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与夏季作曲家
马勒、伯恩斯坦乃至萨洛宁等人所代表的“夏季作曲家”精神,对音乐界来说真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经济观察报 徐尧/文 7月7日,又到了古斯塔夫·马勒冥诞之时,让笔者仿佛回到那个疯狂的2011年——在那一年里,仅在北京举行的马勒作品音乐会就有数十场之多,甚至让通常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贝多芬与勃拉姆斯们都被迫让道。马勒,这位在1860年出生在波希米亚小镇上的犹太人,这位曾经的音乐界的帝王与自称“三重无祖国”的漂泊者,直到去世多年以后才被意识到作为一流作曲家的价值,更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平添了许许多多的中国粉丝,恐怕连作曲家本人都未曾预料。一个世纪以前,除了马勒本人与他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之外根本没有人演奏他的作品,而如今,亚洲指挥家包括小泽征尔、郑明勋、梅塔甚至余隆都曾经录制马勒交响曲的唱片并出版发行。在最近出版的与作家村上春树的谈话录里,小泽征尔用极大的篇幅谈论马勒,感慨时代的变迁让这位伟大的作曲家重见天日。
由于在世时一直需要靠指挥作为谋生的一技之长,马勒只有在乐团放暑假时才有空躲到深山老林里创作,而这对于一位将作曲视为毕生追求的音乐家来说是十分苦恼的,他也因此而常常自诩为“夏季作曲家”。通常他会花掉整整一个夏天的时间构思下整部交响曲的结构与骨架,并于次年再次花掉一个夏天的时间进行配器创作,因此他的绝大多数交响曲也都保持着两年问世一部的规律。他在阿特湖畔买下了一个小房子,尽管眼前湖光山色,但是夏季炎热且多蚊虫,居住起来并没有多么舒适,然而马勒还是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在这里创作了许多部交响曲,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宣称将附近的美景全部写入其中的第三交响曲。
芬兰音乐家艾萨·佩卡·萨洛宁(就是最近经常出现在苹果i-Pad广告里的那位)也遇到了与前辈类似的窘境,尽管他如今担任英国爱乐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是名满天下的指挥大师,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其实是作曲家,于是决定从下一个音乐季开始大幅度减少指挥演出的场次,逐渐淡出舞台,专心创作。萨洛宁的决定也被人认为是向百年前的马勒“致敬”,不过马勒当时却从来没有勇气从指挥台上退隐,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如今指挥家单场音乐会的收入已经比马勒的时代有了巨大的提高,指挥家并不需要一年到头疲于奔命就可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高额的收入所带来的安逸生活使得作曲家们更多地选择在指挥台上颐养天年直至退休,而不是选择更为辛苦与枯燥的作曲道路。从这一点上讲,马勒、伯恩斯坦乃至萨洛宁等人所代表的“夏季作曲家”精神,对音乐界来说真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