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毛志英的《闲品三国》很值得一读

2014-11-10 08:37| 发布者: 春会| 查看: 117| 评论: 0

摘要: 我怀着兴奋、激动和感佩的心情,读完了毛志英的《闲品三国》和《三国水浒中的人生智慧》两部著作(《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两部著作,我更喜欢《闲品三国》,我认为它要比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讲“三国”讲得 ...

我怀着兴奋、激动和感佩的心情,读完了毛志英的《闲品三国》和《三国水浒中的人生智慧》两部著作(《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两部著作,我更喜欢《闲品三国》,我认为它要比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讲“三国”讲得深刻,也多有独到之处,很值得玩味。首先必须申明,志英不是在“闲品”,而是细品深品,且有文采。本书是由八十多篇每篇都有两千左右字的文艺随笔构成,每篇都有新的观点或深刻思考,堪称文学精品。我为鞍山的作家能写出这样不同凡响的文学精品而高兴而欣慰。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应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即使未读过这部著作的人,也都知道其中的人和事。怎样看待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一向都是见仁见智,各有所悟。从志英的著作中可看出,他是真把《三国演义》这部书读熟了,读透了,读出了自己所悟,读出了个人特色。本书既有自己的观点,又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一本特色鲜明的书。

  题目别致,引人入胜。此其一。文章的题目很重要,题目是文章或书稿内容的核心标志。好题目就是一篇好文章的好招牌。好的题目能即刻引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反之,文章内容再好,题目平淡,人们就不想再去看文章的内容了。题目不行,也就影响了文章内容。《刘备不够朋友》,人们一看这样的题目,就感到十分新颖别致,就要去探个究竟,为什么说刘备不够朋友?这样一个全新的论点会让人们马上要到文章中寻找答案。看完了文章内容,又会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品味题目,心中会有一种破解难题的轻松愉快。看到《问赵云》这样的题目,会让人马上产生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要问赵云?问赵云问什么?赵云有什么问题?当我们在文章中看到“民间到处都有供奉关羽的关帝庙,而却没有供奉赵云的庙”的提问时,我们会赞许作者:这个问题问得值得人们深思,值得对关羽和赵云作个全面比较。可能连几岁孩子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有个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作者对于是周瑜自己气了自己的独到观点的提出,让读者对《谁气的周瑜》的题目感到既准确生动又别开生面。看到《两个女人合生一个孩子》的题目,每个读者都会在惊愕之后发出这样疑问:两个女人能合生一个孩子吗?《三国演义》中有两个女人合生一个孩子的故事吗?这样的题目让你不能不把文章一口气读完。还有《伴君如伴猫》、《别骂杜康》、《历史瞧不起的三种人》、《经常看看大腿》、《空城计中说创新》、《用不着的激将法》等题目都很有特色和吸引力,往往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又反过来意犹未尽地品读文章的题目。

  《闲品三国》中的题目给了我这样一种想法,就是一个作者的文学功力,很大程度并很生动地反映在了他的文章题目里。这就告诉我们,写文章应用心凝练题目。引人入胜的题目是经过反复琢磨提炼出来的,可多构想几个题目,最后选其优者。

  充满哲思,多有启悟。此其二。哲思是作者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启人思索的哲学思辨,它会帮助人们从事物的表象进入事物的本质,把握规律性认识,帮助人们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善用哲学思维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这样的文章肯定就会深刻睿智,给人多有启悟。思想是作品的核心,没有思想的作品就缺乏灵魂,肯定也就少有社会价值,这样的作品是走不远的。易中天是讲故事讲过程,而志英则是通过讲故事论哲理,通过讲过程找规律,能够帮助人们长智慧。在《美丽的桃园》中,作者赞美刘、关、张三人的真情实感时这样写到:“忠义,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品德,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聪明,忠义千秋。”“唯有靠忠义维系的同盟,才可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在《鲁肃的糊涂》中,作者对鲁肃的“糊涂”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聪明可以用糊涂来表达,这是鲁肃给我们的思考”。“聪明到了糊涂的程度,就可以让人放松对你的警惕,同时使你对别人处于一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主动状态,可以转移矛盾的焦点于别人的身上。”“诸葛亮是用聪明来表现聪明,结果弄得周瑜想找一切机会去杀他。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是众矢之的。只不过是因为他才能太高,让人无法靠近。而鲁肃的糊涂在一定程度上则是他才能不足的一种补充。”这些警语妙论,实在令人多思多悟,并有重读“三国”之欲。在《经常看看大腿》一文中,作者竟这样慨叹:“能够自始至终保持经常看看大腿上长没长肥膘的危机意识,自觉地拒绝安逸,抵御享乐主义的侵蚀,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打江山如果贪图安逸,就会摔下战马,丢掉自己的脑袋,坐江山如果贪图安逸,则要摔下江山,丢掉一个国家的脑袋”。如此历史反思,放到今天开展的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群众路线教育中,也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关于舍得,古今中外的论点纷纭,志英在《品味舍得》一文中有这样精彩的语句:“君子之舍,不应该是渔竿上的钓饵,以明确具体的物质利益回报为‘得’之目的。君子之‘舍’,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修行,是君子为人处世的象征标志。君子之得也不应仅是舍得交易成果表现,君子之得更多的是心之得,得到生命的慰藉,灵魂的安宁,心态的平衡,精神的愉悦,良知的满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志英更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净化,尤为可贵。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文章深刻,主要是说他的思想睿智,看法独到,并且有很强的哲学思维能力。搞文学的人,应当看些哲学的书,以充实和深化自己的思想,从而提高文学品位。

