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歌词 发表于 2014-11-11 09:05:59

唱罢“湘江”唱《黄河》

 算起来,今年是杨度诞辰140周年。10月中旬,记者来到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的石潭,探访杨度这位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奇人”人生起点。

  1、人生落幕后,余音仍回响

  1874年出生的杨度,少年时期就生活在这个离湘潭市区东北20余公里的山村。只是后来他走得很远,加之时光流过一百多年,在这里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迹。尽管如此,因为他的人生传奇,生命落幕后余音还在这里回响。

  今年91岁的吴俊德老人,还记得1931年杨度在上海逝世后,杨家子侄辈在谭延闿题匾的“云松绝茂”的石潭杨家老宅举行追悼会的情景:“扎了好大的灵屋,里头有电灯电话,我们乡里伢子哪里见过这些洋把戏,就赶去看热闹。那灵屋大得出不了门,是分三节搬出去的。追悼会搞了三天,前头准备还有个把礼拜。”

  吴俊德也记得,杨度的第二个夫人1948年来石潭卖田的事。“本来这里的田要80块大洋一亩,她只60块就卖了,72亩田得了4000多块光洋,结果给子侄们这个几十,那个百把,她最后只剩下300块回上海。”

  在市区的雨湖公园,2010年落成了一尊杨度雕像,后面的一组浮雕基本展示了他的人生色彩:国学大师王闿运的高足,才华横溢的“湘江之子”,“旷代逸才”而复辟帝制的“筹安会”首领,远离政治旋涡的“虎头禅师”,沪上青帮头子杜月笙的“清客”,题写“红旗”、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中共秘密党员……

  看浮雕,细思量,一个基本结论:杨度首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爱国者。

  2、《湖南少年歌》,一首“湘江颂”

  1903年10月4日,19岁的杨度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发表了《湖南少年歌》。

  “我本湖南人,唱作湖南歌。湖南少年好身手,时危却奈湖南何……”

  “独从中国四民外,结此军人社会群。茫茫回部几千里,十人九是湘人子……”

  “于今世界无公理,口说爱人心利己。天演开成大竞争,强权压倒诸洋水。公法何如一门炮,工商尽是图中匕。外交断在军人口,内政修成武装体。民族精神何自生,人身血肉拼将死……雅典文柔不足称,希腊诸邦谁与敌?区区小国普鲁士,倏忽成为德意志。儿童女子尽知兵,一战巴黎遂称帝。内合诸省成联邦,外与群雄争领地。”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今日中国无主人。每思天下战争事,当风一啸心纵横……人心已死国魂亡,士气先摧军势蹙。救世谁为华盛翁,每忧同种一书空。群雄此日争追鹿,大地何年起卧龙。”

  “天风海潮昏白日,楚歌犹与笳声疾。惟恃同胞赤血鲜,染将十丈龙旗色。凭兹百战英雄气,先救湖南后中国。破釜沉舟期一战,求生死地成孤掷。诸君尽作国民兵,小子当为旗下卒。”

  这篇二千余字的长歌,是杨度代表湖南青年对梁启超所作的《少年中国说》的呼唤之应答。通篇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罪行,颂扬中国人民特别是湖南人民反抗强暴的精神,号召人们起来救国,堪称一篇“湘江颂”。其中,“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之句,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和鼓舞作用。

  3、“长驱西北边”,一曲是《黄河》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这就是堪称中国近代最早的爱国主义歌曲《黄河》的歌词。1904年,杨度作词,次年由沈心工谱曲。它的影响直到如今。

  当时,沙皇俄国在我西北边陲上蹿下跳,祖国边关危急。这让以天下为己任、正在日本留学的杨度心急如焚,遂创作了这首讴歌华夏儿女母亲河的歌词,以寄托对祖国命运的忧思与祝福。歌词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发表后,传回国内,“多位音乐家为之谱曲,而以沈心工氏所谱的最为悦耳”。慷慨悲壮的歌词,加上深沉大气的曲调,使《黄河》成为清末各学堂必唱的一首回肠荡气的爱国歌曲。

  我国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歌曲《九·一八》的作者黄自曾说:“我最爱《黄河》一首,这个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茅盾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说:“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到晚年,茅盾还能诵唱此歌。

  自1992年7月始,有关组织开展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评选,海内外音乐家推荐了五百余首作品,提名138首入选。排名第一的歌曲就是《黄河》。

  4、出入颐和园,讲课王公前

  杨度确实才华横溢。虽然落过第,可在1903年参加清廷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取得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绩,只因被疑为是革命党,不仅被除名,还受到通缉,只好再赴日本留学,到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如何救国?他走上了君主立宪之路。

  1906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这些人安知宪政,又如何写得出报告?为了交差,随员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报告,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由此博得大名—“宪政专家”。是年,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

  “不谈革命,只言宪政”。杨度发表了14万字巨论《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1908年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举人出身的他官为候补四品。

  有学者说:“清政府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此时朝廷要搞"法治"了,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于是,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出入颐和园,为这些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并开设了宪法讲座。”“他在上面讲,下面那些王公大臣就使劲用手指头在桌子上敲,敲,敲,意思是要弹劾和杀掉他,但杨度不在乎,他只在乎他的宪政理念能不能得到实施。”

  5、“旷代逸才”,一匾的代价

  “旷代逸才”是袁世凯送给杨度的匾额。

  那是1915年4月,身为参政院参政的杨度给袁世凯呈送了《君宪救国论》,其中主要观点是:“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深得袁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是年,他在与孙毓筠、刘师培等人共同发组织筹安会,任理事长。主张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于是,袁世凯给他赐匾题字—“旷代逸才”,表达恩宠,更表达鼓励。

  袁世凯登上了“洪宪皇帝”的宝座,虽然是各派实力角斗的使然,但杨度的鼓吹之“才”在其中分量不轻。

  一个爱国者为何走到了这一步?

  有人说,是“帝王之学”害了他,因为他在老师王闿运处修得这门学问。他认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师。产生于君主专制土壤的“帝王之学”,岂有孙中山“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境界?

  有人说,是投袁世凯所好,因为袁对他有知遇之恩。杨度与袁世凯私交颇深,又怀有知遇之感。当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论救。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来到袁世凯的故乡,成为袁的幕僚。就在“共和”还是“保皇”—南北僵持之际,他和汪精卫发起“国事共济会”。由于他与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都有密切关系,因而作为袁的代表之一,负责南北调停。最终,“北”胜“南”衰—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虽然,其中原因复杂,可杨度终究代表袁的“北”方。

  洪宪帝制一出台,他便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声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上台,杨度自然作为帝制“复辟”的罪魁祸首遭到通缉,其所作所为也被写进了历史。不管如何,民国初年,国家弱态未变,乱象更生。救国之路何方,杨度抱定了“君主立宪”。政治理念是杨度走上复辟歧途的重要因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唱罢“湘江”唱《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