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分类和各自的特征: (1)高原山歌 山歌是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歌者完全不受正在从事的劳动节奏的限制,兴之所至,引吭而歌,唱腔充满自由、奔放、舒展、悠长的特色。中国的山歌流传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区广大地带。另有豫、鄂、皖交界的大别山,粤东北、赣南、闽西武夷、罗霄、南岭三山交汇处等山歌流传区。代表性山歌品种有: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调”;晋西北“山曲”、“烂席片”;甘肃、青海、宁夏“花儿”(或称“少年”);大别山区“慢赶牛”;四川南部“晨歌”(又称“神歌”);云南彝族“海菜腔”;藏族“拉依”;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山歌”;苗族“飞歌”;瑶族“纳发”;壮族的“欢”、“比”;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等等。每一民族或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山歌歌调、歌风和衬字衬腔的习惯用法。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如海洋渔民号子、江河船工号子、码头搬运号子、森林号子、工地建筑号子、“盐工号子”、“打连架号子”、“车水号子”、“打石号子”等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地联系着。不同的劳动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歌唱形式。 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基本上以“一领众合”为主。即一人领,众人合;或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慢的号子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在一般情形下,都是领句结束后,合句再进入,但也有在领句还未结束,合句就提前进入,造成两声部重叠的结构形态。 (3)稻区“田歌” 中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区之一。自古以来,稻农们都习惯于在栽秧、薅草、车水、挖地时唱歌助兴。这些民歌名目繁多,总称为田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苏中南部的“格冬代”、锣鼓车;上海青浦的“田山歌”、“田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锄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长阳薅草锣鼓”、“畈腔”、“薅草歌”、“远安花锣鼓”;湖南的“踩田歌”、“打锣锣咚”;福建的“耘田诗”;两广的“打锣开山歌”、“插田歌”;云、贵、川的“薅草号子”等等。 田歌的传唱方式,基本上保留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一般采用“领”、“合”形式、“领”与轮流接唱形式和分组对歌形式。但田歌不象劳动号子那样,在节奏、节拍方面受劳动节奏的限制和支配。而是起讫自由、速度舒缓、随兴而歌。在这一方面,他又与山歌题材比较接近。所以,田歌是介乎劳动号子与山歌之间的一种民歌题材。 (4)城镇“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近代小调的曲目,大致可分以为三类。一类是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明代俗曲如《寄生草》、《山坡羊》、《闹五更》、《耍孩儿》;清代俗曲如:《剪靛花》、《玉娥郎》。另一类是地方性小调。 即一些流传范围不广而仅限于一定地区的小调民歌。这类民歌的音调与特定地区的方言结合得很紧,如各地的“对花”、“儿歌”、“摇儿歌”、“揽工调”等。第三类是歌舞性小调。即南北方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小调歌曲,北方如各省的“秧歌调”、“花鼓调”;南方如“灯调”、“茶歌”等。 (5)云岭“双声”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的民歌一律是单声形态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音乐学家才开始在中国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陆续观察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以往中国无“复音”民歌的陈见。 已知道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僳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中。 这些“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这些和声的出现和运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它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已成为中国双声部民歌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