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开唱,咱老百姓的歌
一个月前,滨城上空飘荡着这样一种声音:找出一张纸,再拿出一支笔,快写下你心中想说的,谱上一个哆来咪,再写上一个咪发嗦,这就是最好听的歌……百姓的舞台有你也有我,老郑开唱!……
整整一个月,大连市的草根音乐人通过大连广播电视台106.7频率《老郑开唱》为听众们奉献了原汁原味,最接地气的好声音。
《老郑开唱》火了。老郑是谁呀?
老郑就是郑军,大连资深的音乐评论员。
两天前,本报记者采访了郑军。
荷花池边的真快乐
郑军顶着著名作曲家郑冰弟弟的名分,虽然不是音乐科班出身,但是家族血脉不知不觉又把他推到了音乐圈里。在电视媒体里打拼多年后,2004年,郑军选择脱身,去寻找普通人的快乐。一次,和妻子孩子在劳动公园散步,荷花池畔飘来的合唱声让他心动:“那些唱歌的人全是自发的,把巨大的歌词本摆在旁边,唱完一首歌后,就喊‘下一首--《十五的月亮》’,哗,大歌词本翻过去,歌声又响起。瞬间,我就感到这才是普通老百姓最快乐的歌,最快乐的时候。”
脱离体制,郑军依然活跃,电视台的大型晚会仍不乏他的手笔,他曾先后为《凤凰起舞》、《散打王》等五部电视剧创作全部音乐,但是为普通百姓打造音乐平台的梦想一直萦绕心里。后来,郑军又担任大连广播电视台《技高一筹》评委,这时,大连的一些草根音乐人也慕名向郑军请教歌曲创作方面的问题。郑军说:“真是高手在民间,有的人打开手机,照着自己记下来的词唱给我听,不错,真好听,我问他‘谱子在哪儿?’,‘什么谱?没有呀!’”后来郑军才慢慢地知道,这些草根词曲作者中十个有九个不识谱。
身边“不识谱”的草根音乐人越来越多,终于在两年前,郑军主持发起成立了大连原创歌曲音乐创作基地,将一群草根音乐人聚拢在一起。
作曲家哥哥先反对后支持
郑军说百姓文化是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能俗,不太入流,但是它更接地气,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如何让草根音乐被百姓分享,这个音乐平台如何搭建,几年下来,这个朦胧的想法在郑军那里变得更清晰了。“用大连话主持,唱大连老百姓原创的歌。”郑军把这个想法和106.7频率总监小姚进行了沟通。几天后,郑军把制成的小样交给小姚,“我是用大连话讲的,但是我心里不托底,又夹带了一些普通话。后来,小姚那边来电话了,说郑大哥能不能再沉下去一些,就说大连话,我一听,一拍大腿,‘你早说呀,小姚。’”
一听弟弟要干草根音乐节目,作曲家哥哥郑冰并不太感冒,说:“这能行吗?”郑军也不多说,在开车送哥哥回家的道上,把《老郑开唱》的小样放进车载CD中,车到家门口,哥哥说:“先不下去,让我听完。”下了车,作曲家哥哥郑冰说:“这是国内第一个本地原创的草根音乐节目,我支持你,你要我干什么都行!”
一个听完第一期节目的大连资深文化人打电话给郑军,说:“听了,血受。”
是好声音,更是好故事
开播一个月来,很多人把《老郑开唱》定义为大连“好声音”,郑军说:“这么说并不准确,在节目里,很多歌手不但唱歌,而且还和观众们一起分享音乐背后的故事,我在节目里就说‘唱咱老百姓自己的歌,讲咱老百姓自己的事。’”《老郑开唱》7月3日开播,每周四18:00到19:00,《郑军开唱》节目包括百姓原创歌曲现场展示、歌曲现场点评、现场创作,之后,再讲述创作经历,家庭故事,名人轶事。不同的人生故事让主持人郑军感动得哭了好几回。
徐善立的音乐故事就让郑军在节目中哽咽。郑军说:“徐善立是旅顺口区龙王庙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他学习了四年吉他,每次学琴他都由爸爸接送,而他爸爸却是一个拄着双拐的残疾人。几年前,他爸爸在路上发现有人因车祸受伤,他在路上打电话求助的时候,被身后一辆车撞倒,全身骨折25处,徐善立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爸爸接尿。我后来才知道,他爸爸年轻时竟然是一位五项全能运动员,我感叹命运是多么不公呀,让一位运动健将永远地与轮椅做伴。”
一段吉他和弦过后,一个少年的歌声响起:“时间飞的太快,转眼我慢慢长高,只有我那慈祥的父亲渐渐的变老,他用他永恒的青春,谱写我生命的年华。啊!爸爸,亲爱的爸爸……”在郑军音乐工作室,郑军为记者播放了一段徐善立自创的一首吉他曲。
郑军说这是孩子在爸爸过生日的时候谱写的一首歌,作为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不久前,为了给一个手受伤的旅顺少年筹款,徐善立和爸爸一起来到大商场搞公益演唱,当场募捐16万元人民币,父子俩自己一分钱也没留下,全部献给伤者,听完这个故事,郑军在节目里终于忍不住哭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