  观点新颖,论理深邃。此其三。志英是个富有深邃思想的人,他书中的每篇文章中都能看到新颖的观点,这是一个上了一定档次的作家同普通作家的重要区别。只有不断修正老观点,提出新观点,才能不断推动对某种事物研究的深入,既研讨作品也能深究原著的内涵。《问义关公》中,志英对流传千古的大义关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认为关公的忠义过于轻率,并是很危险的轻率;二是认为关公的礼义缺少文明而多傲气,关公同黄忠之间有过义举交往,可当关公同黄忠等人一起被封为五虎将时,关公竟当众发泄看不起黄忠的傲慢言辞,这就有损其忠义;三是关公的侠义缺少理智。在华容道放曹所展示的是侠义,同时也背叛了对刘备的忠诚,纵容不是侠义,也是缺少理智的糊涂;四是关公的正义缺少主场,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等,都是替人办事,根本看不到有正义的维护和人性的体现。志英对千古以来人们同口一辞地认为关羽乃完美的忠义形象,却找出身上缺陷,尽管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这种对早有定评的人物敢于挑战的精神实为可贵,这是一名有思想的作家勇敢的担当。

  人们在传统观念中都认为刘备是一个仁德的君主,是一个慈爱的兄长,作者却认为《刘备不够朋友》。指出:刘备同关羽、张飞食则同席,寝则同榻,但作为领导和兄长的刘备却从未严肃地提出二人身上的缺点,并帮助他们及时改正,却导致二人都过早地非命在自身的缺点上。然后志英告诉人们,真正的兄弟朋友不能只是互相吹捧,更应是互相批评,把看到的缺点及时提出来并督促其尽快改正,以免发展成为致命的问题,这是兄弟朋友间应有的严肃责任和义务。从这一点说,刘备不够朋友。志英这样崭新的观点会改进人们对兄弟朋友间应有怎样的情感有个重新和正确的认识。关于街亭失守问题,志英在仔细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刻的分析,提出马谡街亭失守原因不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所致,而是急于成就功名的心态浮躁的新观点。他作了这样分析:马谡街亭部署的“山上屯军”,正是于兵法上讲的相反,不是照搬照抄兵书,所以不能说马谡是纸上谈兵,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这样高手军师几次主动向马谡征求战略战术意见,并在实战中均获得成功,这就可能让年轻的马谡的自豪感自信心十分膨胀。志英认为,正是过于骄傲又急切成名的浮躁心态让马谡把诸葛亮要求的部署当成耳旁风,结果酿成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认为,这段分析缜密在理,让人们对马谡的悲剧有了新的认识,即使罗贯中活着,也得惊叹如此分析。

  志英对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张飞是个有勇无谋的猛将定位,在深刻分析解剖后,认为张飞在表面上是粗野鲁莽,本质上却是个张弛有度,大巧若拙的形象。志英找出第二十四回蜀魏的徐州交战用计活捉刘岱、第六十三回将计就计地生擒老奸巨猾的严颜、第七十回张飞通过假醉蒙骗了张郃,怒鞭督邮等情节,把张飞之粗之细、之莽之巧分析得精彩入理,帮助人们全面地认识了张飞这个人物。品读一部书,即在帮助人们全面正确地认识理解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像《三国演义》这样名著,古今多有评论,若再品,提出新的观点就相当之难,因而也就极为有益。要想提出能够站得住脚的新观点,不仅要读透原著,还必须有功底深厚的哲学思维能力。志英精于哲学,才当所用。

  知识丰富,运用自如。此其四。一个人的文化知识丰富,出手的东西才会有内涵、有品位。志英的《闲品三国》,之所以能写得如此生动深刻,观点独到,这与他多年来丰富的文化积淀分不开。志英除了大学所学哲学的专业知识外,其文史知识也不同寻常,很让我佩服。从志英的文章中,我可以断定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阅读量相当丰厚。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孙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等先贤的书,还有《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以及类似《龙文鞭影》、《湘山野录》、《阅微草堂笔记》等这样的古典书籍,肯定都是熟读的,书中多有引用,且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譬如在说到舍与得的关系时,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笑林》中的猴子死后来生想成人可是在阎王面前却又“一毛不拔”的寓言典故,颇能引人深思,对生活中那种一毛不拔的人在嘲讽中又有告诫。再比方《政策路线确定之后》一文中,作者讲的观点是在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之后,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也是一个“成也萧何败萧何”的问题。文章中的最后极其巧妙地引用《潜书》中的一个故事,让文章立刻大放异彩。书中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的话经常出现,给人不少国学常识。再如,作者用“囚徒困境”这个案例来论述刘备、关羽、张飞的同盟与袁绍十八路军讨伐董卓的同盟的差别,很明显地反映作者在博弈论方面的研究功力。还有在《把话说明白》一文中,作者对《列子·天瑞》中的一个典故提出了逆向思维的提问后,立刻引用了丘吉尔的一句话结尾:“不能把事情说明白,我们的语言还有什么用!”这样的引用让人荡气回肠,会给人以新的知识。中国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写文章引用古人名言和历史典故,会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但该用得准确、自然、恰当,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并非卖弄学问。在这种关系处理上,志英显示了一名真有学问而又不卖弄学问的作家。

  以上所述,就是我为什么提倡人们读一读《闲品三国》这本书的原因,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4-19 09:42 , Processed in 0.06864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