲜果饮品,一顿丰盛而有特色的四川小吃大餐开始了。 饭后,我和女儿继续研究羌族的民俗文化和建筑艺术,为他们神秘的民俗和精美的建筑所倾倒。内弟充当导游,妻子负责照相,我们把巴拿恰景区进行了细嚼慢咽式的游览。最后,我们登上禹王桥,要了一壶蒙顶甘露,评点一番巴蜀,乱侃了一通三国。望安昌河,洪流滚滚,白浪滔滔;眺新北川,高楼林立,苍翠满城。抚今追昔,我赋诗一首。 北川行 共工触山动北羌,龙乡龙尾断湔江。 安昌河畔安新寨,吉娜碉楼绘吉羊。 禹王桥头听风雨,巴拿恰城品洞藏。 倘使后主今犹在,不思蜀都思绵阳。 上车前,内弟又买来了特殊卷糖,原来它是北川特产“蜂蜜苦荞酥”。我很敬佩这个“云朵上的民族”,他们能把这种味道奇苦的植物,做成这么甘醇酥香的美食。这可能与他们不畏辛苦、敢于吃苦,苦中作乐的禹羌精神密切相关吧! 愿这个饱受磨难的民族,苦尽甘来,幸福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