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歌词,更是通俗文学史
总论起来,《歌声中的文学——文学视野中的流行歌词》 探究了华文流行音乐歌词部分的发展。以涵括的时间来看,该书不仅从1927年黎锦晖出版第一张唱片 《毛毛雨》,讨论到今日的歌手周杰伦、歌唱选拔节目“超级女声”等,更远溯至上古歌谣,一路探寻下来;以涵括的空间来看,目光焦点从上海开始,渐次挪移至中国香港、台湾,又回到中国内地。从方法论上来看,该书略略尝试借用了些许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但以歌词为研究对象的文本分析和文本评论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诚如作者王丽慧所言,她刻意舍“广度的拓展”,采“深度的挖掘”,不动心于势头正起的跨学科研究,持守文学领域,“以抽丝剥茧的解析取代囫囵吞枣式的评论”。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使其敏感于语言的成分来源、质地、织构手法,追索着文本的意义深度和多重层次的兴味,平易近人的流行歌词于是突然在非文学背景的读者眼前,丰富鲜活了起来。
换言之,这是一份用歌词评析敷演出的通俗文学史。
该书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正文后的附录。流行歌词从来是一种被“听”的文类,流行歌词写作的对象是听众,不是读者。我认为,以该书作者最关切的大戏考出版的那二十多年来说,流行歌曲的听众很有可能是与现场看戏听曲的观众重合的,才会有一半戏曲文词、一半流行歌词的大戏考这类“参考书”应景而生。以感官习惯论之,戏曲的观赏是眼耳并用的,这样的感官习惯沿用到流行歌曲的欣赏,就需要补足视觉上的缺乏。令人想一探究竟的是,大戏考和唱片歌单之后,什么样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成为流行歌曲听众的“阅读”对象,让流行歌不只成为“乐种”,也是“文类”?这些对象又是如何被使用、赏玩和阅读的?这一点,是我在藉由这本书增加我对文学分析和歌词史认识之际,油然而生的好奇。
页:
[1]